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藝術建設探討

時間:2022-08-08 09:44:59

導語:城市公共藝術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公共藝術建設探討

摘要:北京公共藝術在迅猛發展的同時,產生了一系列亟待完善和解決的問題。提出有效解決問題的合理化建議,以促進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是本文致力之所在。

關鍵詞:北京;公共藝術;可持續發展

公共藝術(PublicArt)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二戰后的西方,又被稱作公眾藝術或社會藝術。它秉承“藝術在城市中”這一理念,以特有的符號傳達人們對城市生活的多層情感。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政府倡議,成立了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逐步推行“公共藝術百分比制度”,即政府以法律形式明確投入公共藝術資金占建設總資金的百分比。這些具體的政策和措施,直接推動了公共藝術的發展和繁榮,使其成為構建現代化都市的重要組成部分。[1]北京作為首都、政治文化中心、歷史文化名城,城市公共藝術以迅雷不掩之勢發展,產生了一系列亟待完善和解決的問題。如北京的公共藝術在數量尤其是質量上,與國際上其他文化中心城市相比尚有較大差距。如何縮小這種差距?主流的輿論如何推動公共藝術的發展?公共藝術如何做到“公共性”?等問題將是本文討論的重心。

一、公共藝術的“公共性”

公共藝術,是指在社會開放空間即公共環境中存在的藝術形式,具有很大的開放性,是一種處于公眾領域的藝術。主要包括雕塑、壁畫、園林景觀、城市廣場、廣告招貼等。根據西方學者尤爾根•哈貝馬斯的研究,英國從17世紀中葉開始使用“公共”這個詞;德國直到18世紀才有這個概念。公共性是公共藝術的主要識別參照,而公共藝術能否發揮公共性也是其成敗的關鍵。公共性本身表現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即公共領域,它和私人領域是相對立的。公共藝術與非公共藝術的辨別標準在于它的參與性,它一定是開放的、民主性的,尊重參與者的社會權利,并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參與者的意見。[2]公共藝術主要集中于有一定社會化發展水平的城市,承擔著對社會共同價值和核心理念進行關注的職責。在介入城市問題中,具有改善城市環境;締造城市景觀,體現城市文化;豐富城市生活;促進城市公共文明的功能。[3]可見,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甚至潛移默化地塑造人們的心靈。

二、發展歷程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即便在各個大中型城市相繼出現了一批極具藝術特色的大型建筑、公園等,但是這些建筑也僅僅只是具有時代意義上的公共性,很難將其歸類為公共藝術。20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正處于起步階段,而公共藝術更是尚未被提及,只有時代留給我們的“十大建筑”完整了保留了當時的印記。六七十年代,公共空間里出現了大量高聳的雕塑形象,題材單一、形式雷同。構成了當時獨具一格的公共建設風景線。[4]改革開放后,文藝創作和藝術開始重提要實事求是和發揚民主,經濟和城建的大發展同時促進了公共藝術的快速發展。進入90年代,北京的公共藝術開始進入組群發展時期。新世紀以來,公共藝術的理念和實踐活動更多的被引入到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之中,出現了新的地標性建筑。這些新的公共藝術因新奇的風格而引起了激烈爭論,但無疑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種更大的開放性、豐富性和包容性。

三、突出問題及建議

北京城市公共藝術建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亟待完善和解決:

1、缺乏全面有效的決策和監管

北京的公共藝術建設和國外大都市的公共藝術相比,政策、法律環境等相對落后。我國并沒有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障經費的來源,政府也沒有設立專項的公共藝術建設資金。由于公共藝術建設實施主體不一,缺乏統一的能夠對公共藝術形成有效監督和管理的組織或機構。在行使職能時,經常出現分工不明晰,甚至產生相互推諉和非專業化的現象。

2、作品質量有待提高

北京很多的公共藝術作品存在語言單一、形式雷同的缺點。從觀念到手法,缺乏專屬性和獨特性。在城市公共藝術建設中,就目前而言,優秀的公共藝術家且能到到國際水準的藝術家屈指可數,致使人才斷檔嚴重。如何在有限的空間里創作有價值的藝術作品,成為考驗藝術家專業水準的重要杠桿。[5]

3、“公共性”亟待加強

公共性是公共藝術的核心,實現公共性,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公民參與”。目前公眾對城市的藝術品只是被動接受這樣一個局面,許多已經展現在大眾視野的藝術品大都是藝術家個人自我情愫的展現,它們只是放置在公共空間的獨立性作品,而非公共藝術。[6]針對上述問題擬提出建議如下:1)加快推行相關公共藝術的政策與管理制度的完善,更早實現全面化、法制化。2)做好公共藝術的相關預算機構工作,使之更加精準化,明確預算辦法及支出程序。3)使資金的組成方式和資金的管理辦法更加透明化、制度化,如政府撥款、民間捐助等,同時明確細則。4)提供更多的平臺和機會,為公共藝術家量身打造相關的學習交流機會,鼓勵擴大交流范圍,開展國際互動。通過這些舉措,使我國公共藝術家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5)創建輿論環境和理論體系,充分利用北京高校云集、學術機構數量及新聞媒體輿論眾多之優勢,推動公共藝術建設。6)使公眾參與到決策中來,做到“以人為本”,使公共藝術作品能夠更好的服務大眾,使公共藝術作品真正做到為人所接受,被人所欣賞,從而投身公共藝術的建設中來??傊?,隨著北京城市經濟機構以及社會發展態勢的不斷改善,居民生存空間質量要求不斷提升,不僅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給公共藝術建設帶來發展機遇。只有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才能促進北京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余丹丹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董奇、戴曉玲.城市公共藝術規劃:一個新的研究領域[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

[2]陳鴻俊.論公共藝術設計的“公共性”[J].美術學報,2006(2).

[3]時向東.北京公共藝術研究[M].學苑出版社,2006.25.

[4]鄒文.公共藝術在北京[J].北京觀察,2002(5).

[5]鄒文.美術社會觀——當代美術與公共文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07-110.

[6]李建盛.論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的矛盾性[J].北京社會科學,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