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思政建設地位和作用

時間:2022-12-03 03:42:41

導語:大學語文思政建設地位和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思政建設地位和作用

一、必須對大學語文進行準確定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沒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課程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從而導致課程教學中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之間的割裂甚至沖突。大學語文教師的第一要求就是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教學中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弘揚愛國主義和積極向上的思想為主旨。古今中外的名人佳作數不勝數,大學語文教學從紛多雜亂的文學作品中,從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挑選出凝聚著愛國主義精神的名篇佳作進行教學。譬如愛國詩人屈原對祖國無限摯愛的火熱的感情,那純潔高尚的人格,那堅持理想、忠貞不屈、勇于獻身的精神都深深地激勵著后人。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屈原精神的感召力更是非常巨大。屈原那些用人格和心血熔鑄成的動人詩篇,滋養了后世進步作家,從賈誼、司馬遷到李白、杜甫乃至郭沫若,無不深受其影響。兩千多年過去了,但屈原猶如民族史上的一顆明珠,以其璀璨奪目的光彩吸引著無數文人志士,這種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精神共鳴緣于屈原高潔堅貞的人格力量和深沉的愛國精神。這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極好素材,授課時要抓住這一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當代大學生主動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在教學中,在鍛煉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愛國主義作家的事跡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情懷對先輩們的愛國主義精神進行傳遞和弘揚,激勵學生向前輩學習,通過品讀愛國經典,大學語文將經典文章中的情感和意境傳遞給學生,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對于祖國文化的熱愛,也增強了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操和文化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不僅將知識傳遞給對方,更要將情感傳遞給對方,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情懷,而學生在這種感染力下,注重以傳統優良的道德規范來約束自我行為。

二、挖掘文學作品中的價值觀引領的教育功能

通過對優秀文學作品專題學習,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變傳統語文課堂逐篇精講為“以一帶十”,將單篇教學和專題教學結合起來,專題教學包含了許多珍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比如強調仁愛,強調群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為公等,教師不僅重視對學生寫作能力和語文鑒賞能力的培養,同時發揮語文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引領的作用,塑造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思想,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實現自我理想和目標,引導學生理解與吸收中外文化的精髓與內涵,塑造積極健康的心態、樂觀進取的精神,培育大學生對理想和目標的執著追求精神。比如在大學語文課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史記•孔子世家》深入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理解孔子在春秋動亂之際和流浪生涯中,所自覺煥發出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和效國之行;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當代大學生主動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他的維護社會穩定、實現世界大同的統一觀,重視仁政德治和社會教化的價值觀,提倡安民、富民的民為邦本觀,弘揚積極有為、盡瘁國事的民族氣節觀,重視文化教育輔政和育人的功利觀等已融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人類智慧的長河,并對當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改革、祖國的統一、民族的振興產生著積極和廣泛的影響。這是大學語文進行思政教育的典型素材,授課時要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當代大學生主動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

三、大學語文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曾說過:“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戰國策》中豐富的歷史故事,給后人極具借鑒意義的范例。通過《戰國策》作品選講,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戰國策》一書,在鞭撻譴責昏君佞臣的同時,也歌頌贊揚了一批明主良后,忠臣賢士,如:勇于革新、倡導胡服騎射、具有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足智多謀、具有遠見卓識的馮諼,自尊自信、不慕權勢的顏斶,不畏強暴為國冒險的唐且,重然諾輕生死以報知遇之恩的荊軻、聶政等等,作者贊頌了他們的優秀品德,對他們的作為、經歷或遭遇,傾注了滿腔褒揚之情。這是大學語文進行思政教育的典型素材?!稇饑摺分嘘P于如何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制定高瞻遠矚的商業戰略,國與國之間的博弈,這些智慧即便現在來看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授課時要潛移默化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四、充分利用第二課堂,舉辦人文知識競賽,有效發揮大學語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利用第二課堂,定期舉辦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通過對中國傳統經典文學作品的誦讀、鑒賞和研究性學習,通過人文知識競賽的引領,增強其文化自信,引導廣大青年學子有“中國心”,做“中國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弘揚者和踐行者。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不同意見之間的互相辨析,暢所欲言。提倡學生勇于練筆,也可以有選擇地提供一些題目,鼓勵他們把自己的獨特感受寫下來。對習作中的某些有代表性的不足及問題,同學們可以一起討論,加以改進,切實提高了大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字運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來說,就能不斷拓寬自己的認識,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大學語文課程的終極目標是通過大學語文的人文精神涵養熏陶解決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識匱乏、文化素養缺失的問題,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將從根本上改變當代大學生文化素質薄弱、缺乏創新能力的現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競爭實力,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綜合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王鶴霖.優秀傳統儒家思想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研究[D].大連醫科大學,2017.

[2]李月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7.

[3]趙新.大學語文課程的職能定位[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8(1).

[4]孫宗美.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與教學改革[J].高教探索,2018(1).

[5]肖振宇等.基于核心素養的高師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改革[J].現代教育科學,2017(12).

[6]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

作者:夏習英 單位:天津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