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藝術發展情況及展望

時間:2022-08-28 04:59:11

導語:新媒體藝術發展情況及展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藝術發展情況及展望

媒體藝術始于20世紀60年代,是利用電視機、計算機等多種媒體手段創作的一種新型藝術形式。由于藝術家的技術背景、文化背景和審美情趣的差異,新媒體藝術在表現上產生了很大的差異:有錄像藝術、計算機藝術、裝置藝術、網絡藝術等。新媒體藝術發展可謂是一日千里,表現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遠景。隨著當今社會的信息化不斷地加快,新媒體藝術已經深入各種媒體和各種信息服務行業中,這種以技術為手段、以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為載體,具有交互性、實時性和體驗性的新型藝術表現形式,很快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技術的進步為藝術提供了契機,藝術的發展同樣也對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體藝術所體現出來的新形態與新特征,也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這種利用技術激發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全方位體驗的藝術魅力,不僅改變了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同時也影響了大眾文化未來的流行趨勢。雖然我們很難去真正定義和預測未來新媒體藝術的發展,也很難去體味新媒體藝術的真正價值和意義,但是對新媒體藝術的貢獻和趨勢的研究是必要的。這種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了解新媒體藝術,構建更加完整的新媒體藝術理論體系。

一、技術與藝術的并存

新媒體藝術從產生起,就是科技手段與藝術思維相互融合的產物。藝術與技術的關系就如同大腦和工具一般,缺一不可。藝術家們利用新的媒介來表現自己的觀點,從而讓藝術在高科技時代得以鮮活地表現在世人面前。技術樂觀主義者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在寫《理解媒介》一書時,就把電子媒介作為人身體的延伸,他認為我們每一種技術的進步,都將逐步人性化,“我們在塑造工具的同時,工具也在塑造我們”。新的技術媒介使作品的創新成為一種可能,藝術在后現代文化中扮演了一種變革的角色,但不意味著它們會按照人的意志和需求去發展和控制。英國藝術家本杰明•威爾認為,藝術作品首先體現的應該是藝術家的思維觀念。僅僅通過技術產生的創作,不能稱之為藝術創作。一些理論的批評家還認為新媒體藝術作品是和傳統斷裂的,對傳統一無所知的人,甚至還預言了“藝術的終結論”。事實證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藝術的需要,僅僅是藝術的地位和形式發生了改變。雖然藝術有了不同的形態,但是構成藝術的元素并沒有改變,無論技術手段如何組合、承載它們,一個新媒體藝術家如果不懂藝術構圖、色彩、比例、光線,無論如何精通新媒體技術,都無法成為一個新媒體藝術家。歷史是前行的,超越時間,是人類發展的證明。藝術也同樣如此,藝術雖然形式和地位在發生著變化,但是藝術體現人的思想的本質并沒有改變。藝術家們還是在用這種方式記錄著自己的情感,只是因為新媒體把藝術的本質揭露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徹而已。藝術是為人服務的藝術,傳播也是為人而傳播的,媒介也終究是為人服務的媒介。無論是技術或者媒介,都只是一個藝術家用來表達的載體,只不過每個時代所運用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新媒體沒有改變藝術作為藝術應該所有的品質,只是賦予了它新的傳播方式。雷蒙德•威廉姆斯說:“我們不但要拒絕所有形式的科技決定論,我們同時也得自我警惕,不要以為科技完全是外在力量所決定的?!币虼?,我們在研究新媒體理論的時候,應該深入它所蘊含的文化和藝術中去,跳出新媒體技術論這個圈子,承認技術與藝術上的特殊關系,在更高的角度上重新審視新媒體藝術,探索它們的審美特征以及新的藝術體驗。

二、表現形態的多樣性

傳統藝術表現的是美好的事物,而現代新媒體藝術則不同;傳統藝術希望取悅受眾,而不是震撼、互動和參與。新媒體藝術的發展至今的成功之處,不僅僅在于藝術家們的獨具匠心的創造,還在于作品的意義、觀念等形式的轉變。新媒體藝術的造型多樣,超出了許多藝術家的想象。讓人們對美有了重新的認識,形成其獨特的美學價值。首先是視頻藝術。視頻藝術可以說是新媒體藝術最早的創作手法。視頻藝術出現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末,依賴于動畫以及合成視頻或者音頻數據制作而成。至今仍然在大范圍內實踐著,并廣泛應用于各種影像裝置中。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就宣布了電子媒介時代到來了。他指出“電波媒介”很快將取代活字媒介,由電視引發的“影像文化時代”即將到來。電視的特征,使得觀看者有種被資訊包圍的觸摸感,這就是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資訊”的理論。視頻藝術是一種表現個人情感和思想的媒介。它不以商業利益為目的,利用錄像技術,突破了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削弱了人們對時間、距離、場所等固有的概念感覺。藝術家在通過對作品的重組、快進、穿插和剪輯改變時空的同時,也擴展了藝術表現的領域。其次是交互藝術。羅伊•阿斯科特說過,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就是連接性和互動性。了解新媒體藝術,就必須進入作品中,與作品產生互動。20世紀70年代后,新媒體藝術在表現形式方面,呈現出了新的趨勢:藝術家不再獨立完成一件作品,而是更傾向于合作創作,特別是藝術家和技術人員的合作。其實,觀眾不再單單只是被動觀看者,而是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這些具有反饋功能的雙向藝術作品,除了對觀眾動作有反應,也會對周遭的環境有所反饋。交互藝術作品的形式豐富多彩。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各種綜合媒體技術創作的交互藝術作品形式不斷增加,各種利用計算機圖像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網絡技術等綜合運用的作品也不斷涌現出來。我們很難對其進行嚴格的分類,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交互藝術與傳統藝術形成了最鮮明的對比。交互式的審美體驗使藝術作品本身成為一個過程,甚至是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過程。如果觀眾參與了作品的創作,那么藝術的體驗就是常新的,藝術的作品就是動態的。觀眾每一次點擊鼠標、每一次進入藝術作品當中,都可以改變藝術品的敘述結構,造成不同的審美體驗和審美結果[1]。當今最流行的新媒體藝術表現手法,莫過于虛擬現實。虛擬現實技術涉及計算機圖形學、人機交互技術、傳感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可以生成集視、聽、觸覺為一體的交互式環境。在這樣的虛擬空間中,用戶可以借助數據頭盔顯示器、數據手套、數據衣等其他數據設備與計算機進行交互,得到與真實世界極其相似的體驗。它傾向于互動性,讓不同媒體形態互相連接,充分發揮各個媒體的效用。一方面利用影像的多元化混用,例如計算機合成、三維虛擬影像等;另一方面是多種媒介的混用,如裝置、互聯網、音樂等,調動觀眾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器官,吸引觀眾參與其中,激發人們最豐富的聯想力,體驗這樣的互動過程,以身臨其境感改變以往的視覺經驗。這種難以界定的形式,這才是新媒體藝術所表現出來的獨特魅力,以一種“兼容并包、合而不同”的精神,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視覺和美學特征。

三、新媒體藝術對精英藝術的消解

19世紀,文化還被理解為一種高雅的藝術,聽演奏會、欣賞繪畫、看歌劇等,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到了后現代主義階段,文化已經漸漸大眾化了,后現代主義的文化,從過去的高雅的文化圈中慢慢走出來,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成為一種消費品。本雅明撰寫《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的時候,也許沒有看到現在電視、計算機、網絡等數字復制技術的出現,也難怪法蘭克福學派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中說:“由于出現了大量的廉價的系列產品,再加上普遍進行欺詐,所以藝術本身更加具有商品性質了。藝術今天明確地承認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質,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是藝術發誓否認自己的獨立自主性,反以自己變為消費品而自豪,這卻是令人驚奇的現象?!盵2]電影是后現代主義藝術的主要形式。由于電影的拍攝是片段性的,所以電影演員不需要進行高難度的訓練,只要扮演好他自己,然后通過后期的剪輯,便能收到好的效果。電影文化利用“蒙太奇”的技法拼湊現實表象,達到欺騙觀眾視覺的目的。人們從電影中獲得的美好憧憬而使他們安于現狀,不會極端反叛這個社會。主客體之間的距離決定了人的認識永遠達不到客觀現實,只能無限地趨近于它。大眾化的不僅僅是電影,網絡藝術以廣泛的傳播和互動性,給藝術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在一個能體現自我價值的空間里,網絡藝術鑒賞者可以創作藝術、評論藝術,甚至可以修改藝術的初衷。技術所創造出來的環境,滋生了這些不同思想觀念、不同價值取向和不同風俗習慣的網絡藝術鑒賞者,使得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的距離如此貼近。消解和消亡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有些學者認為,由于后現代主義藝術的出現,導致了公眾的精英意識逐漸消亡。他們認為,雖然新媒體藝術有高雅和通俗之分,但是大眾化被認為是新媒體藝術的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新媒體藝術作品是前衛的藝術家們利用前沿的技術所創作出自己的作品。雖然新媒體藝術家強調自己的作品不同于商業文化,拒絕新媒體藝術成為商業藝術,但是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那些電子傳播工具,如數字攝像機、電腦、打印機等普遍化,網絡的普及,大眾都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那么新媒體藝術自然就成為一種平民的藝術,這是無法避免地對精英文化的消解。但是雖然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擁有畫筆和紙,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著名的畫家;每個人都會唱歌,并不證明每個人都是歌唱藝術家。也就是說,我們新媒體藝術真正的話語權,還是在精英的手中,我們愛看的是名人的微博、知名人士的畫展、大導演的電影。普通人的創造,不是沒有吸引力,而是缺乏說服力。所以,新媒體藝術對精英藝術的消解是無法避免的發展趨勢,但消解不是消亡,如果把精英文化等同于大眾文化,那么審美也就沒有意義可言了。

四、全媒體時代的來臨

每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都與媒介的發現和使用密不可分。從19世紀我們進入電子時代以來,網絡已經開始逐漸與各種媒體互動,將它們當成自己的輸入手段、輸出設備或者傳播內容,從而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綜合媒體和全媒體。這些復雜而多樣的媒介類型,調動了人體的各個感官,成為統一的一個整體。媒介工具則決定了藝術的呈現形式。本雅明曾經說:“每一種形式的藝術在其發展史上都經歷過關鍵時刻,而只有在新技術的改變之下,才能獲得成效,換言之,需借助嶄新形式的藝術來求突破?!盵3]媒介發展到今天,多媒體融合是藝術發展的需求,也是反映藝術的最直接的方式。人類的祖先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他們發明了語言和工具,作為其傳播的手段。人類運用科技超越了自身的感覺器官的局限,在技術的支持下使多媒體付諸應用。直到電子技術的發明,人類終于可以利用綜合性傳播手段,將人體所有的器官同時調動起來。就像麥克盧漢在其經典著作《理解媒介》中曾經提到一個精髓的思想:電子媒介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而其余一切的媒介,是人體個別器官的延伸。人類已經利用綜合媒體,成功地延伸了身體的視、聽、說、嗅、味、觸等各項器官的功能。所以,多媒體融合,不但是技術的發展趨勢,也是人類審美意識與自身完善的必然要求。對于現代的新媒體藝術類型,已經不能簡單地進行歸類闡述。只能說,現代的新媒體藝術越來越趨向“融媒體”發展,由傳統的平面媒體發展到立體三維圖像,由單一的媒介發展為多媒介共同使用,由傳統的靜態作品發展為現代動態的活動藝術,由具體到抽象,這是對傳統藝術的顛覆。只有各種各樣的媒體類型綜合在一起來表達藝術,才會使藝術的創作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雖然新媒體藝術給我們帶來更多更新的可能性,但它所改變的,也只是創作的手段,而非藝術的本身,重要的是作者的作品與創作內容。新媒體技術帶來的泛大眾化,是完全不需要擔心的,精英文化不會消亡,大眾文化則是拓展了藝術的接受范圍。我們需要考慮和研究的是,在新媒體藝術的背景下,怎樣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創造出既能滿足大眾流行文化領域,又能維持自己的藝術性和獨立性的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