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劇作用下的大學語文論文

時間:2022-08-30 04:19:33

導語:情景劇作用下的大學語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情景劇作用下的大學語文論文

1大學語文的教學現狀

多媒體課堂加入的語音、視頻、動畫等因素帶來的視聽沖擊,雖然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興趣,然而卻也使得學生不需要思考和領悟就可以獲得直觀感受,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作品的文本閱讀興趣,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主觀思考能力和審美情感的培養,使課堂依舊止步于被動傳授中。另外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以及高中階段開始的文理分科的教學模式,導致理工科學生人文基礎教育薄弱,對文學作品缺乏必要的認知和了解,人文精神和文學鑒賞能力嚴重缺乏。隨著網絡媒體的發達,許多以前只能在課堂和書本中學到的知識都被搬上了網絡平臺,這樣一來,大量的文學常識都可以通過網絡檢索得到,純粹的知識灌輸式課堂,很難再引起學生的熱情,更談不上參與的興趣和對作品的共鳴。另一方面日益發達的科學技術也改變了人類的閱讀習慣。學生們習慣閱讀輕小說和快餐文學,卻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品讀經典文學名著。筆者多次在執教的理工科專業班級進行調查,發現完整地閱讀過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學生不到班級總人數的百分之五,閱讀過當代著名文學作品,如《紅高粱》、《活著》等小說的也是屈指可數。當代學生缺乏閱讀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印度的孟莎美甚至說:“現在的中國人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边@里所說的讀書不是淺嘗輒止的輕閱讀?!罢嬲拈喿x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外一個世界里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訊息和夸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1]確如孟莎美所說,閱讀是無法替代的生命體驗,是一種在文字里行走的人生旅途。當代大學生缺乏閱讀的現實,實在引人憂心。因此大學語文作為一門面向全校非文科專業的公共課,引導青年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引發心靈與文學內涵的邂逅與碰撞,顯得尤為任重而道遠。

2情景劇與大學語文的融合

如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延伸課堂教學內容,一直是筆者這些年來探索的問題。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原本陌生遙遠的傳播功能實現得輕松化和個性化。許多學生陶醉于在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上發表各種自拍的圖片和視頻,樂此不疲。結合這種新興的現象,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嘗試著將經典文學作品改編成情景劇,拍攝成視頻,既滿足了學生喜歡拍攝、隨時分享的愛好,也能促進大學語文的實際教學效果。

2.1從被動閱讀到主動閱讀

大學語文的開課目的,是通過經典文學作品的欣賞和思考,引導當代大學生提高漢語水平與運用能力,傳承中國優秀文化,提升精神境界。圍繞這一開課目的,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成為大學語文課程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溫儒敏先生談及北大中文專業的現當代文學教學時說:“文學課主要依賴閱讀,作業往往就是布置讀作品,對學生的要求可能比較‘軟’,不像其他課如語言課那樣有非常明確的剛性的要求,學生讀作品的時間就容易被擠占”[2]。中文專業的學生尚且不能有效閱讀,非中文專業的學生本來就對文學作品缺乏了解,也談不上興趣,所以沒有檢查機制的閱讀任務,最后往往會不了了之。強制布置作業,硬性抽查學生的閱讀情況,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閱讀,成為擺在大學語文面前的一重障礙。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要求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進行改編,轉換成情景劇表演的形式,可以有效引導學生主動閱讀。一方面,學校的話劇社招聘演員有限,大部分學生沒有表演戲劇的體驗,因此把優秀的文學作品排演成情景劇,甚或拍攝成微電影是一件新奇的事情,學生嘗試的熱情比較高昂。而要把經典文學作品表演出來,顯然首先需要閱讀和理解這些文學作品。課堂上表演的情景劇的效果,便是對閱讀的一個最好檢驗。通過這些年的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在布置了情景劇表演任務后,學生通常會認真閱讀原文,甚或比較揣摩文學原著和影視改編作品之間的差別,從而化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上課講解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明顯感覺到學生參與積極性大為提高,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另一方面,沒有參加該情景劇演出的同學,通過觀看表演,在獲得樂趣的同時也激發了閱讀好奇心,潛移默化當中起到了文學宣傳效應。從筆者近四年多的調查結果來看,閱讀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2.2從理解欣賞到改編創造

大學文學課對學生的要求,除了閱讀和理解作品之外,更高層次的應該是賞析和創造能力。在課堂教學環節融入情景劇表演,可以有效地實現這一教學理想。與大學語文課程相關的古代、現當代經典文學作品,以詩歌和小說居多,一般選取長篇敘事詩歌或者是小說作為主題,請學生排演成情景劇或微電影,大部分沒有現成的劇本。即使是原本寫成劇本形式的,也往往情節復雜,故事冗長,不經改編不可能濃縮在課堂情景劇設定的十分鐘時間內。因此學生在閱讀詩歌、小說,進行完整的審美體驗之后,需要對詩歌內容和小說情節進行改編,以使其符合情景劇的表演。作品改編,本身就是在理解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進行重新創作,是一種文學創新活動。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感受的不僅是小說、散文、詩歌、戲曲帶來的閱讀體驗,也是對作品進行完全解構之后的劇本創作。這是一個伴隨著文學審美體驗和想象力、創造力協同合作的過程,因此編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的文學創作過程。

2.3從批判評論到激勵促進

小說、詩歌甚或戲劇與真正表演出來的情景劇其實屬于不同的藝術形式,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各自的特性。如果說情景劇表演帶來直觀感受的話,那文本閱讀帶來的是情感體驗和想象性思維。兩者同源異質,仔細比較,可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差別和特點。情景劇在課堂上表演或播放的時候,沒有參與該劇的同學也表現出極大的觀賞熱情。課堂上適當地請觀賞的同學談論觀看感受,符合學生的興趣點所在,往往可以引起熱烈的討論,從人物眼神的表現到情感的傳達,從表演對白的改編到劇情先后的調動,從結構框架的調整到表現方式的轉變,從文本意義的探討到現實影響的衍生,都是學生談論的話題。每一次討論背后引發的不僅是對文學作品與情景劇異同的文學批判,更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和人文靈感的涌動。把課堂從沉悶的灌輸式講解轉變成思維創新與主觀表達的場所,使得原本不愛閱讀文學作品的學生在別的同學的討論中找到興趣激發點,使得粗淺式閱讀向精深思考型閱讀轉變。情景劇與大學語文之間的融合,可以在課堂上找到了默契的接觸點。

3情景劇在語文課上的體會

梁啟超先生說,學生進學校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做人,細而分之,又可分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3]。三個方面代表了教育的三重境界,逐級加深。傳授知識雖易,懂得做人之道卻難,而做人最難之處,恐怕要數與人的相處之道??鬃釉疲骸叭诵?,必有我師焉!”說的是與他人一起,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展現了先儒在培養學生做人方面的智慧哲學。然而,時下的人們,沉迷于網絡和多媒體平臺,連情感也被虛擬終端所壟斷。以前老狼《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歌詞里那種寢室同學間無話不談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時下的寢室環境被不斷刷屏、“網上交流,網下斷流”的現實赤裸裸地取代。網絡終端上縱然聊得熱火朝天,現實的寢室同學之間卻在朝著越來越冷漠和彼此隔閡的方向發展。同一寢室朝夕相處的室友尚且彼此陌生,同班級、同專業學生之間的交流更是稀少,上課相聚,下課離去,成為一種常見現象。但梁啟超先生所說的“情育”,孔子所說的求師問賢,若是沒有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作為支點,網上再熱烈的交流恐怕最終也免不了淪于虛幻的結局。在大學語文課堂上引入情景劇表演,筆者發現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有以下多方面的意義:首先,促進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情景劇不是一個人的作品,需要幾個同學之間通力協作。所以原本并不相熟的同學們,因為對某一主題的共同愛好而相聚在一起,在共同揣摩小說,創作劇本,表演練習和相互提醒指正中變得熟悉起來。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的同時,也讓學生從虛擬的網絡世界回歸現實的友情世界。情景劇表演需要熟悉文本、改編文本、甚至涉及語言和演技,原本交集不多的同學通過情景劇相知,肯定自我的同時也培育了交往與合作意識。其次,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指改編小說、散文、詩歌、戲曲時的語言駕馭能力,也包括學生在把劇本內容表演出來時的表達能力。在習慣于埋首記筆記的學習生活之后,情景劇表演給學生開啟了一扇發現自我語言表達天賦的大門。許多原本沉默寡言的同學通過情景劇表演發現了原本一直被壓抑和埋沒的語言才華,打破了不敢開口的恐懼。善于表達自我的學生,通過與同學的合作,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再次,促進了發現自我的過程。改編作品進行情景劇表演,甚至把排演的劇本拍成微電影,既是大大滿足了他們的導演癮、編劇癮和演員癮的過程,也是同學們尋找自信和理想,激發出人性的潛能的過程。

作者:李玲玲單位: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