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社區營造公共藝術特征解析

時間:2022-02-24 05:23:16

導語:鄉村社區營造公共藝術特征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社區營造公共藝術特征解析

中國在城市化進程高速發展的今天,不可避免的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農村區域邊緣化、鄉村中藝術文化落寞的尷尬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新農村社區”的概念,這個概念旨在讓農民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公共服務,這是對農村地區的重新關懷與重視,公共藝術的介入恰恰是藝術如何感染激活鄉村社區營造的探索嘗試,將公共藝術介入農村環境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推進村民的美學普及教育,培養村民的公民參與意識,提高村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與尊崇,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與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一、福建地區鄉村公共藝術的發展現狀

公共藝術作為一個新興藝術形式,其溯源自20世紀60年代,基本含義皆為:在城市公共空間環境中,以表達公眾意志、體現公眾價值、呈現公眾和城市文化為目的的這類藝術作品,被稱之為“公共藝術”。雖然中國大陸的“公共藝術”是近十年才逐漸興起,但發展迅猛。毋庸置疑的是,公共藝術自誕生起即與城市地區的復興緊密相連,所以在以往的公共藝術相關研究和實踐中主要以城市為核心,較少涉及鄉村地區。但如今在福建,隨著政府一系列扶持鄉村振興政策的陸續提出,包括美麗鄉村項目在福建各鄉村地區的不斷推廣,藝術文化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項目數量逐漸增多,給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創造了有利的政策背景,其發展前景廣闊。但就目前而言,公共藝術介入福建鄉村社區營造尚處于探索階段,相比城市地區而言鄉村的公共藝術數量仍較少,故本文通過個案分析法進行研究,選取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為研究對象來進行分析探討。三明尤溪桂峰村在鄉村社區營造中的公共藝術實踐雖然尚處于初步階段,但已經具有實際的公共藝術作品,以明確的主題“曬秋節”進行了作品設計和空間營造,并且在造型上具有一定的美感,能夠因地制宜地選擇和利用材料,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并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更獲得當地村民的較大認可,故其經驗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桂峰村公共藝術作品的特征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的桂峰村于南宋初建時作為當時的交通要道,曾因其繁榮而有“小福州”之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更在2002年被評為“福建歷史文化名村”,2007年5月又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認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此后,當地政府投入了更多資金支持,雖然桂峰村地處海拔550米,但村部距京福高速公路直線距離僅500米,道路交通便捷。當地政府更是為打造AAAA級景區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從2009年至今,尤溪人民政府網站關于推動桂峰村傳統村落保護及旅游建設的搜索信息中約有一百余條,足見當地政府對其發展的重視。下文將從桂峰村社區營造中“曬秋節”系列公共藝術作品的“選址特征”“風格特征”“材料特征”“受眾特征”四個方面來進行解析。(一)選址特征。桂峰村的公共藝術作品主要放置在村口平地的空間,配合零散于部分巷道、祠堂屋檐等小空間。福建山區的傳統自然村落主要是以血源關系的親族村為主,以氏族聚居而產生,血緣關系是人際關系的紐帶,所以村落在空間布局上往往以宗祠為核心而形成節點狀態的公共活動中心。另一方面,福建農村地區在村落形成之初便對宗廟場所的規劃預留了較大的空間以便進行宗教儀式等傳統活動,直至今日,廟宇周圍仍是村民日常聚集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村口地區也是村民們日常聚集的主要場所,這是由客觀的場域大小所決定的。所以福建鄉村公共藝術作品中主要以村中的宗祠、廟宇或村口的空間作為主要作品的選址場所。福建桂峰村地處海拔550米處,為半高谷地,四面群山環抱,建筑多依山而建,宗祠和廟宇都是依山勢而建無法預留出較大的公共空間,所以村口處的平地作為唯一適宜村民聚集活動的大的空曠場所,便成為現在桂峰村民聚居休閑的主要公共區域,也是觀光者來旅游的必經之處,故村口平地空間成為“曬秋節”系列公共藝術作品的主要選址地點。(圖1、圖2)(二)風格特征。桂峰村的公共藝術作品具有敦厚、質樸的風格特征。公共藝術是基于特定公共空間的藝術形式,公共藝術作品的表達意志須與其空間場所的文化氣質有高度的契合度。鄉村聚落是其居民長期生活的相對封閉的空間,鄉村社區的地域文化是村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形成的高度相似的生理習慣和心理認知,即村民流露出的共同文化氣質所形成的典型的文化特征。桂峰村作為典型的福建山區村落,桂峰村的公共藝術作品的形式靈感來源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即以“曬秋節”為主題制作的一系列公共藝術作品。無論從建筑風格或是村民的精神氣質、行為習慣都展現著桂峰村典型山區聚落的“質樸和憨厚”之感,其公共藝術作品的風格特征透露著“淳樸厚實”的意志特征。(圖3—圖8)(三)材料特征。桂峰村的公共藝術作品以就地取材為主。由于鄉村社區對公共藝術的經濟投入相對較少,所以在鄉村社區中的公共藝術作品在選用材料時,就地取材成了最合理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當地材料更容易引起村民的情感共鳴,使得作品在意志表達上能更準確地傳遞地域文化與場域的氣質特色,材料不僅僅作為特定文化的載體媒介,更是村民們共同的生命體驗的展現。桂峰村在曬秋節作品中所使用到的材料均來自于村民日常生活中曬秋時的主要作物,以及當地常見的農產品和材料,并且“曬秋”作為一項村民的傳統生活習俗能夠自然而然地引發村民主動地參與作品的制作和維護保養。(四)受眾特征。公共藝術是地區文化的展示名片,它是服務于公眾的,在現在的農村社區中,這里的公眾主要包括三類:長期居住的村民、短期回鄉祭祖的村民、外來的游客。桂峰村的“曬秋節”系列的公共藝術作品對這三類受眾的需求對應情況:首先,長期居住的村民主要以留守兒童和老人為主,他們在參與公共藝術作品的操作時可以承擔簡單輕巧的工作內容,在桂峰村的公共藝術中所使用的農作物玉米、辣椒、稻草等都是易于操作的輕材料,色彩鮮明容易辨別等條件都易于讓留守村民來參與操作,且創作出的色彩藝術效果明確有力;其次,對于回鄉短期居住的村民而言,“曬秋”是他們兒時生活的回憶,抑或是他們的長輩親人延續至今的生活習俗,無論何種情況都可以引起回鄉者對家鄉的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再者,公共藝術作為激發鄉村社區活力的手段,其目的之一便是吸引觀光者,增加地區的旅游經濟收入,所以曬秋所展現出的桂峰村的習俗特色能夠吸引城市游客,桂峰村通過農作物材料豐富的色彩搭配出具有美感的“曬秋”場景讓觀光者充滿新鮮感的同時也能體會到當地的傳統習俗和文化,另一方面還能引起旅游者的購買欲望,從而促進當地農產品的銷量。

三、結語

桂峰村的公共藝術實踐是將公共藝術作為社區總體營造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美化鄉村環境和促進旅游經濟發展的同時,利用藝術的手段提升村民的審美能力,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參與性,促進村民對桂峰村的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傳承,這種文化尊崇的提高更是對提出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的理解與貫徹。福建地區多丘陵山地,自然村莊廣布,各地鄉村公共藝術的實踐必須以具備一定基礎建設和政策、資金的支持為前提,需要設計者深入理解特定鄉村的文化背景,同時在設計中有針對性地滿足三種主要受眾的不同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在有限的經濟條件和地理條件中去創作出因地制宜且充滿趣味的藝術作品才能更有效地介入鄉村社區的營造。

參考文獻:

[1]王中.公共藝術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宋曉青.構建“以農民為本、藝術化”的新農村公共空間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17(9).

[3]李爽.關于公共藝術介入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幾點思考[J].環境藝術,2013(5).

作者:趙一靜 管幸生 單位:福建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