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支出歷史考察論文

時間:2022-04-09 11:10:00

導語:財政支出歷史考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政支出歷史考察論文

經典作家的財政支出觀與其國家觀緊密相關。按照馬克思主義原理,財政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財政的收入分配及其支出分配導源于國家職能,并且是國家全面履行其職能的一個工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力,就需要公民交納費用—捐稅。捐稅是以前的氏族社會完全沒有的。但是現在我們卻十分熟悉它了。隨著文明時代的進展,甚至捐稅也不夠用了;國家就發行期票、借債,即發行公債?!本渥骷业倪@一論述深刻地揭示了財政與國家的關系,它不僅表明財政的職能是服務于國家“公共權力”,而且反映了隨著社會發展而引致的財政職能的拓展和財政支出分配規模的擴大,進而通過“捐稅”和“發行公債”來彌補,以為國家擔負的職能提供財力保障。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現代社會中,國家職能既有政治性的職能,也有用來滿足社會共同需要的社會一般性職能,而國家的一種職能的履行也只能由財政來支持。馬克思指出:“一切一般的,共同的生產條件—只要它們還不能由資本本身在資本的條件下創造出來—必須由國家收入的一部分來支付,由國庫來支付?!瘪R克思這里講的“一般的,共同的生產條件”即是屬于社會的共同需要,顯然,馬克思將財政支出分配看作是實現國家多種職能的重要工具,財政與國家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然而,經典作家并沒有僅僅停滯在財政支出與國家職能一般關系的分析上,而是進一步揭示了財政支出分配關系的實質,認為包括財政支出在內的整個財政分配關系在階級社會中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恩格斯指出:“勞動產品超出維持勞動的費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會生產基金和后備基金從這種剩余中的形成和積累,過去和現在都是一切社會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繼續發展的基礎。在迄今為止的歷史上,這種基金都是一個特權階級的財產,而政治上的統治權和精神上的指導權也和這種財產一起落到這個特權階級的手里?!边@說明,財政收支分配關系是從社會產品分配關系中分離出來的一種特殊的分配關系,它是憑借國家權力實現的,其實質也是為統治階級或“特權階級”服務的。馬克思、恩格斯在談到法國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時指出:“法國資產階級的物質利益是和保持這個龐大而分布很廣的國家機器分不開的。它在這里安插自己的多余的人口,并且以薪俸形式補充它用利潤、利息、地租和酬金形式所不能獲得的東西。另一方面,資產階級的政治利益又迫使它每天都要加強壓制,即每天都要增加國家政權的經費和人員?!苯浀渥骷以谡劶芭c財政支出直接相關的資本主義國家預算和赤字時,更加明確地指出:資本主義國家預算是“階級的預算,是由貴族執筆寫出的資產階級的預算?!薄皣邑斦嘧种苯臃嫌谫Y產階級當中掌握統治權的那個集團的利益。”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財政支出觀,既從一般意義上揭示了財政支出分配與國家的內在聯系,說明財政支出分配決定于國家職能,同時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揭示了財政支出分配與國家的本質聯系,說明在階級社會中,財政支出分配從根本上說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其次,馬克思創立了科學的再生產理論,闡明了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和形式,也為財政支出分配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社會再生產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最初是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提出的,但較為全面、系統、完整的論述則體現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另外,在《*2政治經濟學批判*3導言》中也有涉及。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博大精深,其要點可以概括為:首先,社會再生產是由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構成的,各個環節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辯證統一關系,從而這些環節共同構成了社會再生產的有機整體。馬克思指出:“我們得到的結論并不是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同一的東西,而是說,它們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生產既本配著生產的對立規定上的自身、也支配著其他要素……因此,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當然,生產就其片面形式來說也決定于其他要素?!边@里,馬克思指出了,在社會再生產這個統一體內部矛盾的諸方面中,生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產對分配、交換、消費起決定作用,但是,分配、交換、消費并不是生產的消極產物,它們反過來又積極地影響生產。其次,從實物和價值兩個不同方面揭示了社會總產品的構成,為社會再生產的分析提供了理論前提。社會總產品是整個社會各種物質資料的總和。馬克思運用高度的抽象法,將社會總產品從物質形式方面區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部分,進而把社會生產分成第一部類生產資料生產和第二部類消費資料生產,這是十分科學的。同時,馬克思從價值形態方面把社會總產品區分為三部分,即不變資本價值(C)、可變資本價值(V)和剩余價值(m)。只有弄清了社會總產品的實物構成和價值構成,才能分析和理解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才有助于建立起科學的社會再生產理論。再次,社會總產品如何從價值和實物兩個方面同時得到補償,這是社會再生產的一個核心問題。社會再生產要順暢進行,必然要求社會總產品在流通中能夠順利實現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價值補償就是產品價值的各個組成部分從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實物補償就是社會總產品轉為貨幣形式后,還應進一步轉化為所需的商品,包括資本家所需的生產資料和人們所需要的生活消費資料??梢?,只有社會總產品同時實現上述雙重補償,社會再生產才能周而復始地運動,如果任何一個補償實現不了,都會使社會再生產運行遇到障礙。再一點就是,馬克思將社會再生產區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并科學地分析了兩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簡單再生產是指生產過程在原有規模上的重復,是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和出發點。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的實質就是在不擴大生產規模的前提下,具體如何實現其社會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對此,馬克思作了精辟的分析,作出了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的內含規定,這就是社會總產品各個組成部分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關系進行交換。擴大再生產通常要以資本積累為前提,但資本積累只是一個重要源泉,不是唯一源泉。馬克思認為,沒有積累而通過其它因素如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設備的利用率、節約使用勞動對象等也可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馬克思分析擴大再生產實現的條件是著重在資本積累前提下進行的。馬克思指出,擴大再生產需要具備兩個前提條件,即必須有追加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在這前提下,馬克思進一步分析了擴大再生產的平衡條件,這就是擴大再生產要順利進行,客觀上要求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之間、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之間必須保持平衡。也就是社會總產品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價值形態和實物形態上要相對平衡,同時總的價值形態和實物形態之間也必須相對平衡。概括地講,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核心和精髓就是社會生產的按比例發展,客觀上要求生產資料的生產與消費資料的生產要互相適應,按照一定的比例關系,在社會生產各部門、單位之間分配社會勞動,配置社會資源,使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保持相對的平衡。應該指出的是,馬克思在闡述社會再生產原理時,雖然并未專門討論財政問題,但從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一系列精辟分析中,可以引申出精典作家的一個重要的財政支出觀,這就是適應社會再生產運動過程的客觀規律,作為內在于分配環節重要組成部分的財政支出分配必須在整個經濟、在社會范圍內進行統籌安排,講求合理的比例關系,按照合理的客觀比例的要求分配資金。這也是財政支出分配的一個重要規律。財政工作只有認真按照這一客觀規律的要求組織財政分配,才有利于社會再生產的順暢運行,才能促進國民經濟有條不紊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