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風險及其管理

時間:2022-05-26 10:13:41

導語: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風險及其管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風險及其管理

摘要: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發展迅速,截止2016年1月消費信貸余額已達到191850.91億元,較1997年增長了1115倍。國內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起步晚、風險控制經驗不足,普遍缺乏成熟而有效的信貸風險管理體系。準確把握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現狀,對消費信貸風險進行剖析,探索一套合理規避消費信貸風險的管理策略對于國內商業銀行的發展意義深遠。

關鍵詞:消費信貸;風險管理;商業銀行

消費信貸一度被商業銀行尊為“最保險的貸款組合”,然而隨著其占信貸總額比例的逐步增長,消費信貸不良率也有上升趨勢,2012年平均不良率水平就已達到9.35%,某些信貸產品的不良率甚至高達28%,“假按揭”、“假車貸”、“一車多貸”等信貸風險并不鮮見。本文力圖探析出一條既能保持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高速增長又能有效控制風險的發展之路。

一、商業銀行消費信貸現狀

(一)發展速度快,以中長期信貸為主。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且以中長期信貸業務為主。如表1所示,2012年消費信貸余額10.44萬億,首次突破10萬億,之后以年均19.98%的增速發展,至2015年其余額已達到18.67萬億,其中以房貸、車貸為代表的中長期消費信貸余額占絕大部分,而短期信貸余額為4.08萬億,僅占21.82%。

(二)發展潛力巨大。在西歐和北美,消費信貸占信貸總額的比重一般為30%—50%,有的甚至高達65%,而我國消費信貸所占比例僅為20%左右,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表2所示,2010—2015年消費信貸占比由14.75%持續增長,至2015年達到18.80%,增長趨勢明顯。

(三)產品體系多元化發展。消費信貸產品體系基本形成了銀行和相關金融機構多主體共同經營,以房貸、車貸業務為主體,助學貸款、旅游貸款、信用卡等為輔的多元化局面,覆蓋了不同的群體。然而其中以房貸為首的中長期信貸占到了絕大部分,對其他消費品存在“擠壓效應”(周弘,2012)。

(四)地區分布不均。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展開與地區經濟和金融發展程度息息相關,經濟和金融資源分配的不均帶來了消費信貸的不均。據統計,東部發達地區消費信貸占到了全國的70%,地區差異非常顯著。

二、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風險的概念及成因分析

(一)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風險的概念。消費信貸風險是指在消費信貸中產生的各種不確定性導致消費者無法如期償還消費貸款或銀行無法按期收回消費貸款的可能性,具有分散性、長期潛伏性、風險較高等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來自銀行內部的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來自消費者的信用風險;來自其他方面的抵押物風險、法律風險、市場風險等。

(二)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風險的成因分析

1、源自銀行內部的風險誘因。(1)信貸風險管理模式不夠健全。商業銀行一般采用樹狀結構的信貸風險管理模式,即:總行依據全行情況制定適用于全行的消費信貸戰略,各分支行以此戰略為指導展開業務。總行往往不能準確把握分支行消費信貸業務的運作特點和發展階段,即便戰略完全正確,也很可能在傳達過程中放大而造成風險。此外,樹狀結構下分支行均有消費信貸部門和內控部門,風險控制人才難以集中,無法形成合力,內控效用不顯著。(2)信貸審查過于簡單,“三查”流于形式。商業銀行消費信貸一般要求進行“三查”,以有效防范風險。而實際上“三查”流于形式,難以展開。貸前調查時,商業銀行進行決策的資料完全由消費者自己提供,商業銀行缺乏正常途徑和程序對消費者進行資信調查,無法全面了解消費者,最終往往僅將身份證明或收入證明作為發放貸款的依據;貸時審查時缺乏科學的消費信貸決策模式和標準,且自動化處理能力較弱,消費信貸業務以手工辦理為主,易受人為影響;貸后檢查時缺失有效的風險追蹤監控機制,無法隨時掌握消費者的資信狀況,風險發生后補救不及時,增大了消費信貸風險。(3)盲目營銷,只重業績而忽視風險。為擴大盈利水平,搶占市場份額,創造業績,商業銀行紛紛鼓勵分支機構大力發展消費信貸業務,無規劃的發放貸款而忽視了消費信貸的質量,大大增加了商業銀行的消費信貸風險。(4)缺乏高素質的從業人才。從事消費信貸工作需要大批既懂得銀行業務經營又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既需要有深厚的經濟、金融和法律知識,又需要有較強的社會交際活動能力,既需要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又需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質的從業人員。然而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從業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很多甚至對信貸業務一無所知,極大地增加了信貸操作風險。

2、源自銀行外部的風險誘因。(1)源自消費者的風險誘因。消費者的信用風險是消費信貸中最主要的風險。主要是債務人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商業銀行開展的消費信貸業務中對消費者的信用審查不夠嚴格,完整而有效的個人信用體制還未建立,商業銀行間也缺乏消費信貸信息的共享平臺,消費者可能貸款還款意識淡薄或者存在道德問題,趁機多頭借貸,導致消費信貸風險上升。(2)其他方面的風險誘因。一是,法律法規缺失。除人民銀行出臺的一些辦法,消費信貸業務所借助的《商業銀行法》、《擔保法》、《票據法》、《貸款通則》、《經濟合同》等均是適用于生產信貸的法律法規。國內尚無一部真正針對消費信貸的法律法規,商業銀行往往自行制定不具備法律效力的管理規范和服務方法以開展業務,實際操作中往往無法可依,隨意性很大,發生法律糾紛時也無法使用法律法規維護自身合法利益。二是,個人征信體制不完善。2006年開始打造的個人征信體制尚處于起始階段,財產申報制度、破產制度均未建立,個人信用缺乏透明性,導致資信狀況嚴重缺失,難以對消費者的收入財產進行完整掌握和判斷,極大的增加了消費信貸風險。三是,擔保體制不健全。消費信貸缺乏政府擔保,同時商業保險滯后,已推出的住房抵押保險等仍在試運行,總體而言適用于消費信貸的保險少且費用高,保險范圍過窄不能有效覆蓋消費信貸風險。四是,抵押品難以變現。在消費信貸業務中,抵押品是消費者能否取得貸款的基礎,而抵押品的價值以及變現難易又是銀行決定發放貸款數額的參考依據。消費者所提供的抵押品能否及時、順利、合法、足值的變現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抵押品在剛起步的消費品二級市場中變現手續繁瑣、費用高昂,一般難以變現。五是,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利率市場化程度低、資本市場存在眾多缺陷,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無法實行差別定價策略和風險貼水以規避風險。

三、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風險管理的對策探析

(一)完善消費信貸審查機制。商業銀行應依據自身特點建立一套完備的消費者信貸審查和評估體制,落實“三查”,把好消費信貸貸前、貸時、貸后三層關。一方面,應盡可能收集商業銀行消費信貸相關數據,啟用消費者信用評級與信貸預警聯動,進一步完善信用風險數據庫和客戶信用評分系統,量化消費信貸風險,制定出商業銀行審批的客觀標準。另一方面,應嘗試把部分民間融資納入信用系統中,學習西方先進經驗,通過立法成立民間信用審查機構,運用商業化手段收集和使用個人檔案的信用信息,形成一個多層次、多方位的信用機構體系。此外,商業銀行內部應建立專門的審查與放貸機構,明確權責,分別負責消費信貸業務的貸前調查和貸時審查,相互制衡,審貸分離。

(二)健全消費信貸風險的預警機制。從跟蹤和監控著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消費信貸風險預警機制。一方面,對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進行監測,不單單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對消費者信息進行調查、取證。另一方面,應加強貸款后的跟蹤力度,對消費者的動向、收入狀況、還款能力等不定期進行調查,不定期的雙方約見談話,對于不能定期還款和信用記錄有問題的客戶要著重處理,加大催款力度。

(三)完善消費信貸操作風險管理。做好商業銀行內部各部門間的對接工作,資源共享,避免上下傳達不通造成信貸風險。與此同時,積極推行消費信貸風險激勵機制和問責機制,獎勵消費信貸業務操作規范、工作積極性高的從業人員,一旦出現風險,立即調查清楚,尤其是對粗心大意、操作不當導致的風險要展開自上而下的多層問責。此外,還要著重對銀行信貸人員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專業信貸素養、職業素質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專門培訓,促進商業銀行內部的信貸風險控制與銀行文化精神相融合,強化信貸人員風險意識。

(四)建立健全個人征信體系。有計劃、分階段、分步驟的建立健全個人征信體系,縱向建立基礎數據庫,進而橫向聯網,由點到面逐步展開,構筑起銀行點—商業銀行全行業———、全國的三層立體式個人征信系統,并實行有效運行管理,為商業銀行發放消費貸款提供資信支持。各家商業銀行可先以掌握的消費者職業、收入狀況、交易記錄等消費信貸資料為基礎,集中整理銀行各部門保存的消費者資信信息,初步建立銀行內部消費者信用電子數據庫;之后商業銀行各分支行與總行、各大商業銀行之間借助中國人民銀行的個人征信系統,進行消費者電子資信數據的規范與整合,實現全國商業銀行個人信用信息的資源共享;最后發揮政府在征信體系中的主導作用,由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牽頭,聯合其他金融機構、行政單位、企事業單位、政法部門等,進行跨行業、跨部門的消費者資信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完善人民銀行的個人征信系統,構建全國性的個人征信體系。

(五)建立健全消費信貸法律體系。完善的消費信貸法律體系是開展消費信貸業務,控制風險的有效保障。要進一步完善《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汽車貸款管理辦法》、《個人貸款暫行管理辦法》等現有法律法規,同時還要盡快出臺綜合性的《消費信貸法》,使消費信貸業務的開展有法可依;針對消費信貸中抵押品難以變現問題,要盡快完善《擔保法》;針對個人信用問題,制定完善個人信用法律。

(六)完善消費信貸擔保制度。消費信貸與生產貸款不同,屬于先消費后生產,因而必須完善消費信貸擔保,推進以個人提供擔保、以社區或公司單位提供擔保和以政府成立的專門機構擔保三層體系建設。具體操作上需要完善擔保法,使消費信貸擔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還可以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完善質押品的二級市場,確保抵押品迅速、合法、足值變現。對存在信貸風險的貸款,商業銀行也應及時要求消費者追加擔?;虻盅浩罚苑稚L險。

作者:袁麗麗 單位: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寧夏彭陽縣農行營業部

參考文獻:

[1]饒龍先.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風險管理研究[J].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4(5)

[2]吳玲玲.淺析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風險管理[J].商場現代化,2015(12)

[3]李梓銘.我國商業銀行個人消費信貸風險評估研究[J].時代金融,2015(10)

[4]李政,賀強.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產品體系優化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