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醫在醫療制度上的功效
時間:2022-09-12 04:10:31
導語:提高中醫在醫療制度上的功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醫療領域的國際趨勢是從以疾病治療為主的醫療模式轉向以預防和健康管理為主的新型模式,醫療保險則從有病治病向無病防病轉變。對人類來說,最理想的生命質量是無疾而終。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目前“看病難、看病貴”依然是困擾老百姓的深刻問題,因此尋找一種效率高、費用低的醫療模式是當務之急。中醫正好符合當前人們追求健康、綠色治療的醫療理念。2009年,我國的新醫改實施方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中強調,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控制及醫療服務中的作用,并將此作為建立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的一項重要內容。
1國際上對中醫的評價
1.1中醫的特點
中醫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它已經過我國數千年的歷史所驗證,在我國傳統醫學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至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仍然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中醫本身所蘊藏的奧秘與神奇,也逐漸被現代科學技術理論所驗證。首先中醫在理念上具有整體觀念,符合現代醫學理念。中醫不是孤立地看待人體的疾病,而是把疾病與患病的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統一認識,通過“望聞問切”,綜合多種因素,分析人體的脈絡、陰陽平衡狀態等,根據人的個性體質,從整體上找出疾病的病因。中醫認為,健康是人的一種狀態,一種總體的平衡狀態,即所謂的“陰平陽秘”,強調人體的陰陽平和協調,保持相對的平衡,這樣才能身體健康,精神愉快。這與《世界衛生組織憲章》所定義的“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的衰弱現象”相一致。其次,中醫的理論體系和學說符合現代醫學中的整體醫學理論,中醫學理論是對人本身整體性以及人與大自然、社會環境相互統一的完整認識。實質上,現代整體醫學是一種系統論,而中醫學理論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實踐探索,也是一種經驗性極強的整體科學。中醫把人和自然、形與神以及陰與陽結合為完整的統一體來認識生命的運動和變化規律,又通過“望聞問切”,綜合大量信息,運用自然的方法,調整它們之間的平衡,完完全全與現代醫學發展趨勢相吻合。第三,中醫的治療手段和方法有其獨特性和豐富性。中醫不是單純地、機械地采用直接的方法去治療疾病,而是針對不同的個體,采用不同的藥物性和非藥物性手段,又在不同藥劑組合上及量的變化上循序漸進地治療,并根據病情的變化演變進行調整,手段豐富、方法多樣,既符合人體病理的多樣性特征,又體現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是現代醫學宏觀和微觀整體辯證統一的體現。
1.2中醫在國際上被認可
中醫經過幾千年來的傳承和發展,是我國的醫學文化發展的結晶,為中華民族的健康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中醫藥理論更是不斷豐富和完善,并有新的突破,在世界范圍內已被更多的國家所接受。美國加州大學著名醫學教授在國際性演講中就曾指出:中國中醫藥學中的整體觀是現代醫學必須學習的內容。美國的一些臨床學家通過實踐也認為,中醫針灸治療較現代醫學在某些方面更勝一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那就是認為中醫學強調整體觀,而現代醫學則是機械論、還原論,缺乏整體性。目前開始出現的后現代醫學注重整體思維方法,即系統論,符合現代醫學理念。醫學的發展經歷了從樸素辯證法到機械唯物論,再到辯證法、系統論即整體論這樣的過程。中醫的理念實踐驗證了目前現代醫學理論的正確性。在歐洲有許多國家的醫學專家也公認,面對無法消除的日益增長的醫療費用難題,中醫的針灸和中草藥是治療成千上萬處于無助狀態的慢性病患者疾病的最好方法。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對西醫有兩個共同的認識,一是西醫療法導致生命質量下降;二是西藥的毒副作用無法避免,并且由此引發的醫源性疾病和藥源性疾病更是無法克服。美國的科學家做過統計,當前醫院中使用的常規西醫藥物中,有11%是不夠安全的;30%的病人服用的西藥有各種副作用無法克服;還有在給65歲以上的老人所開的3000萬個公費醫療處方中,有17%缺乏安全性。然而,中醫最首要的特性就是安全性和天然性。中醫治療的基本思路是扶正祛邪,而非西醫的殺毒祛病。并且中醫所采用的治療法也是沿著這種思路進行的,因為中醫臨床醫治的時候,其治療手段選擇也是有主次的,除了盡量減少患者痛苦和毒副作用及后遺癥外,在其手段和藥材上基本是一種自然和天然的組合。而且在治療方法組合上,以生克關系使副作用降至最低,使治療效果達到最好,因而由中醫引發的藥源性疾病微乎其微。
據美國有關權威機構調查,目前美國有49%的疾病是西藥無法治療的。從目前的狀況來看,西醫面對層出不窮的所謂新疾病束手無策,諸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基本上是維持性治療,而且醫療維持成本越來越大。在美國,一種新的西藥研制成功不僅周期長,至少5年以上,而且費用十分巨大,平均一種新藥需花費近3.6億美元。這導致美國醫療費用開支巨大,2009年美國的醫療費支出大約要占到美國GDP的18%左右。而中醫的特點是低成本,中醫藥的生產首先是來自于天然而非化學合成,制作手法簡單便利,甚至有些方法個人都可制作,成本自然很低。并且中醫重視后現代醫學提倡的預防醫療,即預防保健養生,使人們盡可能減少疾病或者不生病,促使醫療成本從理論上達到最少,甚至可以達到零。由于“簡、便、廉、驗”是中醫藥服務的最大特色,因而中醫也是各國“治愈”不斷增長的醫療費用的良方。隨著生物科學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中醫藥科技將是世界生命科學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目前世界上的疾病譜已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與此同時,人們的健康理念和醫療觀念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變化,綠色環保、自然天成是人們追逐的目標,中醫所體現的優勢將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利用。
2我國對中醫的利用及其效率分析
2006年10月,在《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我國政府把大力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的發展作為今后一個時期的戰略目標,為我國傳統醫學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中醫院在我國醫療事業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醫院的功能效率在與其他類別醫院的比較中顯得十分突出。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中醫院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在全國總數91.7萬個衛生機構中,醫院數超過兩萬多家,其中中醫院數為2728家,占全國全部醫院總數的13.5%,比上一年增加了40家。中醫院的床位數是38.5萬個,占全國醫院總床位數的12.6%,比前一年增長超過10%以上。從圖1可以看出,目前中醫院在我國各類醫院中的數量只占不到13%,還不及各類??漆t院所占的18%,發展空間巨大。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的數據還顯示,2009年中醫院的床位使用率是81.8%,比上一年提高了4.5%,平均住院天數為10.4天,比前一年減少了0.1天。從表1全國各類醫院醫療服務工作量比較中可以看出,2009年全國醫院診療人次達19.3億人次,其中中醫醫院診療人次達3.0億人次,占15.63%。從圖1可知,2009年中醫醫院數量僅僅占全國醫院總數的13.5%,診療人次卻占到全國醫院診療人次的15.63%。由此可見,中醫醫院效率要明顯高于其他類別的醫院。從表2全國各類醫院醫師擔負的工作量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到,2009年中醫醫院的醫師工作量日均擔負診療人次為6.9人次,明顯高于綜合醫院醫師6.4人次及專科醫院醫師5.6人次。由此可見,中醫醫院的醫師日均擔負診療效率高于綜合醫院醫師約8%,高于專科醫院醫師23%。在產值方面,2009年醫藥工業總產值已達10048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5684億元,年增長率為23%。目前我國現有中藥工業企業1100余家,生產的中藥品種多達8000多種,藥劑40多種。中藥工業總產值547.3億元,占醫藥產業的18.63%;實現利潤54.8億元,占醫藥產業的44.2%。中醫藥產業占醫藥產業不到19%的份額,卻能獲得醫藥產業將近50%的利潤,可見它的效能是巨大的。隨著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及計算機技術引入中醫藥研究領域,將使這一領域產生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進而發揮更大的效用為人類服務。
3提高中醫在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發展中的作用
中藥是具有中華文化底蘊的產業,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在世界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強,中國文化包括中醫藥文化在世界的傳播有了重要的基礎,樹立“選擇中醫藥就選擇了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新理念,將促使中藥在世界范圍地位的提升。由以上對中醫效率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即中醫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換取最優的醫療服務。目前我國醫療保障制度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均GDP較少導致人均GNP更少,使醫療保障程度面臨一個很低的水準。在這種狀況下,國家主導的醫療保障事業一定要用我們的優勢,辦低成本、集約化的醫療服務體系。利用人數上的優勢可以減少成本,能夠將個人的風險融入到群體之中,中醫無疑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最好選擇。中醫既廉價、環保又簡單、可行的優勢和特點恰好可以有效地實現我國新醫改所提出的終極目標。
實踐證明,中醫能為我國農村的醫療保障事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我國目前還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有將近8億。中醫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也是最好的選擇,因為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廉價,能夠使并不富裕的人群更容易獲得最基本的醫療服務,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由此可見,中醫中藥是創建有中國特色醫療模式的突破口,是加強農村醫療保障建設和投資及改善我國農民健康狀況的有效手段。發展中醫只要很少的投入就能改善民眾的健康,有助于保護人力資本,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并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得以更好地發揮作用。此外,我國目前已經提早步入老年社會,并且與西方先進國家進入老年社會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即未富先老。國家統計局《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占我國人口總數的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占人口總數的8.87%,人口老齡化增速明顯加快。未來40年,我國人口結構將急速從輕度老齡化向重度老齡化轉變。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必然給醫療保障制度帶來巨大的挑戰,因為老齡化程度愈高,對醫療保障與醫療服務的需求愈大,醫療成本也愈高。
人口老齡化提升疾病負擔,給醫療保障造成巨大的財政壓力。人口結構的變化也造成疾病模式的變化,以往急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為主的疾病譜,已經被以慢性病以及與人們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的疾病為主的疾病譜所取代。慢性疾病成為我國目前最主要的疾病死因,其中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腫瘤是我國居民的前三位死因,占所有慢性病死因的88.1%。慢性病患者的患病周期長,單純的西醫治療費用高,并且效果不理想,還會增加醫療費用。與傳染性疾病不同,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很大程度上需要人們改變自己的不健康行為,這就需要醫療保障的重點要放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及預防性醫療服務上來,而不是單純地解決疾病的治療問題。中醫恰好能夠很好地適應我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制度和保障程度低的現狀,利用成本低的優勢緩解看病貴的難題。未來中國特色的醫療模式實際上應基于三個前提:一是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要求醫療事業必須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和公平性;二是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醫療行業具有一定程度的競爭性,從而提升其服務質量,而非壟斷所導致的質量低、費用高;三是弘揚以中醫為核心的、優良的傳統中華醫學文化,這是未來我國醫療保障事業能否健康發展的根本和基礎。中醫極強的民間普及性和文化受納性,為我國的醫療事業增添了強烈而濃重的中國色彩。因此,目前我國很多醫療保障學者提出,中國醫療保障模式應該是:多層次政府主導,市場補充,中醫特色。
2009年3月17日的《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我國深化醫藥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就是要實行中西醫并重的方針,充分發揮中醫藥(民族醫藥)作用。我國在“十一五”期間,加大了中醫藥的科技投入,全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十二五”期間,將是實現中醫藥全面協調發展的關鍵時期。到2015年,我國的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水平將進一步提升,人才的素質也會明顯改變,管理和運行體制將會更加規范化,中醫藥的應急能力和預防保健服務能力及其為醫療體制服務的能力將更上一個臺階。可以期待,中醫藥將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與發展、為我國醫療制度效用的提升發揮更大的作用。
- 上一篇:新醫改下的醫療制度創建
- 下一篇:年輕干部廉政學習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