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與地鐵公共藝術設計融合思路

時間:2022-05-12 10:23:44

導語:新媒體與地鐵公共藝術設計融合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與地鐵公共藝術設計融合思路

摘要:本文以跨界為視角,探討新媒體地鐵公共藝術的融合方法。新媒體以其交互性、多維性特征為藝術家提供了全新的表達形式。本文基于地鐵公共藝術設計,對新媒體的藝術性、公共性進行詮釋,并提出跨界設計將成為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的轉型方向,而新媒體則會為地鐵公共藝術注入新的活力。通過本文的研究,以期為實現地鐵公共空間多元化價值取向的跨界融合提供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跨界;新媒體;地鐵公共藝術;設計;融合

從藝術文化的無界到有界,再隨著有界到跨界的探索,設計的本質不止于滿足人的生存需要,更重要的是在解決人、物、環境之間的合理關系。原研哉提出:“設計師越是確信自己已經非常了解某些事物,那么,對它的理解就越不準確。”社會分工的細化,不可避免地產生程式化影響,進而影響人的視界與認知。以科技為特色的新媒體,憑借其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與交互手法能夠突破傳統公共藝術設計的局限,從而表現更為多元化的藝術審美價值。立足地鐵公共藝術設計,以跨界為視角,將新媒體作為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的轉型動力,能夠極大豐富和創新地鐵公共藝術設計表現形式。

1相關概念解析

1.1跨界設計

跨界設計,從概念上包括了兩個或兩個以上領域的交叉與融合。對不同領域文化的融合,讓傳統的設計形式獲得新生??缃纾瑸樵O計探索提供了新的手法,也為設計師追求完美的創作注入了活力。

1.2新媒體

依托計算機、互聯網、信息技術等手段,整合圖文、投影、音樂、燈光、視頻等媒介形式,創作出來的虛擬的、非實體的數字化藝術,以及多媒體互動裝置藝術。以科技、互動媒介為載體的新媒體藝術,利用其互動、開放、跨界協作的表達方式為設計注入了新鮮活力。1.3地鐵公共藝術設計地鐵公共藝術設計是公共藝術的一個分支,主要是基于地鐵公共空間,從構成要素、表現方法、審美態度、藝術形式等方面創作出符合公眾欣賞需求的藝術形式。地鐵是城市空間領域的重要節點,地鐵公共藝術設計是基于地鐵空間,并可以拆解為修飾限定空間的“地鐵”和表明屬性的“公共藝術”設計。如1984年北京地鐵2號線《燕山長城圖》和《大江東去圖》,成為中國地鐵公共藝術的開端之作。

2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現存問題

公共藝術反映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地鐵建設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城市地鐵成為大眾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地鐵公共藝術設計應運而生。然而,地鐵公共藝術設計,卻面臨著諸多矛盾。

2.1與地鐵空間環境缺乏內在聯系

地鐵公共藝術設計本身,融合了科技、文化、藝術、社會等諸多學科知識,在公共藝術形式上,其藝術審美性與空間的生產性存在矛盾。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空間層次上缺乏聯系;二是公共藝術文化傳播效力不足。傳統的公共藝術設計實踐,將標準化施工、“一線一景”作為主流設計手法,很多城市地鐵空間,其公共藝術作品被安置在站廳區域。如南京卡子門站公共壁畫藝術。在地鐵的出入口、廊道、樓梯、地面、頂面及其他轉乘站空間,公共藝術設計應用不足,導致視覺“真空”。地鐵是城市交通網絡的一部分,作為城市交通公共空間,其生產性是基本屬性,即要滿足地鐵交通的功能性和安全性。之后,再作為公共空間,滿足公共空間與公眾生活、感受的審美需要??梢?,對于城市地鐵空間,不能單純地看作公共的藝術設計容器,而是要構筑滿足城市“生產性審美場所”的藝術創作要求。也就是說,地鐵公共藝術設計,不是對審美藝術形式的簡單疊加,而是藝術設計與空間屬性的融合共生關系[1]。因此,地鐵公共藝術設計只有與地鐵空間環境保持一致性,利用其自身的結構與功能才能發揮公共藝術作品的傳播效果。

2.2與城市文化的銜接不到位

近年來,中國的地鐵建設迎來快速增長期,城市地鐵空間與城市藝術文化缺失矛盾卻日益突出。如何化解兩者矛盾,這就需要通過地鐵公共藝術設計實踐,更多地融入城市文化要素。但地鐵公共藝術設計并非單純地放置城市文化元素,而是要與城市文化相統一,共同打造具有城市文化審美價值的公共藝術。但事實上,在城市地鐵空間中,公共藝術對城市文化的解讀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作品少,形式單一,缺乏質感與立體感,對社會公眾而言,缺乏愉悅感、審美性。因此,地鐵公共藝術作品應該對城市文化進行生動詮釋,應該塑造出城市的生命活力,應該傳承城市文化的精神旨趣[2]。藝術家和設計師要研讀城市文化,融入想象與創造力,通過恰當、多樣、藝術化的手法將地鐵公共空間作為城市文化精神的塑造場域。

2.3與社會公眾審美需求契合不足

地鐵公共空間不是個體的,而是社會公眾的。公共藝術設計要融入藝術家、設計師、社會公眾多方的互動參與。也就是說,假如社會公眾對公共藝術作品無法有效解讀與感知,那么公共藝術作品將淪為純粹的空間裝飾藝術。在地鐵公共藝術設計中,不僅需體現設計師、藝術家的想法、智慧、理念,還要將其作品與社會大眾的審美訴求相對接,要滿足社會公眾的藝術審美與欣賞需要?,F代藝術倡導藝術的自律性,專注于對藝術形式和審美風格的積極探索與實踐。公共藝術設計要走出“象牙塔式”的孤傲窠臼,要站在社會公眾立場,讓社會公眾從公共藝術作品中獲得親切感。因此,設計師、藝術家要關注社會公眾的審美需要,以平等、互動的方式,為社會公眾提供可以識別、理解、判斷、領悟的公共藝術作品,而非單一地淪為一種純粹的空間裝飾品。

3跨界視域下新媒體與地鐵公共藝術融合的思路

3.1構建與地鐵空間環境和諧的視覺語言

地鐵公共藝術設計其目標在于營造和諧的地鐵公共環境。但從地鐵公共藝術設計風格與文化形式來看,傳統地鐵公共藝術設計以平面為主,公眾無法從中讀取更多有效信息,無法感受空間和藝術魅力,從而導致地鐵公共藝術設計淪為純粹性的空間美化和裝飾藝術[3]。從跨界視角來探討當代地鐵公共藝術設計,要借助于新媒體動態化、多元化的視覺語言,構建滿足公眾審美所需要的視覺環境。新媒體的虛擬性、互動性、可視性優勢能夠順應跨界設計理念,將藝術家、設計師、公眾作為公共藝術設計互動交流的重要參與者,將公共藝術的文化內涵、主題思想與新媒體進行融合,為社會公眾提供全新的視覺空間。

3.2體現城市特色文化

新媒體融合了現代計算機、網絡、投影等技術手段,以數字化藝術表現形式可以滿足當代藝術與受眾之間的交互需求。地鐵是城市建設的新門戶,也是打造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載體??缃缫曈蛳?,新媒體打破了二維空間的局限,為公眾呈現了多維化、全新的體驗空間[4]。如3DMapping、交互藝術、影像藝術、裝置藝術、虛擬現實藝術等,其藝術表現手法、傳播方式不僅滿足了社會公眾的審美與精神訴求,還能邀請公眾進行共同創作。利用地鐵公共藝術作品與城市地域文化相融合,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創造極富想象力的地鐵藝術空間??梢哉f,新媒體的融入,打破了單一的創意模式,借助多語義、多元化的表現形式為地鐵公共藝術設計提供了新的設計范式。

3.3構筑大眾藝術審美共享體驗

要想化解地鐵空間結構與公共藝術設計之間的矛盾,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手段,走出以“體量、質感、節奏、形態”等形式美學法則的局限,將公共藝術設計的重點轉移到城市文化的“敘事”或情感表達的“共鳴”上。例如,日本札幌車站南廣場“成雙的月亮”,由法國藝術家簡·弗蘭索瓦·布倫設計,該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在平面里表現落日時天空五彩顏色的漸變過程,將落日的光輝與時間進行動態化凝固,為大眾帶來了良好的審美體驗。又如,斯德哥爾摩地鐵站的“音樂樓梯”,其設計采用地板壓力傳感器,將大眾上下樓梯作為信號[5]。在臺階上行走,就好比觸碰一架鋼琴,發出動人的音樂。再如,我國西安地鐵3號線大雁塔站,在音樂樓梯中,增加了更多互動裝置,除了能夠發出音樂外,還能通過踩踏臺階發出炫彩的光芒。新媒體在地鐵公共藝術設計中的跨界運用,豐富了地鐵空間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加強調了多種藝術手法的并行[6]。因此,跨界視域下,新媒體與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的融合,在于以嶄新的感官體驗、沉浸式空間氛圍,為大眾提供多元的審美體驗[7]。

4結語

跨界視域下新媒體與地鐵公共藝術的融合,使得地鐵公共藝術設計不再是由單個藝術家來完成創作,而是融合了藝術家、設計師、科學家、工程師等多學科人才共同協作完成的藝術設計,其審美形態兼具藝術性與功能性的統一,能夠滿足作品本身的開放性以及作品與公眾之間的互動性要求。此外,要想激活地鐵空間的藝術文化氛圍,還需要充分挖掘新媒體的價值優勢,進而才能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藝術體驗。

作者:陸凱 單位:鎮江市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