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課程人文性探究

時間:2022-05-02 10:29:20

導語:大學語文課程人文性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課程人文性探究

大學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即人文教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功不可沒。何為“人文”?“人文即為人性的修養與人格的修煉,建構以人為主體的文化?!盵1]“人文精神存在于人文學科之中,表現為‘以人為本、個人的自由與尊嚴、人的精神文化品格以及當代人文精神。’”[2]最近的一篇報道讓人觸目驚心:“北京一所著名重點大學有40人被確診患抑郁癥,約占到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訪問量的兩成。智識高、求勝心強的大學生,已然成為抑郁癥高發人群?!盵3]高校出現這樣的狀況著實令人擔憂。盡管高校中設置有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及相關心理咨詢輔導機構,但現實存在的問題卻是有心理疾患的學生越來越多。顯然,單憑這種外在的機構是無法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當代大學教育中,過度強調了功利性的學習,多數學生把精力投注在各種考試上面,甚至一入學,有的學生就會問:老師,如何擴大交際圈子?哪些課的老師給分高?如何不掛科等等目的性極強的問題。他們把大學當成了為未來找工作的工廠,把老師、同學、課程視為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忽視了大學最為重要的本質性內涵。心懷此種想法的學生,有的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4]。有的終日惶惶,在尋找,在獵獲,殊不知,寶貴的時光就此匆匆流逝,將近畢業時才發現自己一無所獲,更加無力面對茫然的未來,因此心理失衡,出現種種問題。“如果這時候沒有人文情懷的浸潤,沒有歷史文化的引導,內心荒蕪的大學生們何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今的專業知識教育缺乏內涵,一味地充實專業技能,罔顧倫理道德,如果一種教育不能達到塑造健康人格的效果,不得不說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5]104??梢?,人文教育的缺失是高校教育最大的問題,“關于現在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報告中,折射出一個嚴峻的事實,我國大學生整體的人文素質較為局限,大學生人文素質薄弱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盵5]104而同樣讓人擔憂的狀況是大學語文課程在高校的處境,大學語文“在更為高端的大學教育里卻漸漸淡出公眾視野,變得可有可無,甚至無一席之地?!盵5]103“這門課程,有些學校在新開,有些學校在削弱,有些學校已經停開,有把必修改選修的,也有把整個的課時量在壓縮的,這些情況也不是太個別?!盵6]把這種種現象聯系在一起可以看出,大學的課程設置尚存在著某些偏頗之處。本文以張銘遠、傅愛蘭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為例,以其中編選的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為分析對象,談談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的人文性體現及教育意義。在講授這篇文章時,筆者采用問題引領的方式,提前布置了如下作業:請梳理出作者在文中思考了哪些問題?本文的表達方式有哪幾種?本文的藝術特色是什么?本文對你的啟迪有哪些?同時要求學生預習時細讀文章,自己提煉問題,并進行思考,以供課堂上討論。根據上課過程中師生交流情況,筆者將文章的人文性及教育意義概括為以下內容:

一、明了生死———對人生終極問題的思考

生死問題,人生的終極問題,離我們很遠也很近。“從終極關懷的角度來理解。袁進認為,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對‘人’的價值,‘人’生存意義的關注,是對人類命運,人類的痛苦與解脫的思考與探索?!盵7]作為常人,一般不會把很多精力用在思考這個問題上,因為出生、成長、老去是自然的過程,不會糾結于生還是死的兩難中。但是,一旦生活偏離正常的軌道,生死問題無法逃避不能不想的時候,人就會思考自己應當何去何從?當然,很多哲人對此進行過思考,得出了自己的觀點,但當具體的個體面對此類難題時,可能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能夠幫助他,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這是一個緩慢的痛苦的破繭成蝶的自我撕裂與重生的過程。作為身康體健的人,雖然體會不到殘疾人的痛苦,但也會有找不到生活意義的困惑,當生命的價值遭到懷疑,生活失去目標,有的人可能會徘徊在生與死的交界線。以此反觀一個青年忽然變成雙腿截癱的殘疾人,他的內心會是怎樣的崩潰!史鐵生遭此打擊,精神已到絕望的邊緣,“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8]432。想不通的情況下,他曾三次試圖自殺,幸運的是死神并未接受他。“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8]432想明白了就不會再走極端,就不會再糾結于此,死的反面凸顯出來,不死,也不能茍活,否則行尸走肉又有何意義?“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夠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8]432在遭受人生大的打擊后,史鐵生積極探尋生命的奧秘,非貪生怕死,非輕生輕死,努力找尋活著的意義與勇氣,要活得有尊嚴,有骨氣。在與環境斗爭、與自我斗爭中,史鐵生左沖右撞,終于找到了一份體現生命價值的工作———寫作,他以實際行動告訴世人,他找到了活著的意義,找到了使生命永生的出路,也終于明白“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9]106。作品發表了,受到讀者的肯定與贊揚,就是活出了價值與尊嚴,就不會因為身體的殘缺而被人視為異類,更難得的是他還收獲了愛情,找到了一生的靈魂伴侶。他不再抑郁,不再抱怨,能夠坦然接受上天的安排,“園神成年累月地對我說:孩子,這不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9]107。《我與地壇》教會我們明了生死,重視生命,要盡己所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二、直面苦難——上天的另一種賜予

從某種意義上說,苦難應是人生的必修課,因為沒有經歷苦難,就不知道生活的真正含義。叔本華說過:“人生兩大苦,一是物質的匱乏,二是精神的空虛。”這是對常人而言,并沒包括身體的疾患對人的折磨。那么,當不幸降臨在自己身上,應如何應對?抱怨上天的不公?自暴自棄?向人乞憐?苦難二字,對于史鐵生的人生來說飽含了太多的艱辛,他曾抱怨,曾憤憤不平,但這都不是解決的辦法,“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9]104。我們無法指責上天的安排,只有低頭接受,然后才能抬頭超越,“那么,一切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在哪里呢?設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領我們去找到救贖之路,難道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這樣的智慧和悟性嗎?”[9]104很顯然,史鐵生找到了自我救贖之路,獲得了這樣的智慧和悟性?!拔页R詾槭浅笈炀土嗣廊?。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盵9]104為了維持世界的平衡,就有了相反相成的兩極,而兩極也并不能以優劣來定性,而是互相映襯,互相成就。就像文中的那個小女孩,上天賜予她美貌,卻收回了智慧;就像作家自己,上天讓他雙腿癱瘓,但卻讓他打開寫作之門,成就自己的才華。而既擁有健康的體魄,又不缺聰慧大腦的常人,這是何等的幸運與幸福的事,又有何理由不珍愛生命,有何理由鄙棄他們?當代大學生生活在國家和平安寧、物質生活繁榮、外界誘惑頗多的時代,是蜜罐中長大的一代,是溫室中澆灌出來的花朵,戰亂、饑饉、瘟疫、政治運動等是在書本中寫就的歷史,離他們太過遙遠,苦難更無從談起。所以,小小的挫折諸如考試掛科、失戀、交際受阻等等,都會讓其不堪一擊,甚至扭曲變態變相發泄到他人身上。過度關注自我,世界的中心也應該是自我,因此,一點點的不如意都會加倍放大到不可承受,殊不知,人生的苦難遠不止如此。大學生應有很強的抗挫折能力,應有正確認識苦難面對苦難的能力?!段遗c地壇》無疑會成為苦難課堂的精神導師,給予學生強大的力量?!八盟目嚯y提高了我們對生命的警惕,他諄諄告誡我們要更好地生活?!盵10]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如是說:“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也非常重要。因此在品味涵蘊文本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循著史鐵生在雙腿高位截癱之后艱難地在絕境中掙扎、最后走出困境的心路歷程,感受他堅強、樂觀的堅定信念,感受精神支柱對于困境中的人的巨大支撐和激勵作用。從課堂實施情況看,這個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合理、有效的,通過學習,學生對于苦難、對于困境、對于命運有了更深層次的體驗和感悟。”[11]《我與地壇》教會我們直面苦難,正視苦難,不悲觀,不抱怨,將之視為上天對自己的考驗,接納它,才能超越它。超越之后苦難就會成為人生的財富,它磨練了生命的韌性,讓世人心懷憐憫、慈悲,達到人生的新境界。

三、重情感恩——苦難人生的慰藉

《我與地壇》以極細膩的筆觸寫出了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愛,“身有傷,貽親憂”,兒子癱瘓,做母親的痛苦加倍,但又無能為力,只能在遠處注視兒子掙扎的背影,這愛化作擔憂、焦慮以及一次次在地壇中尋找的身影。母親是智慧的,母親是偉大的,母親沒有給兒子增加任何的壓力,她明白兒子的未來要由他自己探尋?!澳赣H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盵8]434母親一次次凝望兒子的身影,與朱自清《背影》中的父親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痛苦任性的兒子也曾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全然沒有想到另外一個比他更苦的人。只是若干年后,當這個珍愛他的人撒手離去時,他才明白母愛的意義,他才為當日自己的固執、自我而傷到母親的行為深深懺悔。因為最熟悉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以此觀照,現在許多大學生拿著父母辛苦賺來的血汗錢不知道珍惜,上課玩手機,下課網游購物買奢侈品,不亦忙乎?畢業后仍然“啃老”的又有多少?把親人對自己的恩情當作理所當然,盡情揮霍,等到失去時方才明白。假如沒有對母親的書寫,《我與地壇》將會遜色多少?而假如沒有母親,史鐵生能否走出人生的困境,迎來自己的新生?假如沒有哥哥的庇護,那個智障的妹妹又將會受到多少屈辱?假如沒有愛人的互相陪伴,那對由中年情侶變為互相攙扶的老年夫婦人生又將會多么孤寂與冷清。兒子在母親的注視下獲得新生,智障妹妹在哥哥的陪伴下,由無憂孩童成長為花季少女,“我”與長跑友人的互相鼓勵激勵,中年夫婦相攜相伴到白頭。有情眾生,須臾離不開情字,親情、友情、愛情確實是苦難人生的慰藉,是我們與這個世界斗爭時的助手,是孤獨失意時傾訴的對象,是疲倦奔波后休憩的港灣。大愛無言卻如天地日月陪伴我們撫育我們,因此,回報這份沉甸甸的愛也是活著的力量和意義。天地間,誰又不是匆匆過客?時光流逝,一切都會煙消云散,唯有情,情之重,情之深,愈久彌珍,讓人動容,讓人留戀。《我與地壇》教會我們重情,感恩。

四、心向自然——人類永恒的家園

在學習這篇散文的時候,景物描寫也是讓學生賞析的重點。地壇的四季,地壇的花草樹木,地壇的陽光月光,甚或包括在地壇緩緩流過的時間。“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盵8]432地壇,承載作家的苦難;地壇,容納人生的悲喜;地壇,象征和代表著自然。無論生命如何變化,大自然不悲不喜,就在那里靜靜陪著你,撫慰你的傷痛,溫暖你寂寞的痛苦的靈魂。飛速發展的都市“放縱著自己的欲望,制造著永難消解的垃圾”[12]。貌似繁華的都市如何安放我們的靈魂?喧囂與奢華過后的都市,像卸掉妝的演員,衰老、疲憊、空虛。人類的精神歸宿還是大自然?;蛟S,作者剛進入地壇時,地壇的荒蕪與破敗讓他找到了相似點,似同樣的殘缺不全,同樣被外界拋棄。但在與地壇朝夕相處時,作者發現了地壇處處存在的生命力,微小卻也強大的自然生物在此繁衍生息,一年四季的不同風景豐富著生命的色彩,不管外界如何風云變幻,我自有我的精彩與生活,不必氣餒,不必抱怨,活出自我即是人生的贏家。地壇,讓作者找到了重生的力量,讓作者從自卑自棄中強大起來,地壇就是無窮的力量源,代表了生命的厚度、寬度,精神家園無限拓展的可能,體現了自然的博大、仁愛、胸懷、包容。因此,作家要感恩于它,而又“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運”,“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8]434?!拔摇薄⒛赣H、地壇,三位一體,熔鑄在史鐵生的生命里。不能設想,史鐵生沒有遇到地壇會怎樣。同樣,所有的人都集聚城市遠離自然會怎樣?想來是不行的,否則,為什么一到周末假期,城市中人都紛紛走向大自然,去與大自然親近,排除掉積壓的濁氣、壓力、煩惱,向天然氧吧尋求新的力量?人們親自毀掉自然,然后又尋找自然求救于自然,這也是人性中矛盾的地方,也是現代文明在發展過程中的二律背反?!段遗c地壇》教會我們熱愛自然,像熱愛自己的生命。

五、傾心藝術——靈魂的外衣

1.語言文字之美?!段遗c地壇》的語言是詩化、哲理化的,關于生死的思考讓人醒悟,關于情感的書寫讓人沉醉。地壇風景是一首詩,四季是一首詩,人的命運是一首詩,它讓讀過的人都熟悉地壇,愛上地壇,愛上文字,它讓我們走進作家的內心,也直抵我們的靈魂深處。2.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博喻、排比、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運用自如,豐富了語言的表現力。第三節中的“如果以……對應四季,春天是……夏天是……秋天是……冬天是……”,博喻的運用體現了作家對時間的思考,他的生命與地壇的四季交融在一起,他的悲傷、喜悅、絕望、希望等等都寄托其中。地壇是他的另一位母親,他是地壇眾多孩子中獨特的一個。講課過程中,讓學生仿寫句子一起分享,佳句連篇,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豐富了課堂效果。3.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全文用獨語的方式靜靜道來,敘述者是作家自己,傾訴的對象有地壇、母親、另一個自己,更有廣大的生命體。議論,記敘,描寫,抒情,多種方式轉換自如。議論,深刻有力,啟人深思;記敘,條理明晰,起伏有致;描寫,細膩生動,多彩多姿;抒情,質樸真切,感天動地,體現了作家極高的語言天賦和文學才華?!段遗c地壇》用作家的心血凝結成的字字句句寫就,是血是淚,是不屈的吶喊,是心路的解剖,是鮮活靈動的生命體現,帶給我們深刻、感動、力量和成熟。和《我與地壇》一樣,大學語文中有深厚文化底蘊與人文教育意義的經典作品不勝枚舉,這些作品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包含了人文領域的精華,體現了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國別、不同身份的人對生命的思考,對生活的感悟,對情感的詠嘆。雖然世事更迭,時移景遷,但人之共有的喜怒哀樂讓我們在閱讀這些佳作時,仍會引起共鳴和同樣的情感體驗,以之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滋潤我們的靈魂。當然,大學語文課程中的人文教育也對教師的品性與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大學之前的語文教學中,考試是最主要的目的,所以語文教學突出的是工具性。進入大學后,學生應在之前學習語文的基礎上對所選經典文本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體悟,進而融化到自己的生命中去。張銘遠、傅愛蘭編選的《大學語文》教材包括“中國哲學”“中國文學”“中國藝術”“中國民俗”等部分。師生通過對中國哲學的學習,可以傳承圣賢們杰出的思想和智慧;通過對中國文學的學習,可以感悟古典詩文的無盡魅力,李太白的瀟灑飄逸,杜子美的家國之憂,蘇東坡歷盡宦海后“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與平靜,司馬遷亦文亦史的才情與視界等,也可欣賞到張愛玲的天才夢,魯迅的傲岸與深刻……大學語文就是精神世界的天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愛上這個世界,學生應該從中汲取自己成長的養分,最后站在前人偉人的肩膀上,成就自己的人生。大學語文,是滋養人心靈的甘露,是解決人靈魂病痛的良藥,呼喚大學語文人文性的激發與重視,呼喚大學教育魂兮歸來。

作者:韓文霞 單位:安康學院

參考文獻:

[1]桂曉東.“人文性”教育與大學語文教學[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10(4):47.

[2]時偉,薛天祥.論人文精神與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5):22.

[3]劉旭.一所大學有40人被確診為抑郁癥[N].北京青年報,2016-07-04(A4).

[4]錢理群.大學的利己主義者[EB/OL].[2015-05-17][2016-09-10].http://cul.qq.com/a/20150517/011881.htm.

[5]劉劼莉,劉玉鳳,李霞.理工科類高校大學語文所處的境遇和反思[J].教育教學論壇,2016(21).

[6]陳洪.對大學語文課程開設情況的調查及思考———在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上的講話[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3.

[7]谷聲然.人文精神的內涵探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79.

[8]史鐵生.我與地壇[M]//喬以鋼.現代中國文學作品選評(1918—2003):B卷.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9]史鐵生.我與地壇(節選)[M]//張銘遠,傅愛蘭.大學語文.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10]付友艷.淺談《我與地壇》一文中的人文教育[J].成功(教育),2008(7):119.

[11]徐紅芬,孫勤東.《我與地壇》(第一部分)課例賞鑒[J].語文教學通訊,2011(8):56.

[12]莫言.所有壞人的結局都是一樣的[EB/OL].[2015-03-23][2016-09-10].http://www.21ccom.net/articles/culture/pin-glun/20150323122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