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藝術歌曲發展分析
時間:2022-08-19 03:04:43
導語:早期藝術歌曲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藝術歌曲是一種將詩歌與音樂結合在一起的音樂表現體裁,源于十八與十九世紀之交的歐洲。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一經出現便展現出了異常強勁的藝術生命力,一路發展成為了世界音樂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國的藝術歌曲是在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上,與西方音樂文化逐步碰撞、融合而形成的,自形成以來,受到了諸多學者和學習者追捧。
關鍵詞:藝術歌曲;早期;發展
藝術歌曲是由流行于歐洲十八世紀中期的抒情歌曲演化而來。伴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浪漫主義思潮開始席卷歐洲主流國家,抒情歌曲開始逐步演變為了初期的藝術歌曲。不過其形成之后,當時的音樂工作者便對其內容、技法以及詞曲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相對嚴格的藝術要求,使其成為了明顯區別于早期敘事、抒情及通俗等各類型的歌曲。藝術歌曲相對于民間歌曲的演唱者與演唱方式而言,藝術歌曲要求演唱者與演唱方式更為專業,整個音樂作品也體現出更高的聲樂技巧。中國藝術歌曲與西方藝術歌曲有所不同,從體裁類型來看,其與抒情歌曲之間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晰,以伴奏為主要地位的曲調旋律也相對較為平緩,從詞曲內容、創作技法和呈現方式等方面來看都顯得更為復雜。藝術歌曲作為新生的音樂體裁受到了眾多曲作家的關注,其所呈現出來的獨特的藝術魅力,從客觀上推動了整個世界音樂的向前發展。
一、藝術歌曲的特色與藝術魅力
(一)詩與音樂的結合。詩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語言,也最為原始的歌詞,藝術歌曲將詩與音樂完美結合,從而使其在聲樂呈現上展現出來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從文學與音樂的發展歷程來看,詩在產生之初與音樂是分不開的,人們通常把詩也稱為詩歌,可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詩”與“歌”的關聯性逐步不在緊密,各自成為了獨立文學或者音樂體裁。藝術歌曲的創作者則會充分去解析原詩的內在含義,而后從語言上去分析其抑揚頓挫,以此為基礎再去創作歌曲,所以其詞與曲之間的融合性自然會是非常高的。(二)鋼琴伴奏占主要地位。在藝術歌曲形成的初期,鋼琴是其最為主要的伴奏樂器。鋼琴雖然僅僅只是一種用于歌曲作品展現的伴奏樂器,但對于藝術歌曲而言,其起到的作用卻不比歌曲本身的聲樂旋律差多少,也是藝術歌曲在聲樂技巧與展現方式上的特色所在。器樂在歌曲的伴奏中通常主要起到襯托節奏和起和聲的作用,而藝術歌曲相比與其他類型的民間歌曲而言有更深邃的意境,鋼琴除了能夠起到基礎的伴奏作用之外,還能夠通過特定音型去詮釋歌曲的內涵,比如舒伯特歌曲的鋼琴伴奏,其本身就具備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從而使得歌曲也更加有藝術魅力。(三)內涵豐富,結構精致。顧名思義,歌曲就是將詩歌與樂曲結合起來的文藝作品,其中聲樂旋律對于歌曲呈現效果所起到的作用更為突出,不過也不能忽略歌詞的重要性。藝術歌曲通常都是選擇極具藝術內涵的詩歌作品作為歌詞,所以其內涵豐富、意境深遠。藝術歌曲不同與敘事歌劇,其結構通常都非常短小精致,相對于正統的歌劇而言,其更加注重對于作品內涵與意境的呈現,創作者對于每一個音的安排都要十分的研究,演唱者更是要細致到每一個字的音準。(四)要求演唱者的專業素養。歌曲作為聲樂作品,最終還是需要演唱者去呈現給聆賞者,早期的民間歌曲對于演唱者并沒有特別嚴格的要求,而藝術歌曲則要求演唱者必須要具備相當的專業素養。歌曲演唱者的專業素養主要包含演唱技巧與個人藝術修養兩個層面,鑒于藝術歌曲結構短小精致的特點,要求演唱者必須要具備良好的聲線與演唱技巧;內涵豐富的特點則要求演唱者要有良好的個人藝術修養,能夠充分理解作品的內涵與意境,才能在演唱過程中去恰當的表達情緒。在世界范圍內,能夠唱好藝術歌曲未必是歌唱家,但要是不能演唱藝術歌曲,一定是達不到歌唱家標準的。
二、中國藝術歌曲的形成與發展
嚴格從“藝術歌曲”的定義來看,中國藝術歌曲的產生是源自于歐洲,但是從具體的藝術實踐來看,中國藝術歌曲又具備了自身不同于西方音樂的特色。完全用西方藝術歌曲的定義去框定中國藝術歌曲是科學的,其實早在數千年前,《詩經》就已經是我國先民唱誦的民間歌曲,其內容之豐富、聲樂類型之多樣都是西方所不具備的??傮w而言,中國藝術歌曲形成受到了西方音樂文化的很大影響,但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舶來品”,其在接受西方藝術歌曲形式的同時也保留了自身的東方音樂文化特色。自上個世紀初期藝術歌曲傳入我國以來,許多的音樂工作者通過大量的創作實踐,推動了西方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的相互融合,并且為人們留下的獨具特色的音樂作品不可勝數,使得中國音樂成功走向了世界。從中國藝術歌曲的形成來看,“五四”運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這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封閉已久的內心開始被打開,在民主思潮的沖擊下,腐朽、封閉的封建制度開始退出歷史舞臺,國民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音樂作為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在“五四”時期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許多曲作家開始嘗試將西方音樂與本土音樂的進行結合,藝術歌曲便在這一時期正式的傳入我國,逐步發展形成了具備中國藝術特色的中國藝術歌曲。李叔同、趙元任和黃自三位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學者,對中國藝術歌曲的形成與發展也做出過卓越的貢獻,他們的作品《送別》、《思鄉》等至今仍被人們所傳唱。
三、結語
縱觀人類發展史,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文明,在其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中都離不開音樂,其在絢麗多彩的人類歷史長河中綻放著不朽光芒。伴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全面到來,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代,對于音樂文化必然會產生新的需求,音樂工作者應當與時俱進、鑒往知來,創作出更多有益于人類發展的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張漫妮.鋼琴與聲樂的重唱:從拉赫瑪尼諾夫藝術歌曲看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D].中央音樂學院,2017.
[2]KISHINAMIAIGAKU.陳田鶴藝術歌曲演唱風格探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3.
[3]劉也愚.藝術歌曲的體裁界定及其藝術特征[D].上海音樂學院,2010.
作者:馬小壹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
- 上一篇:詩詞藝術歌曲二度創作淺析
- 下一篇:淺談電視播音主持人語言藝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