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金融體系解決中小民企融資困境論文

時間:2022-05-13 10:37:00

導語:完善金融體系解決中小民企融資困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完善金融體系解決中小民企融資困境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中小企業困境——銀行制度的非相容性;設立中小企業銀行會帶來的新的制度困境;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制度邏輯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當前中小企業的經營陷入了困境,而金融危機使其困境加劇、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制度慣性將驅使這種由政府主導成立的中小企業銀行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存在先天性的障礙、政府主導成立中小企業銀行,其初衷是緩解民營企業的融資困境、進一步壓縮了市場邊界、進一步收窄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進一步導致資本市場的扭曲、放棄對民間金融的種種不合理的限制,塑造平等競爭的金融主體、深化政府職能改革,明確界定政府的職能邊界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本文從成立國有中小企業銀行的視角來闡述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問題,研究認為中國中小民營企業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源于中國的銀行制度,只有從當前的金融制度著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問題。

【關鍵詞】中小企業銀行融資制度困境

當前中小企業的經營陷入了困境,而金融危機使其困境加劇。在此之前,各種關于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原因及相應對策的討論已經較多。一種思路是由國家成立中小企業銀行,承擔政策性銀行的功能。當前中小企業的經營陷入了困境,2008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因資金鏈斷裂倒閉。針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討論已經較多,其中一種思路是由國家主導成立中小企業銀行,承擔政策性銀行的功能。有意思的是,國家開發的銀行現正在進行商業化改革,試圖使其運營更加市場化。本文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要從制度層面來理解。如果不從制度層面來理解中小企業融資的困境,則針對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所提出的種種解決方法是無的放矢。

一、中小企業困境——銀行制度的非相容性

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這種困境從本質上說源于中國銀行的制度安排。新中國成立以后,進行金融體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2年底開始,中國金融體系走向單一化,最終建立了大一統的國有金融制。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及分行構成了國內銀行體系,承擔了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雙重職能,這種體系在建國初期是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其弊端日益顯露,如管理者和經營者合一的身份使得對金融業的監管行同虛設、預算軟約束、民營經濟被徹底屏蔽在外等。1979年開始金融體制改革,至1994年中國建立了以中國人民銀行為領導,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為主體,包括政策性銀行、其他商業銀行、城鄉信用社、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在內的種類齊全、功能互補的現代金融體系。但這種制度安排是以國有金融占絕對主導地位為特征,國有金融機構支配了絕大多數的社會經濟資源。正是這種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銀行金融制度安排才導致了今天的中小企業融資困境。這種銀行制度的非相容性眾所周知,但人們往往忽視了這種制度安排具有的自我增強機制,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始終得不到根本的解決。當前有種思路是籌組國有中小企業銀行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據報道國家發改委正同有關部門研究建立“國家中小企業銀行”。本文認為,制度慣性將驅使這種由政府主導成立的中小企業銀行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中國政府有強有力的宏觀經濟調控能力,對社會經濟的管理涵蓋了經濟社會的多數層面,這使得政府容易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邊界,從而總是不自覺地在試圖去承擔本應由市場承擔的功能。提供國有中小企業銀行這種制度安排,只會使中小企業融資更加困難。

二、設立中小企業銀行會帶來的新的制度困境

政府主導設立中小企業銀行,使之承擔政策性銀行的功能,提供這種制度安排只會進一步加劇目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制度困境。具體如下。

1、存在先天性的障礙

政府主導成立中小企業銀行,其初衷是緩解民營企業的融資困境。即讓中小企業銀行承擔政策性銀行功能,中小企業銀行就沒有自負盈虧的義務,就是說可以承擔政策性虧損。這要求擬成立的中小企業銀行不僅是“中小銀行”,而必須具有相當的規模和實力,這跟目前的國家投資公司沒有實質的區別,只是以貸款而非注資方式投入資本而已。一方面龐大的國民儲蓄缺少投資渠道,只好投向房地產和股市等資產領域,造成房地產等資產市場的泡沫;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存在著融資困難。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個將居民儲蓄引向中小企業的合理的制度安排。當前私人投資者投資意愿低迷,同時龐大的居民儲蓄又被“綁架”在銀行系統和股市,這兩個主要的融資渠道又在很大程度上被國有大中型企業所壟斷,政府并沒有改變這種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而是直接進行微觀操作,主導成立中小企業銀行,提供這種制度安排存在中小企業銀行的資金來源問題。政府無權強制動員民間資金,一個比較合理的邏輯就是由國有法人出資設立中小企業銀行。這里有兩條可能的路徑:一是由中央匯金公司等國家投資公司出資成立中小企業銀行,不過,提供這種制度安排不如直接由國家投資公司對中小企業進行貸款,那樣至少還可以節約管理和運營成本。另一種可能的選擇是由國有商業銀行出資(獨資或合資)成立中小企業銀行,這種制度安排其合理之處是國有商業銀行實力雄厚,有充足的資金投入中小企業銀行,成為其本金,但是存在政府以什么身份讓國有商業銀行心甘情愿地向政府一手安排的中小企業銀行注資的問題。如果以國有股東的身份,那么作為股東,政府應尊重銀行的商業化運作,以保證國有股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去幫助中小企業,更何況這與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化運作背道而馳。如果以國民經濟管理者的身份,則作為國民經濟管理者,政府的作用在于市場失靈領域,政府需在此提供合適的制度安排以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維護公平競爭的環境,而不是直接參與市場運作。如果以行政手段強迫國有商業銀行向擬成立的中小企業銀行注資,這是典型的計劃經濟時代做法,其被歷史證明是低效率的。由此可見,由政府主導成立中小企業銀行存在先天性的障礙。

2、進一步壓縮了市場邊界

政府主導成立中小企業銀行的初衷是為了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狀況,設立的中小企業銀行注定要承擔政策性銀行的功能,因而不能完全按照市場化的模式運作,其結果必然進一步壓縮市場邊界,拓寬政府邊界。按照經濟學的觀點,市場在經濟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能夠實現社會經濟資源的最優配置,政府管理經濟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市場失靈的場合。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包括匯率政策等均是在“陽光照不到的角落”(市場機制失靈)的領域發揮作用,政府調控經濟是為了矯正市場失靈。也就是說,政府的邊界是有限的,且隨著市場體系發育的不斷完善,市場的邊界呈擴大而政府邊界呈縮小的趨勢。由政府主導成立中小企業銀行,實際上是在擴張政府邊界,進一步壓縮市場邊界。在中國這樣一個“大政府”的環境下,市場制度還沒有發育到足夠高度,也沒有真正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而改革的價值取向是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擴張政府邊界而壓縮市場邊界是與改革的價值取向背道而馳的。政府的功能是提供公共物品,其提供私人物品的效率遠低于私人部門。因此,提供中小企業政策銀行這種私人物品,其效率不如提供使中小企業受益的制度安排(如:降低各種針對民營企業和民營資本的進入壁壘)。即使由國有商業銀行成立中小企業貸款部,其效率也要高于成立民營中小企業銀行,因為國有商業銀行的運營越來越市場化,會一定程度上根據效率目標來合理配置稀缺的金融資源。既然私人物品由政府部門提供更有效率,那么中小企業銀行不由政府主導設立,而由私人部門主導則更有效率。

3、進一步收窄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

政府擬主導成立中小企業銀行,本意是要緩解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困境。這里的問題在于政府本意是要緩解民營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問題,結果恐怕要事與愿違。中國的金融制度存在著對中小民營企業的固有歧視。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民營企業的資金需求存在天然的排斥。雖然今年四大商行聯袂力助中小企業發展(季洪光,2009),但根據經濟學家厲以寧等在遼寧和廣東作的調查,發現得到貸款的都是中等偏上企業,中等偏下企業很少拿到貸款,小企業根本沒有。在廣州,一些小企業家就談到,他們的流動資金來源一靠互助互幫,二就是高利貸。當前中國中小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厲以寧,2009)。如果政府主導成立中小企業銀行,必然要相應注入資本金,維持中小企業銀行的運作,但那勢必會相應減少對國有商業銀行的資金投入;如果國有商業銀行預期政府將減少對國有商業銀行的資金注入,必將進一步收縮對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而地方性商業銀行的經營在很大程度上要服從地方政府的政績目標,其資金在很大程度上要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而除了浙江、廣東等少數地區外,在多數地方政府的規劃中民營中小企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另外,從資本市場來看,中國資本市場向來是政策市、資金市,股市的漲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投資者對政府政策的預期。如果政府在現有的金融體系外另成立一個中小企業銀行,無疑向市場傳遞著這樣的信號:一是投入資本市場的資金增量將減少,二是上市公司會加大股市融資或再融資,這兩者都將迫使資本市場價格指數下行,資本市場價格下行又會反過來加劇投資者的上述預期,同時加劇國有上市公司的上市或再融資沖動,從而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這將促使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進一步惡化。由上可知,由政府主導成立中小企業銀行會進一步收窄民營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4、進一步導致資本市場的扭曲。

資本市場對民營中小企業高進入壁壘常為人詬病,主要因為這種情況使得經濟資源逆配置,降低資源配置效率。民營中小企業的外部資金需求主要靠地方商業銀行及體制外資金來滿足(如:專家估計,截至2008年6月,全國非正規信貸規模已突破10萬億元),資本市場對中小企業基本上是“絕緣”的。目前推出的創業板市場還不能從根本上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尚需進一步完善。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過多依賴自我融資或負債,籌資成本高,融資結構不合理。根據資本結構理論,企業負債應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過低或過高均不利于企業的價值最大化。如果政府主導成立中小企業銀行,除了進一步惡化中小民營企業的資本結構,還會加大企業的經營成本,促進中小企業的負債融資依賴性,鞏固現有資本市場對中小企業的絕緣性,從而導致資本市場的扭曲。

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制度邏輯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根源在于扭曲的金融制度,而這種扭曲主要體現在缺少一個引導稀缺資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用途的渠道。政府主導成立的中小企業銀行,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制度問題,從而使中小企業真正擺脫融資困境。改變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根本途徑在于改變目前金融制度的扭曲性,重構現代的金融制度,從根本上建立起合理配置稀缺金融資源的高效率的金融制度安排,使稀缺資源自動流向效率較高的生產環節。我們認為,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放棄對民間金融的種種不合理的限制,塑造平等競爭的金融主體。市場化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市場參與各方是平等競爭的主體,而這項改革工作遠沒有完成。當前金融制度的扭曲就在于金融主體的經營不是平等的,各金融主體掌握著不同程度的金融資源。民營金融始終受到很大抑制,國有銀行掌握絕對優勢的金融資源。雖然經過多年的改革,但國有銀行對民用經濟的所有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歧視。只要平等競爭的金融主體沒有建立,就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中小民營企業的不利狀況。當前應大力扶持民營中小銀行,使其具有與國有商業銀行競爭的實力,塑造金融市場上平等競爭的主體。民營中小銀行的資金來源于民營資本,與民營中小企業具有天然的相容性,扶持民營中小銀行其效果要遠優于成立專門針對民營企業的的信貸機構。即使要成立中小企業銀行,也不應由政府主導,而應由民間資金主導其成立與運作。民間資金具有天然的市場化傾向,與民營中小企業具有先天性的相容性。解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關鍵在于民間金融。此外,解除直接融資市場對民用經濟的準入限制,使資本市場真正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從根本上確立民營經濟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

2、深化政府職能改革,明確界定政府的職能邊界。平等競爭的經濟主體沒有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造成的。政府過高地估計了自身的能力邊界,不斷擴展自身的干預范圍,從而導致市場邊界不斷壓縮。眾所周知,相對于市場而言,效率不是政府的唯一目標,在配置社會經濟資源方面政府的效率低于市場效率。此外,政府作為國有股股東,維護國有股的利益是理性選擇。深化政府職能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政府退出競爭性領域,即從股東身份脫身,轉變為純粹的經濟管理者。只有深化政府職能改革,明確界定政府的職能邊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政府只在關系國家戰略的領域或在經濟出現危機時才會進行國有控股,但這應該是一種臨時性的制度安排。

【參考文獻】

[1]季洪光:四大商行聯袂力助中小企業發展[N].科技日報,2009.

[2]厲以寧:中國經濟回升基礎尚需穩固[N].科學時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