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未來鄉村醫療衛生機制建設
時間:2022-08-28 02:53:40
導語:思考未來鄉村醫療衛生機制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對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持續、穩定與和諧,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農村醫療衛生體系的建設,是我國全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或缺的內容。所以,分析農村醫療衛生體制的優勢(S)、劣勢(W),以及外部環境的機會(O)和威脅(T),對于發揮其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十堰市為例開展分析,為同類其他地區提供借鑒。
1SWOT分析結果
1.1優勢(S)
1.1.1制定相關規劃和制度,思路較清晰制訂了《十堰市2001—2010年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發展規劃》及一些相關制度。重視預防和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發展中醫藥工作、開展農村孕產婦住院接分娩、改水改廁工作等,實現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需要農業、民政、財政、愛衛、能源等多部門的協調合作。
1.1.2開展對口支援等培訓工作,充實和穩定村醫隊伍采取市級醫療機構對口支援幫扶縣級醫療機構和鄉鎮衛生院,每年統一組織安排了1~2次集中下鄉活動。市城區晉升副高職稱的醫生需要下派到農村基層服務半年到一年時間。并根據注重基層實際需要,以醫、藥、護、技5人為一小組的模式,整體進駐衛生院開展醫療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鄉鎮衛生院完善了相關制度,提高了衛生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工作取得了實效。自2006年以來,全市1840個行政村村醫處,通過國家農村衛生技術人員培訓項目的實施和鄉村醫生中專學歷教育,有646名鄉村醫生取得國家普通中等學校衛生保健專業《中專畢業證書》;有4787人次村衛生室人員參加了短期培訓,全市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的理論水平、專業技能明顯提高。鄉鎮衛生院管理人員360人次、鄉鎮衛生院技術人員1317人次分別參加了呼吸內科、急診急救、臨床檢驗、放射診斷及產科專業培訓。農村初保工作扎實推進,落實到位村醫,并給予村醫一定的報酬。2009年給予1840個行政村村醫每人每年1000元的公共衛生報酬,其中市財政已補助92萬元,占50%,其余由縣鄉財政補助。
1.1.3中醫藥事業發展勢頭較好,中醫藥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十堰,特別是當地的武當山有著豐富的中草藥資源,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的中草藥種類中占了絕大部分;另外,鄉村中醫藥技術人員有自種、自采、自用中草藥的基礎和中草藥“價廉、有效、副作用小”等特點,受到本地農村居民的歡迎和廣泛使用。在市財政的支持下,在縣市建立藥廠,成立了中成藥生產基地。
1.1.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來源穩定,農民參合覆蓋面增加自2003年以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不斷鞏固和逐步擴大,實際住院補償率不斷提高,參合農民受益水平也逐年提高,逐步提高了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對于緩解農村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和“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1.1.5農村婦幼保健工作也取得明顯成效2009年始對已婚婦女進行免費宮頸癌和乳腺癌防癌的早期檢查,每年為2萬名農村婦女孕早期免費補服葉酸,對幼兒進行免費麻疹疫苗接種。
1.2劣勢(W)
1.2.1地理位置限制農村衛生服務的利用十堰市,所轄區域有5個國家級貧困縣,是國家老少邊窮區域,由于山大人稀,農民居住較為分散,農民衛生服務可及性和農村醫療隊伍的穩定性均較差。
1.2.2人才的培養渠道單一、覆蓋率低,人員整體素質較低,技術水平有限1983年衛生部了《關于組織城市醫療衛生機構支援農村衛生事業建設若干問題的意見》,對指導和推動城市衛生支農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十堰市仍有超過300名鄉村醫生未取得報考執業助理醫師學歷資格,獲得中專學歷的鄉村醫生僅占全部行政村的1/3。鄉村衛生人才基礎比較薄弱,公共衛生人員中中專以上學歷水平的比例較低,公共衛生人才匱乏依然是制約鄉村衛生服務發展的關鍵環節。原因在于:缺乏有效激勵機制吸引衛生人才扎根鄉村,相對于公共服務繁重的工作量,鄉村醫生配備較少;鄉村醫生培訓體系尚不完善,培訓的途徑單一,覆蓋率低、持續性差。以上導致鄉村衛生服務的效率和質量難以保證。
1.2.3農村衛生體制改革的持續性問題工作重點內容每年有變化,工作的連續性和績效評價沒有建立起來,每年工作的大部分內容是落實上級安排。
1.3機遇(O)
1.3.1有利的政策環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衛生部辦公廳印發的《2009年農村衛生工作要點》和2009年中央1號文件的相繼出臺,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是重點環節之一。
1.3.2醫學模式轉變,疾病譜改變給農村醫療衛生體制帶來的機遇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疾病的發病因素的認識實現了由生物因素向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的綜合轉變,同時疾病譜發生變化,社會病、老年病,慢性病等患者日益增多,使常見病、多發病迫切需要在家門口就醫,為農村衛生體制帶來發展機遇。
1.3.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帶來了農村衛生體制改革的新變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的逐步擴大,補償比例的逐步提高,為農民的疾病風險提供了保障。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村居民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重視,對衛生服務的需求增大。1.4威脅(T)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提供方面有進步,但是政策不穩固。人員培訓還是停留在國家1983年的對口支援政策之上,且落實不夠深入。村醫這個層次的設備和條件落后。農村居民對公共衛生的認識不足使社區公共衛生服務難以落到實處,反過來也會制約居民防病意識的提高,因此研究兩者如何良性互動十分有必要。
2解決對策和政策建議十堰市農村醫療體制建設需要定位重點。政府需要定位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在新型合作醫療中的作用、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醫療覆蓋問題[1]。
2.1深化對新時期農村衛生工作的認識,強調預防為主的理念農業人口占總人口70%左右的中國,需要花較少的錢來獲得農民初級衛生保健的實現,這是符合長期利益需要的。預防為主是最經濟的手段。至于分稅制,導致地方政府承擔的事權遠遠超過財權的事實[2],國家正在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例如:各級財政對新農合資金的補助提高到120元/人/年。
2.2確保公共衛生投入和重點人群監測公共衛生的投入不是一種消費,而是一種長期投資。投資衛生領域會促進經濟增長,經濟的增長反過來又會促進衛生事業發展[3]。尤其是對農村公共衛生領域的投資可以獲得巨大的效益回報,增長的幅度不低于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4]。所以,加強農村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婦幼保健等公共衛生工作,才能實現均等化目標。完善鄉村兩級公共衛生機構,重點在鄉村防保機構的建設和管理方面,解決其人員不足和裝備落后的問題,努力改善條件。③在村醫和鄉鎮衛生院開展以慢性病人為重點人群的醫療體系建設。1997年以來,廣東省中山市古鎮以全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社區綜合防治示范點為契機,實踐了可行的、適合農村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模式[5]。國家正在開展建立社區居民的健康檔案的試點,貧困地區為了節約醫療資源,關注建立慢性病人的健康檔案,注重追蹤觀察和隨訪。
2.3強調規劃管理①強調區域衛生資源規劃。資源需要共享和調配,科學配置醫療設備、人員等。根據農村居民就醫需求的結構特點,地方衛生局需要對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和縣級別醫院進行準確定位;協調醫療保險局采取相應措施引導居民分級就診;規范鄉、村兩級衛生機構管理和服務,促進鄉鎮衛生院采取多種形式支持村衛生室建設,促進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深入開展。將縣、鄉衛生機構承擔的社會政策目標轉化為以覆蓋人口范圍為單元提供各類基本服務的提供量[6],例如:采用城市財政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按26元/人/年的標準補給公共衛生費。②每年應有固定的不宜多的工作內容。國家政策缺乏穩定性[7],但是基層工作把預防保健工作、基層醫生培訓工作做到穩定性,例如:健康教育的大型活動、體檢工作、村醫的培訓工作。強調少、精、持續,每年先確保這些工作的經費。
2.4醫療體制建設需要重點研究人力資源建設①合理布局村醫。衛生行政部門確定村醫的人數和布局,以滿足農民醫療衛生的地理可及性。②穩定村醫隊伍。給村醫以固定薪水報酬,且定期對他們進行考核(中央已經有文件),不定期的監督和檢查,并結合群眾的監督,以保證服務質量。③重點加強村醫業務能力等的培養,發揮出"守門員"的作用。如果村醫的業務能力和思想水平太差,醫療衛生體制的基石就不存在,會回歸到村藥房的現狀,加強村醫隊伍的培訓和培養至關重要。在有一定吸引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委托定點學校培養并充實到村醫隊伍。山區農村經濟不發達,且村際間差距較大,不贊成學者提出現階段鼓勵私人開業,當村醫的行為[8]。在村醫的職責功能模糊的情況下,私人開業只是藥品競爭,村醫之間可能產生惡性競爭。
2.5持續發展新型合作醫療這是改善農民就醫經濟上可及性的最重要途徑。國家衛生部門今年將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信息化建設、加強新型合作醫療健康體檢工作的落實,初步實現健康檔案的建立等工作加強力度。截至2008年底,十堰市農民參合率為90%,國家為91%;報銷比例最高達70%,實際補償比例最高為40%。因此要鞏固參合率和實際報銷比例,然后再提高。差距也是機遇,參合率如何鞏固,合作醫療基金如何合理分布、如何約束醫療機構是新農合關鍵問題之一[9]。需要更為有效的途徑來解決農民的醫藥費中很多自費藥品的問題。
2.6解決貧困農村人口的醫療覆蓋問題許多貧困地區的政府財政是負債財政,衛生問題,改進健康指標的難點機制在貧困地區[10]。十堰市的農村貧困人口需要民政部門與衛生部門的共同努力,為貧困人口實行就醫施行一些減免措施并開展相關項目研究。
- 上一篇:鄉村合作醫療發展研討
- 下一篇:鄉村醫療衛生系統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