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時期下線上診斷學教學策略

時間:2022-11-11 09:08:16

導語:特殊時期下線上診斷學教學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特殊時期下線上診斷學教學策略

【摘要】特殊時期期間,為解決學生不能上課的問題,并保證教學質量,各地高校紛紛踐行停課不停學的理念,開展大規模的線上教學。結合當下教育背景,線上教學模式的開展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不僅是高校教育應對特殊時期的短期行為,更是一種長期革命。本文通過對2020年上半年特殊時期間診斷學線上教學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和討論,以制定更好的教學策略,并為未來線上教學提供經驗。

【關鍵詞】網課線上教學;診斷學

2020年世界范圍內的肺炎疫情給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和困擾,對于隔離狀態下的高等醫學院校的教育教學的開展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戰?,F就我院校線上診斷學教學從籌備到實施的經驗進行回顧分析與討論。

一、在專業課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相結合

在突發的特殊初期,醫學高校教師應當密切關注黨和國家的緊急應對政策,全國以及全球范圍內疫情的發展動態,中國醫護人員在此次特殊情況期間做出的重大貢獻與犧牲以及涉及醫學生能力范疇內的知識和技術的傳播和運用方式。結合所教醫學生專業和年級的實際情況,為傳播正能量做好素材的收集,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例如,在線上開課之初,線上課程官網了教研室老教授親自書寫的致學生的一封書信,信中表達了教師對學生的鼓勵、關心,對于學生不能來校學習的焦慮和擔憂給出了最大的理解和疏導,并指明了在家學習的要點和方向,以及表明了期盼抗疫勝利和學生歸校的心情。對于醫學傳統課程第一次嘗試大規模線上授課的師生雙方都是一種良好的開端。

二、夯實線上線下教學基礎,制定個體化教學計劃

特殊時期的出現推動了在線教學的發展。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號召造就了全國范圍內的在線教學盛況。得益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的深度應用,特殊時期開展的在線教學,則呈現出云端、多樣化、便利化的特點。因診斷學是傳統的以實踐教學為主體的一門醫學課程,所以在應急狀態下,全方位將此門課程開展為線上課程,難度不小。在開展過程中應當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全體一線教師共同加入和充分體驗線上教學平臺,根據不同教學平臺的特點,選擇適合本課程的載體,同時,教研室進行統一的平臺操作培訓,保證教學的一致性與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第二,前期教學資料的規范、翔實,包括教材、大綱、課表、教學設計、教案、講稿、ppt、視頻等等,選定好教學資料平臺以后,按平臺規定上傳,設置好教學進度的觀察參數即可。第三,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學段的學生,設置本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個性化進行教學設計,并與線上教學平臺的積分模式相結合,相匹配,讓學生在學習時合理積分,充分體現平時學習狀態,教師則通過學習平臺所記錄的學習狀態作出教學評判。

三、師生共同轉變教學方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網上課堂的組織和講授接受度和傳統課堂有很大不同,同時還需要考慮教學平臺的穩定性與學生網絡及設備暢通。教學團隊每周提前1-2周的學習計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前預習熟悉內容,學習方式包括利用本團隊超星學習通的診斷學學習平臺資源自學教材相應章節、中國大學MOOC的《診斷學》學習資源(山東醫科大學或南京醫科大學),由學生自主選擇。諸如醫學專業等操作性較強的專業,單一的線上教學無法實現學生對知識點的熟練掌握。此階段的醫學生可根據自身知識點掌握程度和職業規劃特點,進行自助式學習。加強自主學習在網上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可起到特殊時期下線上診斷學教學策略回顧與討論湖南中醫藥大學醫學院  逯 晶  文紅艷  李澤琪  賀媛煒  鄒 芳事半功倍的效果,教研室老師在各班級的講授中也一直秉承這樣的理念。診斷學網上開課一個月后對部分專業展開學情調查,結果顯示,只有9.4%的學生在老師直播時當場學,90.6%的學生會在開課前花3小時左右的時間進行學習,并且有62.5%的學生習慣了使用MOOC學習資源和教師直播回放預習和復習,34.4%的同學不習慣堅持使用MOOC資源,但是以教師直播和自學為主要學習方式。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于網上授課學習效果的促進和鞏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圖1)。

四、創新性教學特色家庭醫生“游戲”

診斷學教學環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體格檢查操作實踐,網絡課程中看得見,摸不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覺得十分的抽象和迷惑。本團隊在經過前三周網上教學摸索后,制定了“家庭操作課”的學習方案。在直播課講解完相關體格檢查操作要點后,要求學生在一周的時間內仔細回顧教材與資料中的操作要點,學習教研室在學習通上為學生準備的體格檢查操作視頻,分組完成指定操作項目,并上傳錄制的小視頻。錄制視頻上傳學習通后采取老師點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的方式進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再次和家人們玩起了童年的醫生“游戲”,SP標準化病人有他們的父母、兄弟、姐妹,視頻中展現出溫馨的家庭氛圍、嚴謹的操作手法、有模有樣的要點講解,更多地讓老師收獲到學生對診斷學課程的認同感、對診斷學課程學習的熱忱、長大后真正以醫學生身份為家人做檢查的自豪感以及在家中面對診斷學學習所呈現出來的專業和自律的態度?!凹彝ゲ僮髡n”視頻作業,無疑很好地解決了目前無法實現傳統手把手教導體格檢查操作的學情,也是本次診斷學線上教學的一大特色。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最大的區別在于,教師難以清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會影響師生間的交流,教師無法面對面教授體格檢查手法,視頻上傳只能作為操作學習的一個評價環節。本團隊在復學以后對操作課程要點進行了嚴格的檢驗,檢測效果證明目前的線上教學方式不能取代操作實踐課程,面對面動手操作十分重要且不可缺少,需進一步改進實踐教學的線上教學設計(圖2)。

五、線上教學搭建師生有溫度溝通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教育、求學生涯中都是第一次如此長時間面對冷冰冰的機器去靜下心來說與聽,教師希望直播中傳遞給學生的是有溫度的聲音和豐富的情感,是可以讓本就嚴謹、復雜的醫學科學知識變得更容易也更愉悅地去理解和吸收。同時,執教者也應當意識到:學生居家學習環境和心理都有所變化,不可能像在學校一樣處在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教學管理模式之下,因此學生的學習效率不能硬性對標在校常規學習期間的學習活動。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耐心和關心,過于施壓和放任不管都不是最佳措施。多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品質,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不是僅僅聚焦于學習專業知識本身。征服學生,旨在把信息技術、教學理念與課堂教學三者深度融合。要從原來下課后很少與學生聯系變成通過空間與學生課后保持長期聯系的學習的輔導者和答疑者。開課后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網上學情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關鍵詞排名前三的是:老師、開學、希望,這三個詞語是學生對于老師、對于專業、對于學習全部希望的濃縮,而最為核心的就是“老師”!例如,教研室某老師每周都和同學們約定時間進行線上知識梳理、討論、答疑等。教學過程中發現,線上教學時學生提問比平時在線下教室上課時更多、更積極,云端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課后留下專業及特殊時期相關的討論題,學生積極參與,自由討論,幫助學生對特殊時期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每周布置作業或考試,學習效果較好。學習通點擊量暴漲,2020年2月14日創建班級的第一個月訪問量就已經超過60萬(圖3)。

六、總結與討論

所有的教學授課直播,臺前幕后的工作都表現出診斷學團隊對于教學和學生的熱愛與嚴謹,以上論述只是廣大高校教育者在線上教學努力付出的一個縮影。師生之間有熱度的互動和溝通,是共同促進網上教學達到好的教學效果的良方。經過一個學期的摸索,我們也發現一些問題,總結了一些經驗?;仡櫧虒W平臺的選擇,這是一個邊教學邊改進的過程,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學習慣,可不局限于一個教學平臺進行教學,但是教學資料的和下載要統一和集中,方便后期教學觀察和統計。教研室教學基礎建設十分重要,教研團隊日常工作不到位,容易造成線上課程規劃的不完整、不全面,影響整個課程的推動。將課程與所選用線上教學平臺靈活結合,讓學生所學、教師所授都有數據體現和考核。正常教學中,要轉變教學觀念和思路,培養醫學生自學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由于醫學教學內容繁多,習慣于以往教師填鴨式教學的學生需調整為線上教學中主動學習的習慣。目前線上平臺設計的通道不足以滿足診斷學學習重點——體格檢查操作的教學,需教師與平臺雙方共同研討線上教學解決方案。開展大規模線上教學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既是高校教育應對特殊時期的短期行為,也是一場長期的教學革命,沒有變革就沒有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進步。廣大醫學高校教師經過一個學期的線上教學實踐,線上教學能力均得到了爆發式的提升。雖然在線教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以其目前的技術水平還難以替代線下授課成為主要的教學手段。面對特殊時期線上教學可能常態化,應積極總結經驗,改良教學手段,為將來可能成為常態的線上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做好應對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楊海軍,張惠萍,程鵬.肺炎疫情期間高校在線教學探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04):194-196.

[2]王成龍,宋鍇,徐寅清,卜雪萌,李鵬飛.肺炎疫情下高校分階段網絡教學探索[J].現代養生,2020,20(Z2):3-6.

[3]郭露露.“高校停課不停學”財政學專業教學方式改革的思考[J].中外企業家,2020,(14):215-216.

[4]李新華,劉達,楊芳郁.教育云平臺在教學及管理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6):88G89.

[5]陶磊.“+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基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考察[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1):67-72.

[6]趙穎,顏霏.疫情期間大規模線上教學實踐后的思考[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20(06):1-3.

作者:逯晶 文紅艷 李澤琪 賀媛煒 鄒芳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