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合作醫療發展研討
時間:2022-08-28 02:45:44
導語:鄉村合作醫療發展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制度發展過程
20世紀50年代,我國計劃經濟下二元戶籍制度建立之初,政府財力有限,只顧及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農村醫療保障出現了制度性空缺。農村合作醫療最早源于村民在合作化運動背景下的實踐與創造。其標志是山西高平、四川內江、河南正陽、山東招遠、湖北麻城等地的農村建立了一批由農業生產合作社舉辦的保健站。最早實行“醫社結合”、建立合作醫療保健制度的是山西省高平縣米山鄉。20世紀70年代,是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廣泛普及、進入“鼎盛”的時期。1976年,全國農村實行合作醫療制度的生產大隊,比重從1968年的20%上升到90%,由合作醫療擔負的衛生保健服務覆蓋了全國85%的農村人口。新農合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農村衛生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方面。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上海市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堅持近50年,在保障農民基本醫療、提高農民健康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農村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新農合是相對傳統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而言,是2003年開始啟動的一項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根據2003年1月衛生部、財政部、農業部的《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國家對新農合制度的定義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p>
(二)制度發展的成效
上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1997年開始,農民參加率從66.5%上升到2006年的89.14%,10年中上升22.64個百分點,資金籌集從1997年1.95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7.3億元。十年中增加了5.3億元。由于合作醫療籌資得到可靠保證,對推動上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鞏固發展、對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6年底,上海郊區有10個區縣,114個鄉鎮。1917個行政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覆蓋率下為100%;戶籍農業人口為215萬人,參合率為88.7%;參加商業保險、少兒住院基金等其他醫療保險和享受職工家屬勞保者占農民總數的8%,應保盡保率為96.7%。松江作為上海歷史的發祥地,位于上海市西南,黃浦江上游。全區農村總面積6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7.54萬,其中戶籍人口53.21萬。全區轄10個鎮、4個街道、4個園區。松江區幾年來相繼制定出臺了《松江區改善農民就醫問題的十大措施》、《松江區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法》,2009年初又下發了《關于本區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實行區級統籌管理的實施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本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意見》。“措施”、“辦法”和“意見”的實施,對逐步提高農民的醫療保障和健康水平,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為農民減輕了醫療負擔,廣大參合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松江農業人口逐年下降,但近四年來全區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呈現逐年上升之勢,從2005年的93.65%,到2007年的參保率達100%,2007-2008年無任何醫療保障人數為零。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責任的模糊
有些地區新農合經辦機構有的隸屬于衛生局,有的則納入人社局進行管理。由于主管部門的不統一,新農合政策及相關制度的實施在四市兩區難以統一,管理體制難以理順。此外,較多學者在談及責任時往往更多涉及醫療機構的責任,沒有明確說明或整理政府在其中應當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為今后的統一管理做好鋪墊。
(二)新農合籌資困難
由于農村群眾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認識不夠、理解不透徹,收費難成為了制約該制度發展的瓶頸。參加合作醫療是自愿的,雖然每人只需繳納10元,但對于一些家庭貧困的農民而言,依然無力繳納。新型合作醫療主要集中解決大病醫療風險問題。一般而言,農民參加合作醫療一段時期后,會有一部分健康者認為沒有得到實惠而不再參保。有些農民對該制度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而不愿交費。農民在自我健康投資方面還難以完全接受,尤其對于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更為明顯。一戶人家人數較多,繳費額與經濟收入比例相對較大,醫療服務不完善等眾多原因使得不少農民認為新農合不適用于自己家庭,從而不參保。這樣有進一步使得原本就少的資金更少,這些不參保人員周圍農民也會效仿,使得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資金來源,籌資困難。
(三)醫療服務基礎城鄉結合難
大多數鄉鎮衛生院設施簡陋,醫療設備不足,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不高,設備陳舊,服務周期長,無法靠技術吸引病人。另外,農村個體診所林立,他們的經營機制靈活,醫療服務成本低,農民就診價格便宜,因而病人流向出現“兩頭大中間小”的局面。全科醫生服務隊的醫療水平有限,全科醫生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相對欠缺,存在服務缺漏。不少地區的醫療服務中心無法滿足患者需求,而且農民認為鄉鎮衛生院醫療水平低,只要經濟條件允許一定前往大醫院,導致達不到體現新農合的目標。
三、農村合作醫療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借鑒
(一)江西省新農合“直補”
新農合“直補”(又稱新農合即時結報)是指參合農民在省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治療,出院時由定點醫療機構對其所發生的醫療費用和規定的補償材料進行初步審核,按照參合農民戶籍所在地統籌地區新農合的實施方案向參合農民墊付應補助的金額,定點醫療機構所墊付的資金由各統籌地區新農合經辦機構按規定回復,以期實現以省(含直轄市、自治區)為單位,參合農民在省內所有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在哪住院在哪報賬”和“當天出院當天報賬”的目的,讓參合農民報賬更加方便、等到更多實惠。從2007年起,江蘇省開始新農合“直補”試點工作。近年來,直補試點工作取得頗多回報,農民受益匪淺。此項工作切實地提高了農民住院報賬的便捷性和平均實際補償性等。同時開展規范新農合“直補”試點工作相關人員工作行為,防止不良作風出現,提升新農合服務質量。
(二)四川新農合措施
四川省的五個市(縣)作為首批新農合試點縣(市、區),各自開展新農合試點工作,探究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成都市按照“突破既定體制機制,實現在制度構架上城鄉統籌,在經辦操作上城鄉一致,在待遇標準上城鄉銜接,在機構設置上城鄉統一,在績效考核上城鄉同步”的工作目標,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學生基本醫療保險整合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然而樂山市按照逐步完成“五個統一”從而達到醫療保險城鄉統籌,即:“統一城鄉醫保政策、統一城鄉醫保待遇標準、統一城鄉醫保經辦管理、統一城鄉醫保信息管理、統一城鄉醫?;鸸芾恚谷嗅t療保險實現城鄉一體化”。四川省還打破地域限制,與省外醫院合作,確定為四川省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參合農民在定點醫療機構就診與在省內就診享受相同醫保待遇。
四、上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持續發展思路
(一)完善基礎醫療衛生設施配置,加快新農合發展
大力加強農村衛生資源合理配置,重視社區衛生資源建設是加快新農合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關鍵。農民不愿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認為服務中心不能醫治好自己的病。農民因為缺少相關醫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會將生病與風水環境、人情世故相結合,并且總覺得自己的病不是那么簡單,應當到正規的大醫院就診。醫務從業人員在工作初期都具備相同的職業技能,但由于長期或從未使用相關醫療器材而導致醫治水平的差異。所以說醫療設施的合理配置與使用是發展新農合的有效措施之一??梢詮摹把a漏”開始,通過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器材進行整理,對基本醫療器械的缺損進行“補漏”,并增加一定數量的新型醫療器材,使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治療水平有明顯提升。
(二)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項職能,構建服務網絡
目前許多社區都配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但城鄉之間水平差異較大,城市醫療資源遠遠比農村水平高。從其專項職能而言,幾乎所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能提供簡單的門診和住院醫療,但對于專項的醫療服務不能提供有效醫治。如對于兒科、五官科等專業性較強的科室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能提供讓患者放心的服務。而且往往在就醫時,院方也會提出轉院的要求。這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對患者存在影響其生命健康的危險,若轉院不及時或醫治處理不當都會導致患者無法治愈。因此,可以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將不同專科的醫務能力提升一個層次,使得每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至少一項較強的專業職能。并通過合理的規劃,在一定區域內達到各專業職能齊全,吸引更多農民參與達到新農合的制定目標。
(三)加強基層醫務人員職業技能,增強服務意識
在就醫時有相當一部分的患者會尋求專家門診。但不少醫院的專家門診也經?!白\”普通門診,而且可以說專家門診只不過是醫生輪流值班的場所,是提升醫療價格的一項措施。讓更多的專家到基層去培訓相關醫生,或者直接到基層醫院輪崗,更加有效幫助患者,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務。大家知道醫務工作是具有服務性的職業,而目前有相當一部分醫務人員缺少必要的服務意識。因此,醫療服務行業能夠有效地發展,必須提升行業服務意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一種新的制度,目前處于制度的完善發展階段。應當時刻關注這一制度在群眾中的反應,以積極的態度去引導農民自愿參加,使其達到制度的預期目標。政府部門也應當多考慮基層對這一制度的需求,不要一味地進行資金籌集。通過農村衛生服務網絡逐步完善,加快經濟發展,從而進一步促進新農合的可持續發展,讓每一位農民真正享受到政府為他們提供的福利,感受到社會和諧發展的成果。
- 上一篇:創建鄉村衛生適合技術推廣運用機制
- 下一篇:思考未來鄉村醫療衛生機制建設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