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藝術觀念的趨向分析

時間:2022-06-06 09:08:49

導語:新媒體藝術觀念的趨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藝術觀念的趨向分析

摘要:新媒體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順應時展趨勢,兼顧藝術內涵的同時,強調整個過程的交互性,為作品與受眾交流和溝通搭建了良好的橋梁。然而,任何事物發展都是在曲折中前進,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新媒體藝術面臨著觀念與創作之間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媒體藝術的交互。文章將從新媒體藝術概念與特點入手,深入探究新媒體藝術觀念趨向,掌握觀念發展大方向,為藝術家創作帶來更多反思和靈感,旨在為我國新媒體藝術創新發展提供更多支持。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觀念;趨向

近年來,人類社會進入全新時代,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日漸深化。新媒介來源于藝術,使得藝術并不再是貴族文化,逐漸滲透至大眾中,成為公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隨時隨地都能夠感受到藝術就在身邊。新媒體藝術之所以能夠立足于當今社會,究其根本是其具有較強的互動性特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其在發展過程中也會受到一些阻力,因此加強對新媒體藝術觀念發展趨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幫助更好地把握發展趨勢,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從而促進新媒體藝術持續發展。

一、新媒體藝術概念與特點

新媒體藝術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杜尚觀念藝術當中,表現為未來主義宣言與達達式行為[1]。其主要是指數字科技等技術相結合后,摒棄傳統藝術表現形式,采取新形式傳播的藝術作品,如手機電視、數字錄像藝術等多方面內容。在發展過程中,新媒體藝術的出現不僅對傳統藝術進行了改革,且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藝術領域。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能夠利用計算機軟件、編程技術將自己的想法呈現出來,增強受眾對作品的印象,進而達到藝術內涵與本質傳播的目的[2]。通過對上述概念分析后發現,新媒體藝術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數字化、網絡化。無論是繪畫、還是音樂,與數字技術相結合,都能夠創造出新媒體[3]。如今,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強了對該方面的研究,且都不約而同地認可了數字化呈現、交互式過程等是新媒體的特點。上述很多特點都是原有媒體藝術缺少的,如突破時空限制等??偠灾?,新媒體藝術憑借自身無可替代的優勢,將會成為未來藝術領域發展的主流趨勢,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二、新媒體藝術觀念趨向分析

1、反思主體性趨向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于事物的思考往往從主體層面上入手。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主體性思想弊端日漸暴露,并受到了很多質疑[4]。越來越多的主體參與到行動當中,促使單一、教條式的主體性思維逐漸被淘汰。如今,新媒體藝術實踐也是對主體性進行的反思。具體來說,新媒體藝術不拘泥于傳統再現性藝術當中,形成了一種交互性藝術模式。如2011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新媒體藝術展上,其中一名為《無聲攻擊》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藝術觀念的內在趨向。相比較傳統藝術作品能夠發現,新型藝術表達方式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如人不再是思維主體,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動物逐漸取代人的主體地位,成為藝術展示的一部分;另外,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再現性結果藝術,提倡實時交互,且人與作品之間的關系由原有的單一性轉變為雙向溝通及交流,在受眾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受眾還可以對作品進行二次創新,深刻理解其中的內涵及本質。作品創作過程中,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編程,對動植物細胞、基因等進行了新媒體藝術創作,探索出主體性思維外的靈感。由此可見,無論是主客體的轉變、還是參與主體的改變,都能夠表現出新媒體在藝術觀念上具有反思主體性趨向。

2、生態意識趨向

隨著時代的發展,理性思維逐漸占據主要地位,使得人們內心產生了傲慢心理,認為自身能夠凌駕于自然之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現代性解蔽的發展。正如海德格爾所言“在工具通知下,人們仰仗著自身的中心利益,肆意剝奪自然,提出一切不合理要求...”。人類社會發展對自然界構成了極大的破壞,而這些都被藝術家們看在眼里,發揮媒體傳播作用,引導公眾樹立環保意識勢在必行?;诖?,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對主體性進行反思,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人與其他生命之間的關系。隨著數字技術、生命科技的發展,新媒介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更多靈感與支持。在此過程中,藝術家們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反思,逐漸形成了生態藝術,促使新媒體藝術觀念不僅僅關注人類的智慧與創新力,還會兼顧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并滲透至作品創作當中,向人們傳遞環境保護等現念。

3、參與性趨向

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新媒體藝術已經突破了國家界限[5]。但是這并不阻礙其本土化發展。在新媒體發展歷程中,無論是當代藝術、還是后現代主體理論,對于中國藝術而言都是認識、理解及吸收的過程。從起源來看,我國新媒體藝術開始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并于1996年舉辦了畫展。在當時受到了國內外藝術領域的關注。由于新媒體藝術創作往往依賴于科學技術,為藝術交互性提供了極大的支持。因此針對新媒體藝術觀念的發展來看,傳統觀念下的受眾成為了主導者,并逐漸參與到藝術創作中,形成了一種“人人參與意識”。所以參與性趨向成為重要發展方向。

三、結論

根據上文所述,無論是傳統藝術、還是新媒體藝術。公眾關注的都是作品創作理念及內涵。因此藝術家們在創作過程中,要加強對作品內涵的思考,并立足于當前受眾審美需求,采取多元方式,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另外,我國在發展新媒體藝術過程中,還應加強對西方國家經驗的借鑒和學習,并突出本土藝術特色,促進我國新媒體藝術逐漸走向世界,從而賦予新媒體藝術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和時代感。

作者:田甜 單位:吉林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劉世文.新媒體藝術批評的幾個概念辨析[J].閱江學刊,2015,(02):114-120.

[2]劉世文.新媒體藝術實踐呼喚藝術媒介批評——關于新媒體藝術批評的思考[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15-20.

[3]羅虹.新媒體藝術對當代電影創作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5,(14):183-184.

[4]郭優.中國新媒體藝術發展的現狀及趨勢[J].新聞愛好者,2012,(10):26-27.

[5]葛小華,賀珂.新媒體藝術推進當代藝術教育教學改革的創新性研究[J].美與時代(上旬),2014,(0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