局部解剖學教學課程思政教育方法
時間:2022-06-29 03:06:27
導語:局部解剖學教學課程思政教育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探討了在局部解剖學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介紹了授課過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徑和方法,以提高學生德育水平和教學效果。
局部解剖學(簡稱局解)是研究正常人體各局部境界、器官和結構的形態特點、位置、毗鄰和層次關系的學科,也是醫學中最具人文精神和實證科學精神的學科。將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課程融合,既節約時間,又豐富課程內容,做到入耳、入心、入行[1]。局解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環節可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如授課環節、課程組織形式等。本文擬結合在局解授課過程中的具體實踐和教學體會進行闡述,以培育學員的人文精神,激發學員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果。
1結合局解課特點融入思政元素
局部解剖學的學習以對尸體的解剖為基礎,尸體經過福爾馬林處理會產生刺激性氣味,學生對局解課往往會有畏難情緒并對尸體產生恐懼心理,這將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目前,我校解剖實驗室已安裝離子通風交換系統,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解剖實驗室尤其是局解的授課環境[2]。但近距離解剖操作如翻開肌或腔內解剖時,難免會有刺鼻、辣眼睛等不適,學生會因此產生畏難情緒;此時,教師身體力行的示范操作,可鼓勵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激發學生的操作熱情。此外,在授課過程中,引經據典,講述名人事跡,如歷史上不少偉大的醫生、畫家、雕塑家、哲學家也是解剖學家,留下感人的事跡,傳下充滿哲理的論著。無論是教師身體力行的示范還是援引經典,均以榜樣的力量,啟發和鼓舞學生克服困難,激發他們濃厚的局解學習興趣。在恐懼心理的克服上,引導學生以科學的視角和唯物論的態度看待尸體并進行解剖操作。要求學生課前認真細致預習、課中帶著問題操作、課后認真復習,將恐懼心理和不適感轉移到對解剖結構的尋找、觀察與探究上。在開課前和結課時組織學生舉行默哀儀式,培育學生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表達對遺體捐獻者的敬意與感激。如此,學生逐漸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對局解重新認識:由排斥到接納,由接納到熱愛。畏難情緒和恐懼心理本是學習的阻力,通過教師身體力行的示范,并加以榜樣的力量和正確認知的引導,化學習阻力為學習動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既促進了學生對專業內容的學習又培育了他們勇于克服困難忠于本職的精神。
2結合授課過程融入思政元素
為便于局解操作,預先將學生隨機分組,每組確定好主刀、助手、觀察員等角色,督促學生嚴格按分組時的既定安排輪流擔任主刀,以避免出現總是主刀或總不主刀的極端現象,增強學生的聽從指揮、服從安排意識。局解操作時,對有結構變異、手術、畸形、病變等情況的標本,按照操作提示,往往找不到預期的結構或者中途結構被損壞,學生會因此而放棄相關操作。此時,教師需及時引導學生大膽懷疑,小心求證,勇于探索,善于發現,以收獲較好較全面的局解操作效果。下面以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血管分支分布變異標本為例加以闡述。腹主動脈的3個不成對的臟支為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在剖查膽囊動脈時,主要是沿腹腔干➝肝總動脈➝肝固有動脈➝肝右支至膽囊三角中找到膽囊動脈;但也有膽囊動脈直接起始于腹腔干,于肝固有動脈的外下方與其平行走行至膽囊;并伴有雙膽囊管。在剖查腸系膜上、下動脈時,一般在平第1腰椎和第3腰椎水平均能找到其在腹主動脈的發出處,但也有分布于大、小腸各部的分支血管來自于腹主動脈發出的一支主干血管,與腸系膜上、下動脈及其分支有同等營養作用;并伴有腹腔干發出2支血管至脾(其體積是正常脾的3-4倍)。就上述兩個變異標本而言,通過強化以腹主動脈為“宗”,沿著其各分支的走行逐步剖查,定能清晰找出目的血管的走行與分布,將“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厚植于學生心中。
3結合局解與科研、局解與臨床的關系融入思政元素
沒有科研的教學是不完整的教學,沒有教學的科研也不是高校的科研,教學與科研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如一標本在腹主動脈左側,左、右髂總動脈分叉處有一巨大腫瘤組織,結合“神經支配對腫瘤組織的發生發展的影響”的文獻報道[3],教員進行針對性提示,啟發學員探究神經纖維、神經膠質細胞在腫瘤組織中的分布情況、作用等相關問題,啟發他們進行敏銳且慎密的科研思維。要做好這個環節的工作,教員要廣泛閱讀最新文獻,把握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才能及時將其結合到實際教學中。局解是臨床的基礎。學生在一次打開胸膜腔觀察肺時,發現一具標本的中葉部分肺段為肺段切除術后的殘留,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肺的原位觀察。但借助此標本,在該組對肺段的概念、名稱和位置簡單講述,并結合臨床簡述肺段在胸腔鏡切除早期肺結節的臨床意義,激發學生對局部解剖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切實體會局解是做好臨床工作的基礎。同時,在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教員要注重特殊標本素材的積累,及時拍照留存,形成資源豐富的數據庫,并將其應用于局解教學工作。臨床又反過來指導教學。臨床上外科及影像學的快速發展,我們在局解教學中,以三維立體模式來展示人體器官與結構的三維虛擬數字化系統如“數字人系統”[4]等強有力的補充了傳統的理論講授、尸體解剖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不足,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學習過程中,啟發學生將局解與科研、局解與臨床聯系,讓局解的學習變得生動和有趣,激發了學生對局解的學習熱情,也啟發學生用發展和聯系的觀點思考問題。如上所述,在局解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嘗試融入了“聽從指揮、服從安排”“榜樣的力量”“正確的認知”“萬變不離其宗”等元素,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培育忠于本職的精神;引導學生大膽懷疑,小心求證,勇于探索和發現;幫助學生養成嚴謹縝密的科研思維和作風,用發展和聯系的觀點去思考問題。但在課程整體設計、路徑與載體等方面尚有待進一步完善;遵循適合、適時和適度的原則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內容,并長期堅持下去,以激發、喚醒和點燃學生內在的驅動力。
參考文獻
[1]曾勇,SandlowLJ,魯映青.醫學人文教育:質疑、困難與出路[J].復旦教育論壇,2010,8(6):88⁃92.
[2]黃會龍,陳傳敏,朱洪平,等.解剖學教學實驗室通風、空氣凈化改建和使用體會[J].解剖學雜志,2010,33(3):422⁃423.
[3]StierliS,ImperatoreV,LloydAC.Schwanncellplasticity⁃rolesintissuehomeostasis,regeneration,anddisease[J].Glia,2019,67(11):2203⁃2215.
[4]張齊,周國偉,賀毅呈,等.數字化虛擬仿真在局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雜志,2018,41(1):109⁃111.
作者:藺海燕 劉芳 許家軍 黃會龍 張喜 葉文 劉鎮 楊向群 單位:海軍軍醫大學人體解剖學教研室
- 上一篇:整合教學模式在法醫毒物分析的應用
- 下一篇:系統解剖學實驗課混合式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