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與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

時間:2022-09-06 10:29:09

導語:鄉村振興與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振興與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

摘要: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梳理鄉村公共藝術類型以及國內外設計現狀,并以湖州市義皋村為例,對該村落公共藝術作品的創新設計進行探討。首先從村落形態、生產生活、社會習俗三個方面總結義皋村的特色,通過對義皋村進行走訪與調研,分析該村目前公共藝術作品設計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而后提出義皋村公共藝術作品創新設計理念和設計思路,從溇港村落的形態、水鄉建筑的裝飾特色、生產生活的器具和場景中提取設計元素,對義皋村落的公共休憩設施、照明設施、互動雕塑進行創新設計。

關鍵詞:鄉村振興;公共藝術;義皋村;創新設計溇

港是太湖流域重要的水利工程,集水利、經濟、生態、文化于一體,具有排澇、灌溉、通航等綜合功能。湖州義皋村為太湖溇港地區的一個特色村落,近年來當地文旅發展迅速,助力鄉村振興。但是和多數村落一樣,該村目前的公共藝術作品缺乏特色,不能很好地向游人展現溇港的特色文化。因此,筆者以溇港歷史和村落特色為基礎,通過資料整理與調研分析,總結鄉村振興過程中公共藝術設計存在的問題及村民、游客真正的需求,以提升義皋村公共藝術作品設計的文化性、互動性,充分展示其地域文化。

一、鄉村公共藝術的類型與設計現狀

(一)公共藝術的概念與類型

公共藝術泛指公共空間中具有公共性質的藝術形態及藝術活動,是創造性解決社會公共問題的獨特藝術形式,核心價值表現為地方公眾參與的具有在地性的藝術,是公眾共同享有的文化藝術。中華文化藝術的根脈在鄉村,五千年農耕文明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鄉村攜帶著中華文明的基因[1]。鄉村公共藝術包括傳統藝術、地景藝術和裝置藝術。傳統藝術是將文化與設計結合,展現先民的生活實踐,使人更好地了解過去人民的生產生活[2]。地景藝術是將藝術創作和大自然相結合,以大地為創作背景,水、風、土等為設計資源,在人為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設計者想要的畫面,傳達出設計者的設計理念[3]。裝置藝術是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互動的方式,讓參觀者切身進入藝術家所創造的藝術空間中,切身感受裝置藝術的魅力[4]。本文的設計結合了傳統藝術與裝置藝術,兼具文化內涵與趣味性。

(二)設計現狀

1.國外一些發達國家注重對鄉村中的公共藝術進行研究,將公共藝術放置在鄉村空間規劃設計中,以激活鄉村空間活力,這對我國公共藝術在鄉村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位于日本本州島中北部靠近日本海的越后妻有地區每三年開展的“大地藝術節”,對鄉村舊物進行改造,增添公共藝術品,對鄉村進行重塑,已形成地方特色,創造了鄉村發展的新圖景[5]。2.國內目前,我國的鄉村建設非常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國的公共藝術起步較晚,在鄉村空間中運用經驗較匱乏。近些年,隨著國家不斷推出鄉村振興政策,國內大多數鄉村面臨轉型態勢,在進行公共藝術設計創作時需要充分考慮村落原有的生態資源、地域文化和歷史傳統等。

二、太湖溇港的歷史發展與義皋村的特色

(一)溇港的歷史發展

溇港是自然沖刷成的河溝和人工開挖相結合的而形成的河網水道。據史料記載,古代勞動人民利用自然資源,巧用“竹木圍籬透水”技術,使太湖地區呈現“山水入湖,侵地成溝,湖灘造田,沿溝為溇”之景。隨著農田開墾需求的增長和航運的發展,灘地不斷外擴,溇港也隨之不斷加長,形成五里或七里一縱浦、七里或十里一橫塘的塘浦圩田系統,促進杭嘉湖地區經濟不斷發展。

(二)義皋村的特色

1.村落形態方面《嘉泰吳興志》記載,“興善院在縣東北二十七里湖上義高邨,錢氏建,號善慶院”[6]??芍纤螘r義皋村就初具雛形。義皋村位于太湖義皋溇西側,一條南北向義皋溇和兩條東西向運糧河穿村而過,將義皋村分為繁華的義皋集市、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和朱家廟自然村三部分,所以義皋村是因水而興、依水而建的村落形態[7]。2.生產生活方面義皋村是溇港文化、運河文化、生態文化的重要載體。義皋村作為魚米之鄉,對稻米進行精細生產,是全國重要的淡水魚產地。3.社會習俗方面社會習俗不僅是千百年文化的沉淀與傳承,也蘊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義皋村的青苗會、兄弟結拜等習俗流傳至今仍然盛行。三道茶、龍頭糕等傳統飲食,助力了當地傳統文化的發展。舞獅、剪紙、刺繡、劃菱桶等民俗文化活動的開展,也讓傳統古村落煥發新生[8]。

三、義皋村公共藝術作品的創新設計

(一)設計理念

1.傳承地域文化公共藝術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將當地的歷史文化融入設計中。因溇而興的義皋村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有著講義氣、遵道義的風土人情和民風民俗,設計師運用當地資源,將義文化總結提煉,遵循人性化理念,將歷史文化與公共藝術作品創作相結合,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2.與生態保護相結合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所以公共藝術作品的創新設計應立足自然,設計師將設計與生態保護相結合,在合適的場地運用低碳環保的材料或當地已有的材料,對公共藝術作品進行可持續設計,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公共藝術作品設計的理念,使作品更好地融入空間環境,助推當地特色藝術作品創新。3.注重作品互動性互動性作品是指人能對眼前所見的東西產生肢體的接觸、精神上的交流,與該作品的設計者產生情感共鳴。有較強互動性的公共藝術設計強調溝通交流,包括人與人之間、人與作品之間以及作品與景之間的溝通交流,設計者通過對人的行為、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從而實現人與作品間的互動。

(二)設計思路

文章立足于溇港的發展演變、歷史文化和生活習俗進行創新設計,融入現代化創新設計手法,以加強年輕人對傳統水利工程的了解。整個設計作品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藝術性,筆者主要基于溇港水域文化、義皋村歷史文化和當地的生活習俗文化進行創新設計,根據溇港獨特的水系特征,抽象提煉水系和圩田的形態,以江南地區民居建筑為特征性建筑符號,以當地飲食文化為設計元素。在設計作品中,將黃色作為主色調,并用白色代表當地傳統的蠶桑文化,將各個顏色相結合,形成地域特征鮮明、整體和諧的設計作品。

(三)設計呈現

1.公共休憩設施設計休憩設施———“蠶繭”:靈感來源于蠶繭造型,通過對蠶繭的形象進行放大、提煉,并賦予其座椅功能,形成一個可以停留休憩的公共設施。坐凳的高低錯落滿足了成人和兒童不同的需求。人們坐在“蠶繭”內,通過稀疏交錯的外框,欣賞到不同角度的風景,別有一番韻味。休憩設施———“圩田”:以方形為基本形狀,通過排列組合成圩田的形態。坐凳表面有一些起伏,將水元素提煉出來并在設計中進行運用。頂部采用不銹鋼骨架和鋼化玻璃,坐凳表面采用不銹鋼材料,使其更加現代簡約。2.照明設施設計運用義皋村傳統糕點上的圖案,將義皋村的傳統文化融入路燈的設計中,并將路燈放置在廣場的入口。采用“魚”和“花”等元素,將其設計在燈罩上,呼應“年年有魚”和“花開富貴”主題,寓意吉祥如意。3.互動雕塑設計根據義皋村當地的生產習俗和生活特色,提煉出魚米蠶桑元素,構造合適的景觀小品。景觀小品可以展現當地的風景,將小品放置在溇港的草地區域,以增加游客與小品的互動,增強場地與小品的融合性以及游客與小品的互動性(圖1)。

四、結語

優秀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創新對鄉村振興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湖州公共藝術作品設計堅持鄉村歷史文化傳承,在基于人性化角度考慮中,滿足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促進設計作品的不斷創新,進一步推動當地的鄉村振興發展。

參考文獻:

[1]潘魯生.中國鄉村的公共藝術[EB/OL].(2019-10-28)[2021-06-22].f7c.html.

[2]蔡昀.湖州人用這項技藝探尋千年記憶[EB/OL].(2019-10-21)[2021-06-22].

[3]黃璞.淺談大地藝術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農技服務,2017(18):37.

[4]高豫晉川.中國當代裝置藝術中的傳統視覺元素的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9.

[5]潘力.傳統:轉型與創造:日本美術的戰后崛起之路[J].文藝研究,2016(5):134-148.

[6]談鑰.嘉泰吳興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6793.

[7]陸學先,陳子鳳.湖州義皋古村落[EB/OL].(2014-09-25)[2021-06-22].

[8]南太湖古村舉辦水鄉民俗文化節[EB/OL].(2018-08-24)[2021-06-22].

作者:吳欣哲 杜方卓 周元 邱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