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差異化區域旅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3 10:43:00

導語:推廣差異化區域旅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推廣差異化區域旅游研究論文

摘要:湘西地區具有獨特的地貌環境、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沉積,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旅游產業在地區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近年來湘西旅游業采用點域發展戰略模式培養增長極面臨著某些現實困難,為此采用相應的對策,為增長極的形成和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環境。

關鍵詞:湘西;旅游業;不平衡發展;增長極

湘西是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湘西州的簡稱。湘西地處武陵山脈中部,云貴高原東側,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多山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工業基礎薄弱,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境內居住著土家族、苗族、回族、瑤族、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人口264.58萬人,其中土家族105萬人,苗族86萬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2.9%,屬于典型的“老、少、邊、窮”的少數民族集居區。但是,湘西風景優美、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少數民族文化積淀渾厚,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而且特色鮮明。現實條件決定了湘西經濟發展只能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的旅游資源優勢,建立旅游優勢產業基地,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使之成為區域經濟發展、興州富民的重要支點。近年來,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我國加入WTO以及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湘西應該抓住這一大好機遇,在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的同時,以不平衡發展理論為依據,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實現旅游業快速發展,使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者有機統一,是當前湘西旅游業發展的主要研究論題。

一、不平衡發展理論的內涵

不平衡發展理論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主要用來研究不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工業為主的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在這之前,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理論一直處于支配地位,以保羅·羅森斯坦-羅丹和拉格納為代表的平衡發展理論認為區域差異是均衡機制失靈的表現,而這種失靈主要產生于市場的不完善以及妨礙要素流動的制度性瓶頸。但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隨著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經濟一體化,區域差異將自動消失。顯然,新古典經濟學的平衡增長理論是從理性的觀念出發,采用靜態分析的方法,把問題過于簡單化,在實踐的過程中暴露出了許多缺點。因此,不平衡增長理論及其相應的發展戰略就被提出來了,這一與平衡發展理論針鋒相對的區域經濟發展觀念認為:經濟發展的初期,資源是非常稀缺的,平衡發展所需要的大量的資金、人力資源恰恰是不發達國家所沒有的。因此,必須把有限的資源用來優先發展具有優勢的地域和產業。這就是不平衡發展理論中極具代表性的理論--增長極理論,最早由法國經濟學家弗索瓦·佩魯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來。他指出,“增長極并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區,而是以不同的速度出現在增長點或增長極,然后通過不同的渠道擴散,對整個經濟具有不同的終極影響”。佩魯的增長極思想所關注的是增長極的產業結構特點,他認為增長極既包括區域內部的主導產業,也包括與其密切相關的推動產業。主導產業與推動產業形成聯合化、序列化的技術、生產和經濟聯系的產業綜合體。佩魯指出產業綜合體的形成可以通過其伴隨產生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帶動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但佩魯忽略了增長極的空間意義。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布代維爾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把佩魯的增長極概念做了進一步的推廣,首次基于外部經濟和集聚經濟分析,把地理含義引入到增長極理論之中,認為經濟空間不僅包含了一定的地理范圍內相聯系的產業結構關系,而且包含了經濟現象的區位關系。因此,現代的增長極理論中增長極的含義包括了以產業綜合體為中心的產業增長極,也包括區域關系中的空間增長極,在增長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有兩種經濟效應出現。

(一)極化效應

極化效應是指經濟活動及其要素向增長極集聚的過程,表現為增長極的生長和隆起運動,其生長的驅動力來源于創新能力很強的推動產業,推動產業將通過產業關聯帶動相關產業形成產業鏈。產業鏈拉動資金、勞動、資源和人才、技術源源不斷地流向增長極點,從而形成包括經濟極化、產業極化、生產要素極化、功能極化和空間極化的復合型強勁增長極,在這個增長極里企業部門一般可以達到投資成本下降和純收益增加的效果。

(二)擴散效應

擴散效應表現為生產要素由增長極向周圍地區的“倒流”或“外溢”過程。產生“倒流”或“外溢”的主要原因是極化后的增長極的帶動作用,隨著增長極的增長,它將需要越來越多的原材料及其配套部門發展,必須依托自身通過對外投資、技術轉讓、傳統產業外泄、企業裂變外遷等途徑,一方面滿足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

二、湘西旅游業發展的概況

自古以來,湘西為湘川咽喉之地,歷史悠久、山水奇特、民風淳樸,全州轄有吉首和龍山、永順、保靖、花垣、古丈、鳳凰、瀘溪八個縣市。在這八縣市的廣袤大地上旅游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絢麗多彩,歷史文化積淀濃厚,民族文化景觀薈萃,堪稱旅游大觀園。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上,湘西立足自身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別具一格的民俗文化,開發了一大批美麗神秘、特色宣明、形式新穎的旅游景觀。旅游業已逐漸上升為湘西的支柱產業,旅游收入也成為湘西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數據見表1。

湘西旅游業在早期的開發中決策者為了兼顧公平和效率,采取大推動戰略為代表的平衡發展觀。通過政府的統一規劃,有計劃的在較大范圍內對旅游業和旅游相關的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投資。通過多年的發展和艱苦努力,湘西旅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無人問津到擁有國際品牌,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2001年到2005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數增加了3倍,旅游收入從僅僅2.18億元,幾乎增長了10倍達到20億元,旅游收入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達到16.15%的比例,遠遠大于湖南省7.01%的平均水平,旅游產業已經成為湘西經濟發展中的支柱產業。湘西州內旅游名勝區、森林公園、民俗園等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實現了縣縣有景區,多區域、多角度開發多種旅游品種的全面開發,全州總動員大搞旅游項目,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點有鳳凰古城、吉首德夯民俗風情園、猛洞河漂流、永順小溪原始次森林公園等。湘西旅游業開發一遍紅火,與此同時,均衡發展的大推動戰略模式的弊端也日漸尖銳。旅游產品重復雷同,旅游市場混亂、競爭無序以及重復建設,對本身有限的資金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費與破壞。當今,世界旅游市場大爆炸已經開始,我國加入WTO后,旅游市場的開放以及國家西部大開發的發展戰略為湘西旅游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由于湘西經濟的欠發達性、旅游資源的區域差異性、要素的稀缺性和旅游市場的開放性,全面發展的大推動戰略已經不再適應這里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市場經濟競爭的殘酷現實,要求我們集中優勢資源和要素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經濟部門和地區,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有差異的發展優勢產業和具有優勢的地區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帶動作用實現區域全面發展。因此,以不平衡發展理論為指導規劃發展湘西旅游業已是當務之急。

三、湘西旅游業采用點域發展戰略模式培養增長極面臨的現實困難

增長極的培養和發展建立在一定的條件和政策環境之上,不平衡發展戰略的應用,其目的也是通過增長極的發展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以達到區域經濟整體水平的提升。當然這要一個發展過程,首先是增長極通過極化效應吸取周邊地區的資源和要素發展壯大自身,然后,增長極的擴散效應就會帶動周邊區域的經濟發展。當然,在湘西這樣一個客觀條件存在不足的地區,增長極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的實現在湘西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存在很多方面的現實困難。

(一)招商引資難導致增長極發展資金供給不足

湘西地處偏遠山區,經濟基礎薄弱,交通又閉塞,對資本的吸引力小。早期的經濟開發過程中,政府采取“靈活處理”的態度,地方政府就拼命上項目,不擇手段拉投資。部分政府官員大搞“形象工程”,把拉投資作為政治任務來部署,不惜犧牲自然資源和出臺與自身條件不相符合的優惠政策來吸引投資。這樣做并沒有擴大招商引資,由于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造成規劃不統一,管理也不嚴格,導致縣市之間、鄉鎮之間惡性競爭,投資環境日漸混亂,一度出現投資者看好湘西的豐富資源和開發的大好勢頭卻沒有合適的項目去投資。2006年1-4月份湘西共有44個項目引進投資,實際到位資金2.7623億元,位于全省倒數第一位。旅游業開發和發展需要大量資金連續投資,與旅游業開發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樣需要巨額的資金支持,失去了招商引資這一重要的融資渠道,光憑政府的財政來開發湘西旅游業是遠遠不夠的。

(二)交通網絡不夠發達導致增長極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受阻

增長極的發展是通過區位優勢吸引周邊的資金、人力等要素以產業集聚的形式發展壯大自己,同時,通過技術、組織、生產要素、市場、信息等形式向周圍地區擴散,從而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要素的流動、信息的傳遞都要以運輸、郵電、通訊等交通網絡為物質基礎和媒介。湘西坐落在湖南西部的邊遠山區,離省會長沙有400多公里之遙,湘西一直把交通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湘西仍然是一個交通閉塞的地區。全州還有30%的行政村沒有通公路,每平方公里的公路覆蓋率不足1公里,遠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經過州內的319、209、310、320、326國道年久失修,承運能力有限,唯一的一條過境高速公路還在建設之中,對區域內的要素流動貢獻也不大。通訊和郵電由于受經濟基礎的影響也發展緩慢,電話普及率和互聯網普及率均少于全省平均水平,落后的交通網絡遠遠不能滿足湘西旅游業的飛速發展,成了湘西不平衡發展戰略的瓶頸。

(三)經濟結構支持不力影響了旅游增長極的發展速度

湘西地區不但經濟總量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低,而且經濟結構也比較落后,第一產業的比重太高,而第二產業比重過小。2005年湖南省的產業結構之比為19.5∶40.0∶40.5,湘西的產業結構之比是21.3:35.7:43,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旅游是一個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活動,缺少第二產業的支持,與旅游相關的商業和服務業就會受阻,游客除了觀光就沒有什么其他的活動。那么,旅游市場的綜合競爭力就會大受影響,制約區域旅游業的發展速度。

(四)城鎮化建設落后影響了空間增長極的發展

湘西地處偏僻,遠離大中心城市,受其輻射作用小,區內城鎮數量太少,城鎮化水平低,城鎮規模小,城鎮群體能力弱。因此,城鎮內聚力和輻射力偏低,不能充分發揮其城市的應有作用,特別是賓館飯店、道路交通、電力通訊、給排水等城鎮基礎設施難以適應旅游業發展的要求。根據增長極理論,意味著應把資本集中地投入到區域最大的城市中心和產業中心的密集型產業,通過經濟中心經濟增長所產生的擴散效應,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城鎮化建設是旅游空間增長極形成的基礎,在旅游業規劃、建設中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湘西城鎮建設落后嚴重影響了旅游業的發展。

四、湘西旅游業點域發展戰略模式構想

所謂區域經濟點域發展戰略就是把區域內重點產業作為產業增長極,同時也是把區域內條件優越的點狀區域作為空間增長極來發展的戰略組合。

由于歷史的沉積,湘西一直背著貧苦邊區的沉重包袱。2005年全州GDP為123.87億元,增長10.6%,人均GDP為4681.76元,而全省GDP增長為11.6%,人均GDP為10366元。湘西在經濟總量的增幅和人均占有量上都遠遠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

湘西在旅游業開發的區位也很尷尬,北有張家界世界級自然、生態旅游勝地;南有懷化的芷江和通道等風景名勝區,居懷化交通樞紐而有通暢的交通網絡;東有長株潭地區,是資金和人才的富有地,在發展旅游方面有資金和人才的相對優勢;西有大西南旅游圈,地域廣袤、資源豐富??陀^上,湘西是旅游業發展的欠發達地區,因此,發展湘西旅游業應該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要素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和具有資源優勢的旅游景點。采取不平衡發展觀的增長極理論為理論基礎的點域發展戰略模式,點域發展戰略模式是區域經濟發展初期階段所采用的一種空間組織模式,這種模式建立在不平衡發展觀的增長極理論上,故點域發展戰略模式也可叫增長極戰略模式。點域發展戰略模式中的增長極包括產業增長極,也包括空間增長極。前者是區域內部的戰略重點產業,后者是區域內部的戰略重點區域。公務員之家

(一)確定湘西旅游業發展的空間增長極

空間增長極是指區域內部的戰略重點區域,這個區域一般都是發展條件比較好、產業綜合優勢比較突出、區域條件好、投資環境較為優越、發展潛力巨大,并有在短期內迅速崛起的點狀區域,如城市、資源富集區、工業區、經濟特區等。因而是決策者集中投資的重點受資區域,通過增長極的繁榮,帶動周圍地區經濟的全面發展。旅游業是一個依托性很強的產業,因此,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可以在區域內部選擇一個資源豐富且集中的點狀區域作為發展的重點。通過增長極的極化作用形成包括經濟極化、產業極化、生產要素極化、功能極化和空間極化的復合型強勁增長極,為產業的高效發展提供商業、管理以及基礎設施服務。增長極的形成和發展還會通過市場運行機制,產生擴散效應,從而帶動整個區域旅游業的發展。區域發展戰略中,同一區域內部增長極可劃分為多個級別的增長極,湘西旅游業可以開發鳳凰為一級空間增長極,吉首、永順為二級空間增長極,采取一級增長極與二級增長極協調發展,共同帶動的增長模式。

1.確立鳳凰為一級空間增長極。鳳凰縣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邊緣,地處武陵山脈南部,云貴高原東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西鄰貴州省松桃縣和銅仁市,東與本省瀘溪縣相連,北與花垣縣和吉首市接壤,東南與麻陽縣為鄰??偯娣e1759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37.4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27.69萬人,占總人口數的74.02%,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區縣。旅游業在鳳凰經濟和整個湘西旅游業整體發展中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具體數據見表2和表3。

從中可以看出,鳳凰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如全州平均水平,但是,旅游業的發展遠遠超過全州平均水平,從2001年至2004年,鳳凰接待旅游者數量和旅游收入都幾乎達到全州總量的30%。所以,確立鳳凰為湘西旅游發展的一級增長極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另外,鳳凰發展旅游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鳳凰歷史悠久,歷史上是一個輻射影響至湘鄂川(渝)黔四省(市)邊區的一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鳳凰縣地處湘黔要道,交通較湘西其余各縣發達。鳳凰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有民國內閣總理熊希齡、著名作家沈從文、著名畫家黃永玉等。鳳凰人文歷史積淀深厚,鳳凰古城于2001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第101個歷史文化名城,苗疆邊墻——中國南方長城是國際國內關注的焦點。鳳凰自然資源豐富,山、水、洞、峽谷風光無限,民族民俗獨特,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韻味獨特的鳳凰土話、別具一格的苗族服飾、苦辣咸酸的飲食習慣,還有獨特的民族習俗以及玻璃吹畫、蠟染、紙扎、苗族銀飾等格調清新高古的民間工藝,構成了鳳凰獨具特點的民族民俗風情。風景名勝、民俗歷史裝點鳳凰奇幻無窮的大地,給鳳凰增添了無窮的魅力,鳳凰具有承載湘西旅游業發展第一增長極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