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詩經》教學困境與突圍

時間:2022-12-04 09:42:18

導語:大學語文《詩經》教學困境與突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詩經》教學困境與突圍

摘要:在大學語文詩經教學中,《詩經》的處境尷尬,其受歡迎程度遠比不上唐詩宋詞。目前,在《詩經》教學中主要存在三大困境,即學生對《詩經》缺乏熱情,教師對《詩經》教學認知不足,教材內容重復甚至缺失。此種景況令人痛心。針對這個難題,教師可以從提升學生興趣、構建教學網絡和凝神關照本體三個方面進行突圍

關鍵詞:《詩經》;教學困境;教學突圍

一、大學語文中《詩經》教學的三大困境

困境之一:學生對《詩經》缺乏熱情,興趣索然。顧頡剛曾總結過《詩經》遭逢的四項厄運:其一,因戰國詩失其樂,后人強把《詩經》亂講到歷史上。其二,刪《詩》之說起,使《詩經》與孔子發生關系,成為圣道王化的偶像。其三,漢人把三百○五篇當作諫書。其四,宋人謂淫詩宜刪,很多好詩險些失傳。顧氏所說的這幾重厄運從某個角度而言,恰恰證明了《詩經》的備受矚目。然而,當下《詩經》卻新遭遇了顧氏沒有料到的一重厄運,即當下民眾,甚至大學生普遍對《詩經》敬而遠之,有一種隔膜與疏離,更遑論品鑒欣賞。筆者在執教大學語文的過程中發現,若論古詩詞,大學生普遍偏愛唐詩宋詞,而對《詩經》興趣淡然。究其原因,大學生認為唐詩宋詞海納百川,通俗易懂,婉轉動聽,韻味無窮。反觀《詩經》就顯得晦澀難懂,質樸無華,味同嚼蠟。所以,對于《詩經》的學習,他們只是被動地接受,并沒有達到心靈上的審美感受。困境之二:教材內容缺失或低水平重復。在中學語文《詩經》學習中,學生永遠記住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等經典詩句。然而,當他們學完了大學語文之后,很多人口中吟誦的還是這幾句詩,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就筆者手頭近年來的十多種《大學語文》教材而言,竟然有一半教材根本就沒有收錄《詩經》。這些教材的編撰者其實很多就是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同仁,他們對《詩經》的“一刀切”態度折射出《詩經》在教學上的尷尬處境。即使是收錄了《詩經》的大學語文教材其所選篇目也和中學語文教材區別不大,基本集中在《關雎》、《蒹葭》、《氓》、《采薇》這幾篇,更多的是一種低水平重復,雖然偶有教材增選了《鹿鳴》、《何草不黃》。由于中學時代面臨的升學壓力,中學生對《詩經》的認識即使沒有上升到審美體悟,至少也達到了熟知的程度。然而,在大學階段,老師們失去了升學這道天然屏障,如果教材中沒有《詩經》,老師理所當然可以不講授。即使教材選錄了《詩經》,如果老師對《詩經》的教學沒有突圍,那么學生對《詩經》的認識與接受就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并喪失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更容易形成一種固化印象,以為中學所學的篇目就代表了《詩經》的全部。困境之三:教師師資不一,認知不足。歌德說:“鑒賞能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鑒賞最好作品才能培養成功的。”[1]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注重講授經典固然沒錯,但《詩經》的經典篇章絕對不是囿于有限的幾篇。在大學里,大學語文這門課程長期作為入職不久的年輕老師們的過渡期選擇。所以,部分老師的工作目標并沒有定位在大學語文這門公共課上。有的老師既沒有通讀《詩經》,又沒有想到要在《詩經》上格外下功夫。甚至有的教師對《詩經》都有所拒斥,認為不教或少教一首《詩經》沒有任何影響。試想,連教師都無法體悟《詩經》之美,那他如何點燃學生心里的火種呢?所以,教師姑且教著,學生姑且學著。

二、大學語文中《詩經》教學的突圍

葉燮說:“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保?]中國是詩歌的國度,無論是《詩經》、《楚辭》,還是唐詩宋詞都洋溢著詩意的光輝,充盈著靈動的情韻。然而,在朱光潛先生看來:“若論情趣,中國詩最艷麗的似無過于《國風》?!保?]那么,在大學語文《詩經》教學中如何克服困境,突破重圍,讓大學生領略到《詩經》的“艷麗”呢?突圍第一步:勾連古今,點燃興趣。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認知本身是一種最令人驚訝、詫異和感到神奇的過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興趣?!保?]這些話意味著興趣是植根于人內心的探究欲望,任何表面的、外在刺激都不可能真正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致,也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熱愛腦力勞動的學生。所以,提升學生對《詩經》的興趣是教學的突破口?!对娊洝肥侵艽鐣囊徊堪倏迫珪?,它像一個萬花筒,映照出了三千年前華夏兒女的喜怒哀樂。俗話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古與今不僅只是時間上的縱向關聯,還是橫向層面的互為觀照。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勾連古今的方法提升學生的興趣。針對大學生感興趣的當代生活,教師可以拋出一系列問題引發學生的探究之情。比如,聯系時下火爆的相親節目,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三千年前的仲春時節,男女相親的場景是怎樣的呢?時下剩女大行其道,那么三千年前有剩女嗎?針對旅游熱,可以提問:三千年前的先民春日踏青是怎樣的情景?在《詩經》中我們向學生展開一幅流動的生活畫卷,其中有先民們勞作的場景,有小兒女的閨房私語,有能者多勞的抱怨等。當這些鮮活的問題以群組形式拋出的時候,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點燃他們對《詩經》的熱情。由此,可以傳遞出一個理念:盡管時代不同,人情物理卻相同。歷史是真實存在過的生活,只不過《詩經》中的人們已經先替我們活過一遍了。所以,講授《詩經》時不能只就詩論詩,要讓學生知道文字的生命在于與當下的生命發生鮮活的關聯,無關于它是不是三千年前的詩歌。突圍第二步:縱橫交錯,拓展內容。雖然大學語文教材所選的《詩經》篇目有局限,但是教師可以靈活變通。誠如葉圣陶先生所言: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優秀的老師不應該被教材所拘束,而應該以例子為出發點輻射開來,以點帶面,縱橫交錯。由于大學生正值青春年華,情感豐富,因此我們可以以《詩經》中的愛情婚姻題材為例。首先,我們可以在《詩經》內部構筑經緯網絡。在《詩經》教學中,我們可以把《摽有梅》、《木瓜》、《有女同車》、《桃夭》和《氓》這幾首詩串聯起來,因為它們從時間上線性講述了先民的求愛、相親、約會、結婚和婚后的婚姻生活,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婚戀圖,這種縱向組合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對先民婚戀生活的系統了解,讓他們在詩歌學習中得到文化的涵養。同時,我們可以取這條縱線上的任何一點進行橫向的觀照。同樣都是青年男女約會的詩歌,我們以《有女同車》為基點,四面輻射開來,將《將仲子》、《靜女》、《溱洧》構成一組同心圓。雖然這四首詩主旨都是約會,但是情趣各異。既有約會時飛一般的快樂心情,又有瞻前顧后的憂慮;既有約會的俏皮活潑,又有私訂終身的大膽。在這樣的縱橫拓展中,既注重了《詩經》中詩歌的獨立性,又關注了詩歌間的關聯性,形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其感染力必將大大增強。此外,我們還可以以《詩經》為原點走出去,構筑《詩經》教學的外部網絡。仍然以愛情婚姻為題材,我們選擇《伯兮》?!恫狻繁蛔u為“閨怨詩之祖”。我們以《伯兮》為首,串聯起《行行重行行》、《閨怨》、《錯誤》等古今閨怨詩,讓學生既看到了思婦的不修邊幅,又看到了思婦的自我勸勉;既體味了思婦的幽恨,又品讀了思婦的悵惘。通過這種串聯,學生真正理解了《詩經》作為中國詩歌源頭的意義,也看到了詩歌自身在發展歷程中的繼承與發展?!对娊洝纷鳛橹袊姼璧哪赣H河,其源頭價值不可忽視,在這條縱向教學的網絡中教師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提高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讓他們找到詩歌之間的有機聯系,將其熔鑄一爐。突圍第三步:凝神關照,返諸本體。詩歌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一種直抵人心靈的審美教育,在于感發人的生命。在影視媒體、自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視覺沖擊、碎片化閱讀掃蕩了文字語言的內在魅力,一些大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鈍化了,沒法真正體味詩詞的美好意蘊。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言:“是因為人不能悟是我們的心死了,我們的心都被外在的那些物質的、死板的東西塞滿了。因此,我們都沒有一個空靈的心靈接受宇宙萬物如此美好的種種生命的跡象?!保?]大學生在閱讀《詩經》的篇章時,首先要清空心靈\凝神關照。所謂“凝神關照”就是指你在讀詩歌時“讓它籠罩住你的意識全部,使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6]。比如,讀《有女同車》時,讀者不能生發出這是一輛四匹馬拉的車之類的聯想,因為這些聯想一旦產生,你就進入了另一個非詩意的現實世界,這就妨害了作品的詩意。聯想必須產生在凝神關照之后。當你凝神關照\細思玩味之余,就會有豁然開朗之感,此時你的眼前猶如霞光萬道,心曠神怡,終有所悟。所以,教學時教師要盡量減少主觀介入,留下更大空間讓學生體悟。木心先生說:“三百篇中的男和女,我個個都愛,該我回去,他和她向我走來就不可愛了?!保?]這句話道出了當代大學生欣賞詩歌的一個普遍問題,即沒法感同身受、設身處地品鑒詩歌。如今大學生身處信息爆炸、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往往沒法理解《詩經》中蘊含的時代內容與文化價值體系。

新歷史主義的文學觀特別提出了文學與文化的關系。此種觀點認為文學從屬于一個大的文化網絡。其中,文化人類學的代表格爾茲認為文學就是文化的某些方面。對文學而言,文化不是其外部或背景,而是文本的一種形式。文化是擴展了的文本,文本是壓縮了的文化。這種觀點無疑有其合理性,有助于學生在漫長的歷史敘述中追根溯源,更有針對性地閱讀文本。所以,在《詩經》教學中,教師應當向學生傳遞一種文學歷史觀,教會學生在歷史文化的宏觀參照下把握《詩經》,體味原汁原味的詩歌美,就不難理解前文所說的同題材的詩歌為何各有不同的審美內涵。除了文字語言、藝術手法上的不同外,巨大的時代背景、文化體系所賦予的詩歌的面貌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講授《詩經》時,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到歷史大環境中,暫時拋卻現代人的身份,這樣才能真正返諸詩歌本體,把握詩歌的真實的美?!对娊洝藩q如一塊璞玉,在大學語文《詩經》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當下生活,努力提升學生興趣,引領學生回歸《詩經》的本真,使《詩經》的溫潤光澤盡皆呈現,讓學生真正妙悟《詩經》的大千世界與詩情畫意。

作者:李偉 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唐元棣.簡明美學教程[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225.

[2]葉燮.原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56.[3]

[6]朱光潛.詩論[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68,48.

[4][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72.

[5]葉嘉瑩.風景舊曾諳———葉嘉瑩談詩論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4.

[7]木心.詩經演[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