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藝術風格馬形象研究
時間:2022-03-26 10:47:41
導語:巴洛克藝術風格馬形象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馬作為動物題材,在每個時代都被描繪過,但由于時代不同,呈現的風格也不同。17世紀,馬的形象體現了對比突然、色彩豐富、運動夸張的巴洛克風格特征,營造了幻想般的氣氛,獲得了奔放、激情的情感效果。該文以圖像分析、文獻研究的方法對馬形象在17世紀西方繪畫中的具體體現進行舉例論證,探究巴洛克藝術風格具有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巴洛克;馬;藝術風格
馬一直是藝術家熱衷的表現主題之一。起初,馬作為人類狩獵的對象,被描繪在距今一萬多年前的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上;之后,在古希臘神話中,馬常常被神化,出現了半人半馬、獨角獸等形象。馬通常用來彰顯統治者的英雄氣概和國家的強盛,在西方藝術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藝術家對馬的表現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中,將馬描繪得氣魄非凡的是魯本斯,能將自然光投射到馬背上的是卡拉瓦喬,能將馬理想化的是達維徳,把馬當成悲劇角色的是德拉科洛瓦。17世紀的馬形象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馬形象,由于歷史背景不同,表達方式自然也不同。相比15、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莊重的古典主義藝術,巴洛克藝術試圖打破穩定與均衡,追求運動,對比突然,形體模糊,用一切變化改變前者。巴洛克藝術繼承了文藝復興藝術的高貴,也吸收了樣式主義的運動感和戲劇化情感,并將兩種風格融為一體,從意大利傳至周邊國家。藝術發展史不是簡單的技法發展史,而是一部風格發展史。這樣的變化同時反映在物體、人、動物上,印證了17世紀巴洛克藝術風格的特點。
一、馬形象體現了巴洛克藝術對光線和色彩的探索
17世紀,巴洛克畫家創造了人造光,就像現代的聚光燈一樣,加強了人體輪廓或景象的變化,從而突出主題。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用散射光線,光從明到暗的過渡沒有明確的界限。光在巴洛克藝術中具有重要作用,光線可以表現物體的顯或隱、虛與實,形成強烈的反差??ɡ邌逃谩熬平压饩€”繪畫法,使畫面產生了鮮明的對比?!熬平压饩€”是指一切事物好像處于深暗的地窖中,把多余的東西用黑暗隱藏,人體或事物只露出部分,用光線把強調的部分凸顯出來。在其作品《圣保羅的皈依》中,光線被處理成從一側照射到另一側,從整體上看,馬的亮度與深黑色的陰影形成強烈的反差;從局部看,左方明處的馬和右下方暗處摔倒在地的保羅、右前方明亮的馬腿與深色的馬蹄、亮色的馬鞍和深色的馬頭都形成對比。這樣是為了突出主題,即保羅棄惡從善。1603年,魯本斯還屬于學習階段,但已經能夠明顯看出他受到了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馬背上的萊爾馬公爵》中,魯本斯不僅運用巴洛克藝術動態的表現方式,而且用光線強調馬頭、馬腿、馬尾的明暗關系,與亮色區域相互呼應,這與提香作品《查理五世在穆爾堡》大有不同。在巴洛克繪畫中,畫家會借助光線吸引觀眾的注意,這正是巴洛克藝術風格的特點之一。17世紀,色彩在巴洛克藝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藝術家拋棄過去的固有色觀念,精通三原色以及三原色混色后產生的其他顏色之間的復雜關系,多采用厚涂法塑造形象,厚重色彩的堆積有利于提亮畫面。巴洛克繪畫注重物體上多種色彩的變化。而中世紀時,藝術家大部分運用原色作畫,色塊明確,諸色錯落,以整體的協調發光,不將顏色包藏于明暗對照之中,也不讓顏色溢出人物形體輪廓?!拔乃噺团d時期三杰”之一的達•芬奇堅決提倡藝術家要盡可能準確地模仿自然。在拉斐爾的作品《圣喬治屠龍》中,人們可以感受到馬的皮膚按固有色描繪,幾乎看不到色彩的變化,強調的是素描關系。他認為強烈的色調對比令人眼花繚亂,應該避免,并建議使用柔和的光照。同樣的題材,魯本斯在《圣喬治屠龍》中,把混合色安排到馬的每一個部位,馬不是現實中的顏色,馬的亮部出現了小塊的白色區域,陰影中夾雜著藍色和橙色色調。在技法上,魯本斯將威尼斯畫派的色彩與尼德蘭畫派的優點結合,獲得了厚薄共用的透明畫法。他擅長在作畫前刷上有色涂層,再涂上一層很薄的似醚光油或香脂。物體亮部涂淺色的半覆蓋色調,并用白色與赭石色或者黃色調和,但要厚涂;暗部涂一層半覆蓋色調,透明且薄,獲得偏灰的效果,這豐富了畫面的表現力。17世紀巴洛克藝術的特點在于繪畫性重于線描性,這受到了英國、法國等風景畫家的追捧。
二、馬形象體現了巴洛克藝術模糊畫法的確立
模糊畫法是指畫面中每個細部都不是刻畫分明的,筆觸奔放,涂抹瀟灑。為了動態效果,畫家不再只服從對物體的真實描繪,而是向視覺真實轉變。從馬形象的邊緣和馬身上的筆觸可以發現,巴洛克藝術將人們從古典主義中解放出來,感受鮮活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這是繪畫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人們須從學科系統發展的角度理解特定時代的藝術樣態。它的確立打破了審美標準的單一性,用模糊筆法讓靜止的事物呈現出動態的效果。從魯本斯作品《獵獅》和《帶有風景的圣喬治與龍》中可以看到,無論是馬的頭部邊緣處理還是馬尾和馬腿的用筆,清晰的線條都不再出現。在其晚年作品《有彩虹的風景》和《月光下的風景》中,魯本斯用馬的形象作為點綴,服務于風景,馬的輪廓像是一筆畫成,與周邊色彩互相襯托。巴洛克風格是相對古典主義而言的,巴洛克畫家在相對的模糊之中發現了美,認為清晰對于視覺來說不在于輪廓,而在于關系;不在于被描繪的物體是什么,而在于它顯現得是什么。這樣的藝術特點深深地吸引了17世紀法國畫家委拉斯貴支,他在《教皇因英諾森十世》中就采用了這種畫法。同時,模糊畫法為19世紀印象主義藝術家帶來了很大的啟發。
三、馬形象體現了巴洛克藝術對運動造型的刻畫
巴洛克藝術試圖打破古典主義的平衡,用運動感制造張揚和激蕩人心的場面。在構圖形式上,巴洛克藝術善于斜線、扭曲、螺旋式的運用,有意制造不安定感,并且在描繪物體時采用模糊的手法,創造激昂的藝術形式??梢哉f,這在繪畫發展史上是個非常大的突破。巴洛克藝術家通過構圖,用斜線、彎曲的馬制造一種夸張感,傳達強烈的動感。17世紀,魯本斯于1600年前往意大利深造,期間繪制了《騎馬的萊爾公爵肖像》,畫中馬形象開始有了巴洛克式動態的特點,但依然以水平和垂直線為主,略顯青澀。在1608年魯本斯創作的《圣喬治屠龍》中,馬的動勢達到頂峰。1505年,拉斐爾也創作了《圣喬治屠龍》,馬的形象處于傾斜之中,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圣喬治手中的長矛與傾斜的馬形成了X形,因此產生了平衡感。相比之下,魯本斯筆下傾斜的馬像一場旋風,純粹為動感而畫。這不禁讓人們想起19世紀達維徳的作品《拿破侖越過阿爾卑斯山》,這幅作品用斜線構圖表現了拿破侖的英勇善戰,但實際上是將拿破侖和士兵冒險翻過阿爾卑斯山圣伯納德山口的一幕理想化為拿破侖個人的擺拍,畫中人像古希臘的雕塑,帶有古典主義傾向,英雄主義占主要地位。畫家保羅•德拉羅什在拿破侖死后,繪制了一幅《拿破侖越過阿爾卑斯山》,畫中拿破侖騎的是驢,人物尤為憔悴,當時軍隊要克服圣伯納德隘口的險峻地勢,擊敗敵軍,不可能像達維徳筆下那樣精力旺盛,因此,這幅畫很符合當時的處境。另外,除了傾斜的馬,彎曲的馬形象更加體現出巴洛克藝術對動感的追求。在魯本斯《狩獵卡呂冬野豬》和《君士坦丁與李錫尼之戰》中,馬的身體像巨大的波浪,從馬頸到圓滑的臀部的變化,都為觀者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也許19世紀熱里柯感受到巴洛克藝術的熱烈,在《埃普瑟姆的德比馬賽》中繪制了不合常理的“馬”形象,通過夸張的意象體現了藝術對現實的再構造和再闡釋。
四、馬形象體現了巴洛克藝術熱衷營造的審美氣氛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雖然注意到世俗性,將現實中的人物畫入畫面,但缺少環境的創造,沒有人世間的氣氛。而17世紀的畫家注重將人物與景色融為一體,在表現各類動感造型和不同表情時,特地為畫面中的人物營造出一種和諧的環境氣氛,雖然這種氣氛與現實不符,是畫家人為創造出來的,但為觀眾帶來了幻想般的氣氛。這些正是巴洛克藝術的貢獻,也是生活與藝術的不同之處。魯本斯在戰爭題材繪畫中,用馬的形象營造了緊張的氣氛?!秮嗰R遜之戰》描繪的是士兵在橋上激烈爭斗時的情景,畫面中的馬形象有著不同的形態,橋上的馬在戰斗,橋下的馬跌進河里,還有右方倉皇而逃的馬,都在傳達戰爭的慘烈。魯本斯在晚年風景畫中用馬形象營造了理想化的溫馨氣氛。他注意到人物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聯,通過描繪美好的田園生活,彰顯日常生活的審美趣味。他筆下的馬、鄉村、牛羊、孩子與環境相呼應,他們周圍環繞著夕陽、流水、森林和土丘。在風景畫《斯滕莊園》中,前景是車夫和他的妻子坐著兩匹馬前往集市,右方獵人在打獵,背景是教堂和美麗的風景。這樣幻想般的生活可以讓觀者感受到魯本斯享受著鄉下生活,不愿接受城市中繁忙的工作和戰火,還可以讓觀者感受到他對和平的渴望和對人生的思考,富有人文主義精神。同時,在《有彩虹的風景》中,畫面的暖色調暗示該畫描繪的是傍晚,有準備回家的人們、趕著鵝和牛的農民、繼續坐著馬車工作的農夫,這顯然是一天即將結束、回家休息的時間點。魯本斯受到提香和伯魯蓋爾的影響,將人物與環境處理得比較和諧,幻想般的氣氛讓人陶醉其中。
通過欣賞藝術家對馬形象的各種描繪,人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巴洛克藝術的基本特點,感受巴洛克風格的重要地位。馬形象帶來的動感、光線的強烈對比、色彩的豐富、模糊畫法和氣氛,體現了17世紀巴洛克藝術的本質特征。另外,從馬的形象中,人們可以看出17世紀巴洛克藝術不僅在用一切新奇的手段打破古典主義的穩定,而且在形式上為“標新立異”的美奠定了基礎,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英)菲利普•鮑爾.明亮的泥土.何本國,譯.譯林出版社,2018.
[2]董雙葉.魯本斯油畫色彩專論.新美術,2010(1).
[3]簡圣宇.中國現代早期美學體系化的嘗試——重審滕固美學探索的歷史意義.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5).
[4]王瑞蕓.巴洛克藝術.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5]楊健.畫外因.東方出版社,2018.
[6]簡圣宇.長遠時間中的“強制闡釋”問題.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9(2).
[7]范夢.世界美術通史(上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8]簡圣宇.日常生活美學中的身體意象建構——1950-1960年代宣傳畫中的婦女形象.美與時代(下),2019(9).
作者:范文藝 單位: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 上一篇:莫扎特鋼琴曲演奏風格分析
- 下一篇:中西鋼琴作品演奏風格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