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歌曲對民族聲樂的作用

時間:2022-06-20 03:35:25

導語:藝術歌曲對民族聲樂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歌曲對民族聲樂的作用

在對歐洲近現代作曲手法進行充分借鑒的同時,中國的創作者們十分注意與民族音樂相融合,比如在和聲上,趙元任針對中國五聲調式和西方大小調音階的差異,創造性地使用了5、6、1這三個音作為動機,使在西方和聲中忌諱使用的平行五度具有了中國民族特色。又比如在調式上,黃自、陳田鶴和江定仙等人一改以往中國歌曲單一調性的特點,大膽地使用轉調,這就使得歌曲的旋律內涵更加豐富,也實現了旋律和歌詞的契合。

促進了演唱和教學觀念的革新近年來,中國民族聲樂教學不斷調整和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以使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真正適應社會和時展的需要。對于早期的藝術歌曲,之前的聲樂教學并沒有十分重視,因為這些歌曲創作之初,就是配合著美聲唱法來演唱的。作為民族樂的演唱者和研究者來說,也就不自覺地和這些歌曲畫上了一條界線。但是伴隨著聲樂觀念的不斷發展,特別是上個世紀中葉確立了“土洋并存,融合發展”的方針之后,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加之一些通俗演唱者也經常演唱一些早期的藝術歌曲,所以這些歌曲開始被民族聲樂演唱者所認知和重視。這些歌曲具有高度的藝術性,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在歌詞和旋律上都有著強烈的民族性特征,所以用民族唱法來演唱是完全可行的。在音樂文化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早期藝術歌曲的價值得到了全新的、更為豐富的認識,也引起了民族音樂研究者和教師的充分重視,從客觀上改變了他們以往的聲樂觀念,促進了教學觀念的革新,而這種觀念上的變革,對于民族聲樂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增加了新的演唱和教學內容早期藝術歌曲本身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它在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更是一些現代藝術歌曲所不能比擬的。比如古典詩詞類的藝術歌曲,這類歌曲大多直接選用中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詩詞佳作做為歌詞。可以說是對中國古典文化的一個再創造。其兩個方面的價值比較突出:一方面是通過對這些歌曲的演唱,演唱者能夠有機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再次認識和感受古典文化,深入體驗歌詞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義,以及與音樂結合之后所呈現出來的全新審美意蘊。比如演唱蘇軾的《大江東去》,除了一般歌曲演唱中對調式、調性、音高、節奏等常規的演唱技術分析之外,還需要演唱者從歷史學、文化學等方面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蘊含意義和表現手法等。另一方面,中國古典詩詞都具有合轍押韻特點,這能夠給民族聲樂演唱中的以字行腔和字正腔圓很大啟示和借鑒。又如現代詩詞的藝術歌曲。這類歌曲和當時的社會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系,特別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人民正在為爭取民族的自由和獨立而浴血奮戰,很多歌曲就是當時時代的真實反應,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比如《問》,唱出了青年一代對當時國家內外交困的憂慮和思索。此外還有黃自的《天倫歌》,陳田鶴的《回憶》,冼星海的《嘉陵江上》,張寒暉的《松花江上》等,都反映出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

提高了演唱方法的科學性因為藝術歌曲在創作之初,就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民族韻味,所以用民族唱法來演唱這些作品的時候,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演唱技術方面的因素,能夠給民族聲樂的演唱很大的啟示和借鑒。在聲音的運用方面。藝術歌曲強調抒情,要求歌唱的整體是比較舒緩的,不宜有很強烈的對比,否則將會破壞音樂的協調性和歌詞的意境美。特別是一些使用古典詩詞作為歌詞的藝術歌曲,要求用柔和的聲音、圓潤的音色和平穩的節奏來演唱,并注重氣息的連貫和流暢,這種技術要求是民族聲樂演唱中較少涉及到的。在傳統的民族聲樂演唱中,對于弱聲沒有充分的重視。當要表達一種較為隱秘的情緒和情感時,往往采用“說”的形式。但是在藝術歌曲的演唱中表達這種情緒的時候,所有的發聲狀態都保持不變,只是對氣息的力度進行調整,聲音依然通暢,依然有共鳴,且音質不會發生任何變化。通過對這些藝術歌曲的演唱,演唱者逐漸掌握了一種更加細膩和柔和的歌唱能力。在氣息運用方面。無論是何種演唱方法,都需要充足的氣息作為基礎,正確的氣息運用也是民族聲樂演唱和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而通過早期藝術歌曲的演唱,對于演唱者氣息訓練是有著很多益處的。藝術歌曲中強調情感的抒發,所以有很多長樂句,這就對演唱者的氣息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時藝術歌曲中還有很多八度和大跳的樂句,能夠讓演唱者感受不同的音高對氣息的要求程度,所以演唱這些藝術歌曲,有助于提高演唱者的歌唱技巧。在鋼琴伴奏的配合方面。鋼琴伴奏是藝術歌曲最主要的伴奏形式,同時也有著獨立的音樂價值,已經不再是單純對旋律的支持,還有著渲染氣氛和烘托意境的功效,與其說是伴奏,不如說是第二位演唱者,能夠幫助演唱者進行音樂形象的塑造,彌補和表達歌曲中難以言明的情感。通過演唱藝術歌曲,能夠幫助民族聲樂演唱者對伴奏有一個全新的認識,逐步提高和伴奏的配合能力,最終獲得藝術表現力的提高。

深化了審美體驗和審美表現一首好的歌曲作品,除了動聽和耐唱之外,往往都具有一種美好的寓意或者是一種正義的情感,這是作品流傳的最本質因素。藝術歌曲無疑是最具有這種特點的,比如黃自的《思鄉曲》,歌曲中提到了柳枝,不僅是對春天景物的描寫,同時還象征著一種離別之意。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折柳贈別的風習,人們一看到柳枝,就會想起自己的故鄉。而這里的故鄉,除了現實中的家鄉之外,更是一種精神歸宿,是一種心靈的故鄉。黃自面對當時國家內憂外困的局面,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孤獨和焦慮,希望能夠找尋到自己的精神家園??梢哉f中國早期藝術歌曲這種所有的情感范式,是民族聲樂作品中所不具備的,通過演唱這些歌曲,能夠加深演唱者對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等情感表達方式體驗。而在審美表現方面,首先是這些作品詞曲結合的貼切,音樂美感強,對于演唱者的音域要求適中,能夠為不同程度的演唱者所接受。其次是歌曲的結構比較簡練,多為二段式,最多是三段式,段落和段落之間的對比不大,有利于演唱者對作品結構的把握。再次是藝術歌曲中各種表情符號奇多,對演唱者的情緒控制能力是一個很好的考驗。藝術歌曲的演唱講究聲音美、韻味美,要求富于詩情畫意的細致內在的藝術表現,再加上伴奏部分的寫作必須合理地運用鋼琴音樂特有的織體與技法,這相對于傳統民族聲樂的演唱形式來說無疑是一個全新的音樂表現形式。

綜上所述,進入21世紀之后,人類文化發展呈現出了鮮明的多元化趨勢,早期藝術歌曲對民族聲樂的價值被發現和應用,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對于中國早期的藝術歌曲,我們不僅要在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上予以分肯定,而且要在演唱實踐上大力提倡,并以此來作為唱響民族聲樂主旋律的重要材料來源,由此建立起民族聲樂的自信與自豪感。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今天研究的是早期藝術歌曲對民族聲樂的影響,同樣,通俗歌曲、原始態歌曲中也有可以值得民族聲樂演唱和教學借鑒的因素,也期待著有更多的人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作者:張芳單位:西安音樂學院聲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