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藝術歌曲詠梅的創作特點

時間:2022-05-22 03:31:27

導語:論藝術歌曲詠梅的創作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藝術歌曲詠梅的創作特點

陸游的詞中所表露的正是詩人“屢遭投降派排斥、報國無門的詩人的化身:那黯淡的黃昏,正是當時時代氛圍的寫照;而風雨的肆虐、群芳的妒毀,則是投降派施之于愛國志士的重重威壓;在梅花的寂寞愁薔中,灌注著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和壯志難酬的憤感,那無意爭春、置群芳妒毀于度外的高潔品格”。〔21的《詠梅》則是寫梅花的無畏與堅強及其樂觀與無私。詞的上閩是描述梅花的自然特性,如年復一年,風雨送春歸去,但漫天大雪又將春天迎了回來。哪怕是在懸崖峭壁上結下百丈冰棱,面對如此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獨秀,傲然挺拔。“這實際上是用梅花來比喻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不管處在如何艱難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斗爭,堅持革命”。[3]下閱則描寫梅花雖俏麗但不缺少春天的美麗,猶如一名春天的使者,為人們送來春天的消息。而當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時候,梅花卻獨自隱逸在萬花叢中發出欣慰的歡笑。全詞最大的特點是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從的《詠梅》中可以看出其革命的浪漫主義精神。雖然國家處在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與反華反共勢力的強壓時期,但寫這首詞的含義是讓中國人民能夠像梅花一樣不向困難屈服,奮起抗爭,表達的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共度危機的信心和決心。從詞中我們可以看到詩詞的一個鮮明的藝術特征,即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正如周振甫評價:“的詩詞中,反映了黨所領導的四十年革命斗爭中的重大事件,差不多每個時期的重大的斗爭都寫到了,同時,思想性、藝術性又是非常高的,因此,稱這些詩詞為革命史詩,是再適當沒有的了”。[41

音樂結構

《詠梅》的曲式結構為帶前奏和尾聲的復三部曲式,但在再現時只是變化再現了首部的第二段,最后加上一個尾聲,將全曲推向高潮。作曲家在曲式結構的安排上,考慮到與詩詞結構的配合。首部的A段是對上閩中的前兩句的描述,B段是上閩中的后兩句,e句是歌詞“猶有花枝俏”的重復;之后作曲家通過一個連接段(2小節的間奏和由四個“啊”的旋律構成)。B段重復了一遍,是對后兩句詩詞的強調。歌詞的內容表述上,上閩是以寫景為主,音樂速度較為緩慢,體現出抒情性的特征。中部是對下閩歌詞的表述,C段是對下閱歌詞前兩句的描述(音樂的安排上將歌詞重復了一次),然后通過一個具有花腔特點的D段將春天到來的喜悅逐漸引申出來,并將音樂逐漸推向高潮。Bl段的音樂是對“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從中笑”的描述,就旋律的音高來看,是B段旋律的變形與發展,使得全曲具有再現三部曲式的特性,但就音樂的性格而言,這里歡快的特性明顯多于B段中抒情的性質。最后是全曲的尾聲,通過襯詞“啊”的模進,最后引向全曲的高潮,以“她在叢中笑”結束全曲。

旋律性格

1、抒情式旋律抒情式旋律在藝術歌曲《詠梅》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譜例1中的旋律速度為每分鐘54個二分音符,速度較慢。旋律形態呈現出曲折型的形態,即旋律首先由e2音引入,級進之后做了一個大六度的跳進,再級進最后停在bl上,旋律呈現出五聲性的特點。全曲的第一部分基本使用了這類抒情式的旋律,在個別地方作曲家還在旋律的進行中加入了倚音,如在樂曲的第27小節、31小節等處。在樂曲的第36一43小節,作曲家用襯詞“啊”呈示了一段抒情式的旋律。

2、花腔式旋律“花腔”一詞源自德文Koloratur,系指“旋律精巧靈活的裝飾。這類高難度的演唱往往具有器樂化的特點,如快速的音階式、分解和弦式、顫音式、同音反復式的音調進行和帶有寬闊音樂的頓挫跳進”。[5]這類旋律原本是用于歌劇中的,但在許多作曲家的藝術歌曲創作中,也有使用,用以增強藝術歌曲音樂的張力,如我國著名作曲家尚德義的《七月的草原》、陸在易的《我愛這土地》中都有花腔式旋律,并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ㄇ皇叫稍凇对伱贰分械牡?9一93小節得以體現,這一段是在下閱詩詞的前兩句重復兩次后,插入了一個具有花腔性質的段落,以襯詞“啊”來呈示(見譜例2),由四句構成,在音樂的發展中采用了模進的手法。這類旋律的運用使得全曲在音樂性格上的對比性增強。

和聲手法

1、五聲性調式就《詠梅》全曲的調式而言,是一個具有我國民族特性的五聲調式。A段旋律的音階構成為E一#F一G一A一B一D一E,為E羽六聲音階(加變宮);B段及其連接段旋律的音階構成為D一E一#F一G一A一B一C一D,為D微七聲清樂音階;C段與D段的音階均為D微六聲音階(加變宮);Bl段為A商五聲音階:尾聲中由于旋律的模進不斷的轉調,第102小節轉到C宮,103一104轉到F宮,而全曲的結束則轉到了G宮調。

2、附加音和弦在《詠梅》伴奏聲部的和聲配置中,就和弦結構而言,主要是三度結構的和弦,但在和弦的分解中加入了六度音程(見譜例3被圈起的音)。下例中的2、3小節和弦為G大三和弦,在這個和弦分解音的基礎上加入了G上方的六度音E。此外,在第5小節C大三和弦上加入了A音等。這樣的處理一方面淡化了和聲的功能,另一方面獲得了色彩性的效果,這與五聲性的旋律是相得益彰的。

3、副屬和弦在《詠梅》中,作曲家較多地使用了重屬、副屬和弦,如下例的第三小節使用了G調的重屬和弦進行到屬和弦,造成臨時離調。同時,在這一例子中還可以看出,第1一3小節的低音聲部做了半音化的處理,使得音樂的張力增強。而在第107一109小節,作曲家還使用副屬和弦向下屬方向離調(d調的重屬進行到d調主和弦)。

4、不同調式的對置作曲家在這首作品的調性布局上,做了獨具匠心的設計。A段的E羽一B段的D微一C段的D微一D段的D微一Bl段的A商一C宮一F宮一G微。就開始處的調性來看,屬于G宮(E羽)系統,結束時在G微上,這與西方大小調體系中的同主音調式的對比相類似。從調式的色彩上來看,開始處的E羽調具有小調的特點,而全曲的結束在G微上,具有大調的色彩,這樣的調性布局與全曲所表達的內容是一致的,上閩寫景,下閱擬人,表達出處于貧困時期的中國人民能夠像梅花一樣頑強不屈。

《詠梅》中作曲家還使用了其他的一些和聲手法,如在18一22小節,e調的屬和弦進行到VI,做了阻礙進行;全曲的結束處(111小節)時,運用了屬九和弦,造成緊張的效果。還進行了臨時離調、旋律模進以及和聲模進等。此外,作曲家在其他音樂要素的使用上也頗具特色,在伴奏織體的使用上采用大的分解和弦(A段),以便表達出抒情、大氣的音樂情境:而在“己是懸崖百丈冰”處采用了柱式和弦,并加有休止符;在C段采用了半分解和弦,并用顫音演奏強拍音,使得音樂呈現出歡快的情境。在節拍的安排上,采用了2/2、3/2、2/4的交替拍子,以適合音樂發展的需要:在速度的安排上以中速作為基本速率,C段的歡快情緒則以每分鐘120拍進行呈示。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在作曲家的這首作品中有兩個特征最為值得關注:

1、詞樂相融的創作觀。詩詞與音樂的完美結合是藝術歌曲的最大特點之一,要完成這一要求,首先是對詩詞的選擇,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學性與藝術性;其次,是對歌詞的解讀,如何根據歌詞的音調或者是歌詞所表達的意境去創作與之適合的旋律:再次是與詩詞結構相融合的音樂結構。這些在作曲家徐景新的藝術歌曲《詠梅》中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2、時代性、歌唱性與民族性的統一。作曲家選擇的這首詩詞,具有時代氣息,因為無論是在建國初期還是21世紀的當代中國,“梅花精神”一直是值得中國人學習的。歌曲的旋律優美,考究的伴奏等技法使得這首作品具有很好的歌唱性。而民族性,更是體現在作品之中,如作曲家選擇中國當代詩人的詩詞進行創作,在旋律、和聲寫作上運用民族化的調式與和聲等。正如作曲家自己所說的那樣:“十二首藝術歌曲,是我十幾年的積累,非一朝一夕而成。我覺得,我寫歌的特點,是時代性、歌唱性、民族性。可以說這個思想體現在我的歌曲中。還有一個特點是全部是中國風格的”。[6]作曲家徐景新正是通過運用抒情式與花腔式的旋律,與詩詞內容相融合的音樂結構,民族化的和聲材料與調性手法,精煉的伴奏織體以及對全曲速度、力度等諸多音樂要素的考究。這些共同診釋了作曲家詞樂相融,以及對藝術歌曲時代性、歌唱性與民族性的統一的創作觀。也正是這些手法共同鑄就了藝術歌曲《詠梅》,使這首詩詞的內涵在音樂中得到了彰顯。

作者:吳曉媛單位:廣東嘉應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