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形勢下企業經營管理變革分析
時間:2022-06-09 03:30:03
導語:新經濟形勢下企業經營管理變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全球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同時,新的經濟環境逐步替代過去的舊有經營模式,社會經濟形態逐步由物質經濟階段向知識經濟時代轉變。在時代變革中,信息化、智能化的數字產業時代成為變革的主要形式。企業進入了新一輪的淘汰期,能否看清經濟環境的變化規律,并及時調整適應經濟轉型帶來的企業陣痛,成為了企業能否繼續生存發展的關鍵之處。企業必須在新形勢下不斷轉變經營管理理念,善用知識經濟時代下技術優勢,抓住新時期時展的脈搏,革新企業經營管理模式,才能確保企業在愈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關鍵詞:新常態;數字時代;變革;理念
一、引言
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中國經濟蓬勃發展40年。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后的中國經濟環境,在受到西方集體唱衰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超預期的數據引發了西方智庫的劇烈反應。大量的經濟數據表明,中國經濟正如開足馬力的火車一樣高速前進。在此背景下,中國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市場變革浪潮一浪高過一浪,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深化,企業自身原有的經營模式開始出現市場不適性,拖累企業整體發展進程。因此不斷適應新形勢下的經濟社會秩序,是企業發展無法避免的實際問題。如何正確認識經濟環境變革,明確企業經營的實際需求,與時俱進,在企業實際運作中充分調節企業經營與經濟大環境之間的聯動關系,成為經濟發展新形勢下企業所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不斷強化企業在不同時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二、企業經營管理模式變革的意義
(一)不斷適應經濟大環境變革的要求。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變革,原有企業經營管理模式開始“水土不服”,尤其是中央開始不斷深化金融機構改革,“去杠桿”成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續幾年的主體,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成為中央為中國經濟的“定基定調”。特別在過去二十年的經濟發展中,我國企業通過吸引銀行貸款、發放企業債券等多種融資形式,擁有大量的資金來源,催生了大量以“燒錢”為發展主旋律的空殼公司。而隨著中央政府對于金融機構管控的力度不斷加大,企業融資成本開始攀升,社會游資減少,企業進入“找錢難”的境地,原有野蠻式的擴張模式開始枯竭,而部分企業的原有管理制度卻未能清晰的做出正確的判斷,造成了企業大量負債堆積,資金鏈斷流的危機。同時,隨著互聯網經濟的不斷興起,對原有傳統零售企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擊,原有零售模式開始被清理出市場,新興的線上零售、線上線下聯動等新模式開始取代,消費群體開始改變原有的消費習慣,選擇更加便捷高效的消費模式,這也就從市場終端方面倒逼企業經營模式進行變革,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環境所形成的動態消費理念。(二)現階段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需求。知識經濟是區別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的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經濟模式,通過對稱經濟學的研究定位,現代化發展的三個階段就是工業化、信息化和知識化,以研發能力、教育培養、智能化研究、知識產權轉化、企業虛擬化發展、資產無形化發展等為主要特征。有人曾經說過,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而我們現在所生活、經歷的,恰恰證明了這個說法。在經濟新常態下,知識經濟更加看重企業的知識和人才儲備能力,從原有的數量型“以人為本”開始向質量型的“以人為主”轉換,技術能力開始成為其自身經營活動的主要工具,企業需要開始轉變自身原有的經營模式,重新配置升級經營程序,加速升級企業內部管理的高效性,提升企業經營效率。
三、現階段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中的常見問題
(一)企業經營管理慣性。企業從管理層到最底層員工,都存在精神層面和制度層面的慣性。在制度層面來講,企業經營發展如同一部極為精密的儀器,需要全部零部件的整體配合完成。當外部經濟環境發生轉變時,處于第一線的市場人員會最先接觸到市場的風吹草動,而中后臺管理人員更多的是依據數據和報告來鑒別市場,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遲滯。即便是企業管理層第一時間洞悉市場變幻的訊號,但由于企業整體經營規模的限制,臨時轉變經營方向帶來的或許不是企業更好的迎接新市場,而是內部管理的混亂性。如同一艘正在快速行駛的賽車,能否在極速前進中看到障礙物是第一點,看到障礙物后選擇轉變方向就要冒著巨大風險考驗車身性能能否承受是第二點。在精神層面上來講,每個人對所處大環境(無論是工作環境還是生活環境),都具有一定的適應程度,心理慣性越大,越不能很好的適應環境的變化。在強大的慣性思維模式下,人們習慣性的按照已經形成的固化的方式、程序、模式去處理問題。如果將企業視作一個獨立的個體,那么經濟大環境的變化就是生活環境的轉變,企業固有的精神思維方式仍舊遵從于過去的經驗,想要做出改變需要一定的時間基礎,但在瞬息萬變的數字化時代中,經濟變革往往具有強大的時效性,新的經濟形態不斷產生變化,并不能為企業提供足夠的轉變期;同樣的,對于企業內的員工也面臨相同的問題,飛速發展的時代不斷的推動人的思維的進步,如何跟原有的慣性思維作斗爭也是企業經營變革中所必須面臨的問題。(二)企業傳統經營管理模式方式在知識經濟下的挑戰。知識經濟時代,最為直觀的特點就是數字經濟和互聯網的普及。對于傳統企業原有的全程人力經營管理模式而言,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促使企業在追求更加高效、便捷管理的方面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優化。在傳統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中,通常充斥著大量的現場會議,自上而下的信息管理通道造成人才上升空間匱乏,信息無法共享,甚至有時會造成上下層溝通出現偏差,形成誤判,影響企業的有序發展。而現如今在互聯網不斷普及的基礎上,數字技術突飛猛進,傳統經營管理模式受到強烈沖擊。原本需要人員密集管理的流程,在科技進步的今天只需要簡單的一套程序就可以完成;原本需要級級傳導的經營管理指令,也只要每個員工登錄自己的信息管理平臺就可以完成;甚至于原本需要大量人員進行調研的一線市場也可以在電腦程序上進行模擬和操作。一套簡單的程序,可以做到企業經營模式信息的傳輸、處理、咨詢的內部共享、遠程操作、市場模型的構建和模擬,不僅使得企業節約了大量人員成本,還避免了信息傳導過程中存在的誤差。企業可以更好的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更好的掌握市場動態,更加客觀的分析市場以及企業自身的實力,避免了人員個人情緒的加入,更為直觀。因此,在知識經濟下,數字技術的不斷普及和發展,導致企業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需要進行優化升級,才能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效率,從而更好的應對新時期下產生的各種挑戰。(三)企業適應新時期下經營管理人員匱乏。我國經濟體制有著符合自身特色的獨特發展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是我國經濟建設的特有標志,這點明顯有別于世界其他發達經濟體。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國家經濟結構主要以大中型國有企業為主,以計劃經濟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這也就造成了我國初期經濟形式下大量管理人員的經營思維無法跳出行政化色彩的框架,尤其在我國北方地區,官本位思想主導下的國有企業領導層保持著嚴重的政府特色,企業經營管理機構臃腫龐大,人員效率低下;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不斷受到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不斷接受西方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的沖擊,我國政府積極深化國企改革,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產能、經營管理陳舊的“僵尸”企業,極大的提升了我國企業的整體發展潛力。但必須承認的是,我國現階段大量企業的設立、發展、經營管理方,多以經歷過計劃經濟時代的人員居多,在此種特殊經歷背景成長環境中產生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在經營管理理念方面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其時代特色。對新形勢下的企業發展有著一定的盲目性和抗拒性,受限于自身認知局限,造成了企業自身經營發展也帶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具有較高新時期經營管理理念的青年一代,往往因兩代人之間認知的不均衡而與管理層產生分歧,通常此類情況下,雙方理念的碰撞不僅不會迸發出新的靈感和火花,反而會影響企業整體的發展秩序和方向,導致企業經營管理中產生朝令夕改的困惑行為,拖累企業整體發展進程。此外,在經濟形勢進入數字時代的同時,對于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個人專業能力的要求不斷提升,專業化的經營管理團隊、程序化的經營管理體系、系統化的經營流程都對經營管理人員的從業素養有了更高要求,過去簡單的有想法、有闖進、有人員就能干的傳統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階段經濟形勢下的競爭強度,而一個專業、高效的經營管理團隊的建設并非一朝一夕能夠構建成功的。我國經濟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滿打滿算也不過四十年的時間,其中還包括了經濟建設初期階段所經歷的國有企業壟斷經營時期。我國政府用短短四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兩百年的經濟發展進程,這也證明了我國制度的優越性。但凡事有利有弊,短期內能夠完成的是硬件方面的追趕,但軟實力方面,我國的人才梯隊的建設并沒有取得跟經濟發展一樣傲人的成績,在經營管理人才方面同樣如此。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型企業高效、優越的管理團隊通過數十年的人才梯隊培養已經形成了規?;覈蠖鄶灯髽I的設立和發展往往只有十幾年甚至數年的時間,遠遠達不到西方同等規模企業的標準。即便是通過人才的引入獲取的專業人員,也時刻面臨著對國內市場“水土不服”的尷尬境遇。因此,我國新經濟形勢下的企業經營管理方面,存在著專業人才梯隊匱乏的突出問題,這也成為拖累我國企業在新時期下更好適應和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企業主要經營管理模式變革建議
(一)引導企業思維變革,創新經營管理理念。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的選擇,大多取決于管理層的實際經營管理理念。如果一家企業的管理層經營管理理念陳舊落后于時展的步伐,那么必然會嚴重影響企業的經營發展進程。因此,企業應當適時的為管理層提供充足的對外交流機會,直面市場,充分感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企業所經受的來自世界各方同類型企業的強大競爭力和緊迫感。改變企業傳統的固化思維,積極學習先進的行業經營管理經驗,發揮“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學習精神,不搞意識形態的區別對待,通過學習引入,轉化為適合自身企業發展的知識土壤,變革傳統思維模式,不斷創新、不斷發展,走出一條企業自身特色的經營管理新模式。(二)全面深化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發揮數字時代技術優勢。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引領了數字產業模式的蓬勃發展。技術的變革,改變了很多傳統的經營模式。經營管理模式的技術化升級,將經營管理從“人治”轉變為“程序化”的模式;由過去的單一化的傳遞式管理模式,變為了信息公開共享,人人參與的橫向液態水平化管理模式;由傳統的會議連天的低效率決策階段,變為了線上溝通的高效信息傳輸模式;由傳統的帶有主觀情緒的勞動密集型一線市場調研模式,轉變為信息線上采集的數據模擬模型。企業原有的經營管理模式,已經無法很好的適應現階段高速發展的經濟環境,充斥著高強度競爭的全球化經濟體系,正在逐步淘汰落實的低效率企業制度。經濟環境的變革對于企業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高的競爭要求,無論是從財務、組織管理,還是從內部控制、外部風險應對等等,都不再是過去的傳統人員經營理念能夠解決的。在互聯網技術不斷普及的基礎上,數字時代的便捷性開始深入社會經濟的各個角落,也為企業的智能化發展提供了足夠的技術支持。因此,傳統企業經營管理的不斷深化改革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而如何發揮數字時代的強大技術優勢,才是現階段企業經營管理者們應該重點關注和學習的。在新時期經濟背景下的企業,更應該僅僅把握時代的脈搏,加快數字化時代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變革。(三)深化改革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形成良性的人才培養梯隊??萍嫉牟粩噙M步,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和引入。企業專業人才的寡眾、分配的合理性,都是影響企業經營發展的重要因素。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的優劣決定了企業人才隊伍的建設程度,良好的企業人才晉升通道、和諧的工作環境、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都成為企業能否培養和引入人才的考量標準。因此,企業應加大對人才梯隊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開放的人才引入機制。對內面向基層,提供充分的員工技能培養,充分挖掘人員潛力,拓展上升通道;對外有針對性的招賢納士,積極獲取企業緊缺的專業人才,實行“傳幫帶”的引入模式,消化吸收外來人才的知識體系,融入企業自身的技術儲備力量,成功轉化為企業自身積累,防止“水土不服”甚至人才外流現象的出現。企業實行適當的崗位輪換制度,通過一定時期內員工不同崗位之間的轉換,測試員工對不同崗位工作的契合程度,在此過程中,員工可以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發展的工作方向,激發工作潛力,提升個人價值;同時,企業也可以通過崗位輪換獲取更多的跨專業、跨文化、跨行業的復合型人才,開發員工的多崗位職能性。
五、結語
在現階段經濟形勢背景下,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科學性、契合性成為影響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企業如何適應新形勢下的變革模式,不斷在動態模式下調整自身經營管理模式極為重要,變革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主旋律。因此,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的不斷變革,才能促使企業在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保持足夠的競爭力,確保企業健康、良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佳.知識經濟時代下現代企業管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中國電子商務,2013(23).
[2]畢東陽.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改革研究[J].商品與質量,2017(11).
[3]宋世松.淺析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措施[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6(12).
[4]鄭曉云.關于知識經濟時代下財務管理創新的思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05).
[5]雷振,唐亮.淺析知識經濟時代財務管理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02).
作者:李一 單位:上海大學
- 上一篇:物流企業經營績效評價探究
- 下一篇:聯動式數據庫文化產品營銷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