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基礎論文
時間:2022-09-10 02:04:00
導語:語文教學基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語文水平和語文修養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養,中小學語文教育在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面負有重任。當前語文教學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點:語文教育定位不明確;從教材編寫到具體的教法上,都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考試評價不夠科學。針對以上問題,首先要明確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解決好語文教育的定位問題;課文的選用必須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改變講解語文課文的套路,將課文與語文實踐、語文知識結合起來;逐步完善考試方式。
關鍵詞:語文教學;困境;策略
一、語文是基礎的基礎
21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這是人類社會在經歷了農業經濟時代和工業經濟時代之后,正在全面進入的第三個時代。知識作為一種無形的經濟,將成為信息時代經濟的重要特征,甚至可以說是主要特征。今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當然還是各種實力的競爭,但在很大程度上都將具體化為知識的競爭。目前已經顯示,今后將進一步顯示這樣的現實:三流國家出產品,二流國家出技術,一流國家出知識,超級國家出標準。這意味著,誰能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和各種標準、規范,特別是信息科學技術知識及相關的標準和規范,誰能最大限度地擁有最新的信息,誰就將在經濟競爭中取得主動權,誰就將擁有財富。對個人或單位來說也是如此。知識和信息將成為自身在這個競爭性的社會里立足、提升以及與他人抗衡所必備的首要條件。因此,對國家或單位來說,人才的培養和使用至關重要;對個人來說,知識水平的高低和知識結構的合理與否至關重要。
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才,而對人才的培養,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的。國民素質集中體現并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發展水平,那么一個文明國家的國民應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呢?簡而言之,即德、智、體。不過,德、智、體的內涵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更與深化。
德,過去一般理解為喜愛真善美,憎惡假惡丑,講究文明,崇尚真理和科學。這是全人類的一致要求,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樣理解固然不錯,但是當今更強調人文精神,強調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團隊精神。有科學家預言,21世紀將是“忽視個人發明創造的時代”,將是“集成創新的時代”,個人只起基礎的作用。一切科學上或工程上的重大發明創造和成果,必須通過綜合集成和集體協作才能獲得。
智,過去一般理解為全面扎實的基礎知識,動腦動手的實際能力,勇于探索的創造精神。這些認識也是對的,這是一個人在事業上能有所作為的基石。但從新時代的需要看,具備發現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人們往往將培養研究能力理解為“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更需要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須知發現問題是一切研究和發明創造的起點。
體,過去一般理解為健全的體魄,而且認為這是最基本的條件。這個認識也不錯,但從新時代的要求看,更要有良好的心態和心理素質,要學會包容和大度。換句話說,要做到身心健康。
德、智、體素質,需要從小培養,特別是在小學、中學階段,因為這個時期正是孩子長身體、長知識,逐步形成世界觀的時期,可塑性很強,需要抓住這個時期,加強對他們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中小學每一門課程的教學都擔有這個責任,而語文教學在其中承擔著特別重要的任務。因為學生所應具備的知識,包括科學技術知識和人文社會知識,而在科學技術知識和人文社會知識中,最基礎的知識與素養,就是母語的語文水平和語文修養,對我們來說,就是中文的語文水平和語文修養。因此,著名語言學家兼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強調說:學好語文是學好一切的根本。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說:如果說數學是學習自然科學的基礎,那么語文則是這個基礎的基礎。呂叔湘、蘇步青二位教授的看法應成為我們語文教育的最基本的指導思想。
二、語文教學之癥結及其原因
時代對每個國民的母語語文水平和修養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人們普遍感覺到,社會的整體語文水平、廣大國民的語文修養呈現下滑的趨勢。即使在知識分子相對集中的高校和科學院里,大學生、研究生,甚至少數教員、研究員和個別領導,在寫作、說話中,用詞不當、文氣不順、語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語,把握不住該先說什么、后說什么,詞匯貧乏,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甚至在嚴肅的法律條文中也都存在不少語言問題。上述情況表明,目前國民普遍的語文素養跟21世紀這個時代對我們的要求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反差。
出現這種種問題,絕不能怪罪于中小學的語文教師。從當前多數教師的生存狀況看,中小學語文教師往往最辛苦,教學工作量最大,可是得不到學生的積極回報,多數學生不喜歡上語文課,這是令語文教師非常傷心和悲哀的事。
筆者認為,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第一,語文教育的定位始終沒有明確。直到目前為止,語文學界還存在“語文教育定位在哪里”的爭議。
有人側重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認為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任務是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和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
有人側重強調語文的人文性,認為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具有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
有人側重強調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語感的任務,認為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感悟力,正確的語感,因此語文教學應該以語感為支點;
有人側重強調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任務,認為“文”與“道”應該統一,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任務是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學藝術審美能力。
語文教育定位不明確,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的效果。教育部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課程定位在“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上,但對怎么理解“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并未作出明確的說明。再者,關于定位問題的諸多爭議,加之傳統教育觀念很難一下子轉變過來,致使許多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一直不是很明確。目前的主要問題是在語文課上過于強調人文性和文學素養的教育。
第二,語文學科,從教材編寫(包括課文的選擇)到具體教法上,都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具體說,所選的課文引不起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的講解不能讓學生茅塞頓開,因而不能激發起學生對語文的愛好和對語文課文的強烈的學習愿望。學生將上語文課視為一種負擔,之所以還硬著頭皮上課,只是為了日后應付語文高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語文學科和別的學科不同。別的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以及外語等,內容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學生不好好學就不懂;語文則不同,由于學生,特別是高中學生,語文課文都看得懂,如果課文本身不能吸引學生,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如果教師對課文的講解不能超出學生自身對課文的理解,不能讓學生感到教師的講解使自己有收獲,學生當然就會對語文課采取冷淡的態度,甚至產生厭倦情緒。
第三,目前的高中教育基本上是應試教育,也就是說高考成了中學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的指揮棒,高考考什么,就給學生教什么。如果我們的高考試題很科學,真能科學測試考生的基礎知識和全面綜合的語文能力,即考試的信度和效度都很合適,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的應試教育就沒有什么可以指責的。但是,就目前大陸語文高考來說,并沒有達到真能科學測試出考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全面綜合的語文能力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的應試教育就會把語文課引向斜路。
筆者認為,以上三條也正是當前語文教學陷入困境、不能令人滿意之癥結所在。北京大學前副校長、歷史系郝斌教授于1998年在北京大學舉行的一次“張志公語文教育思想研討會”上的致辭中就認為,大學生、研究生的語文水平一代不如一代,呼吁與會者要好好探討這個問題。曹文軒教授也曾發表過這樣一段談話:“目前的語文教育現狀實際已經暴露了這幾年人文教育力量過于強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對薄弱的缺陷。比如說,大學生寫論文時病句連篇,知道有錯,卻不知道錯在什么地方,這實際上是語文忽視工具性導致學生語言能力不足的表現?!保?]
三、語文教學走出困境的策略探討
(一)明確語文教育的定位
要明確語文教育的定位,前提是進一步明確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
一般來說,我們評價一個人的語文修養與語文水平,主要是就他的書面語修養和水平而言的。一個孩子進學校學習,特別是進入中學學習,主要是要學習、掌握好書面語。這樣,他才能讀書,才能不斷接受高素質的教育,包括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才能用嫻熟的書面語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學習母語是個“習得”和“學得”兼而有之并彼此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過程。在沒有進入學校之前,孩子通過習得(聽說),對母語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詞匯和語法規則,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對母語的語感。進學校主要是學書面語,當然也會反過來規范和提高口語聽說能力。而書面語的掌握主要不是靠“習得”,而是靠“學得”。因此,整個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必須突出“幫助學生學習、掌握好書面語”這一基礎性的任務。根據上述觀點,語文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具體說應該是:
●逐步培養學生全面綜合的語文能力;
●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文學素養,并逐步養成以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味來鑒賞文學藝術作品的能力;
●使學生不斷受到真善美的教育與熏陶。
上述三個任務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是第一個任務,即逐步培養學生全面綜合的語文能力。這種全面綜合的語文能力具體體現在語言理解、語言表達和實際的語文糾錯能力這三個方面。
在語言理解方面,無論讀或者聽,都要讓學生能一下子抓住對方表達的主要內容,并能品鑒一篇文章、一席講話:它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
在語言表達方面,無論說或者寫,要讓學生做到得體、到位,具體說,要讓學生懂得在什么場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表達什么意思時,需要用什么樣的詞,什么樣的句式,什么樣的句調、語氣。
在實際的語文糾錯能力方面,無論是看別人的或是自己的文字,能憑語感初步判斷一個句子的正誤與好壞,一個詞語使用上的恰當與否,并能有改正的能力。
學生有了這三方面的語文能力,就能切實掌握好書面語。如果圓滿地完成了上面所說的語文教學任務,達到了語文教學目的,學生的語文水平、語文修養就會得到切實的提高,他們也就能更好、更快地接受高素質的教育。
要實現與達到上述語文教學的任務與目的,需要做三方面的工作:第一,設法讓學生大量閱讀范文,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模仿寫作;第二,通過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知道,一篇文章、一席講話,它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第三,需要恰到好處地給學生一點語文知識。上述三方面工作中,第一方面是中國語文教學的老傳統,應該說是一種好的傳統,但光靠這一條是不夠的;第二方面的工作也很重要,可以幫助學生“開竅”;第三方面的工作之所以必要,因為它將有助于老師教,有利于學生學。第二、三兩方面的工作,是當今語文教學高于傳統語文教學的地方。以下僅就第三方面的工作進一步作些說明。
中學語文教學中講授語文知識,其目的并不是真要學生系統學習、了解、掌握所講的語文知識;講授語文知識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學生有一些這方面的知識,以便有助于教師講解課文和進行作文或練習評講,以便有利于學生學,具體說,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增強語感,能更好地進行表達,減少語病??傊?,對學生來說,學語文方面的知識,不是為了死背一些知識,死摳一些概念,而是為了對學生的閱讀、寫作起到點撥、啟動的作用。根據這個目的,對學生來說,知道一些有關語音、文字、語法、詞匯、修辭、作文法等方面的最起碼的知識,哪怕只是知道一些名詞術語就行了。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知識教育在整個語文教育中,只起輔助的作用,也只能起輔助的作用。
總之,當前語文教育界,明確語文教育的定位,明確語文教學的具體目的和任務,并取得共識,這是至關重要的。
(二)課文的選用必須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求
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是進行語文教學的根基和依托,課文選得好不好,直接影響語文教學任務的實施和完成。課文的選用必須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精心挑選。
筆者認為,從小學到高中,必須把“要符合童心的發展和需求、能激發學生審美情趣、能啟迪學生對未知的追求、對語言美的感悟”這一點作為選文的重要標準之一。我們所選的課文(不求全部,但求多數課文)應該是:能喚起孩子對未知世界的向往;能激發學生“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情感力,獨特的想象力”[2];在語言文字上,得經得起分析,能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對語言美的欣賞,對語言魅力的感悟,能有助于培養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從內容上說,能給學生以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
當前的教材中,有些課文選得不錯,經典篇目,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魯迅的《祝?!?、茅盾的《白楊禮贊》等,新的選文,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等,無論就內容或語言文字看,都很適合作為語文課文。過去的教材中,有些課文不能達到上述要求。有的選文,內容可以,但語言上經不起推敲;有的選文,在某個歷史時期可能還是不錯的,但時代性太強,不適合繼續作為課文。
中小學教材實施“一綱多本”制,這是一個好政策。各出版社積極性很高,紛紛組織編寫班子,編寫中小學語文教材。這其中也隱含著危機,那就是有的出版社積極性那么高,并不是真正出于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而是受經濟利益驅動。最明顯的證據是,編教材趕時間,根本不是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來編教材。
編寫教材必須了解,中小學生還不是成熟的讀者,他們的閱讀、表達帶有鮮明的年齡特征。比如:小學生最愛用哪些字詞說話、造句,最愛閱讀什么樣的課文;什么樣的語文活動最適合他們,最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到了初中,到了高中,又會有什么變化。對于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目前都還沒有作系統的調查統計和認真的分析研究。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建立在扎實的基礎研究和豐富的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并能憑借語文信息網絡的現代化手段,從內容到形式能盡可能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同時考慮到不同的方言區學生在說話寫作上的不同情況,我們就能迎來語文教學科學化的春天,學生對語文就會愛學,學生乃至整個國民的語文水平、語文素養就一定會逐步地、大幅度地提高。
(三)改變講解課文的套路
筆者認為,必須改變過去把課文講解注意力只放在作者介紹和作品背景、段落大意、主題思想的分析上的套路,必須改變過去那種課文講解跟語文實踐脫節,跟語文知識講解脫節的做法。課文的講解必須注意語言的運用,包括詞語的選擇與錘煉,句式的運用等。
無論閱讀和寫作,就語言運用說,不能不注意詞語的選擇和錘煉。一說到詞語的選擇與錘煉,許多學生甚至少數教師,可能認為應該多用些漂亮、華麗的形容詞,其實不然。要糾正學生的這些想法,并且讓他們真正體會到該怎么選擇和錘煉詞語,就應該結合一些課文的講解來解決這些認識問題。譬如,語文課本里選用的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荷塘月色》,在詞語的選擇上就很講究,很見功夫?!侗秤啊防镉羞@么一段:
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
這里沒有華麗的辭藻,“揀定”“囑”“警醒”,都是很普通的詞語,但用在這里都很到位,讓人感到質樸而有神韻,字字傳情,真切地表現了父愛。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
(1)這里的“揀定”改用“找”或單用“揀”,好不好?
(2)在“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里的“靠車門的”這一修飾語似乎也可以去掉,但作者用了這個修飾語,用意是什么?
(3)將“囑”改為“要”“叫”怎么樣?為什么用“囑”好?
在提出這些問題的同時,可以先告訴學生,思考這些問題時一定要聯系全文的主題。
再如《荷塘月色》里有這么一句: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作者把月光比作流水,因此后面用了“瀉”字。如果把“瀉”換成“照”就變得平淡無奇了。由此可知,用詞要前后照顧,不僅要準確,還要求新鮮、生動,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句子中動詞是關鍵,用得貼切,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里的“瀉”,以及上面講到的“揀定”“囑”就都起到了這種作用。
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是一篇很出色的小品文,語言質樸,很有感染力,特別是在修飾語的選用與錘煉上很見功夫。比如其中的一段:
夜晚,我在燈下寫稿,一只飛蛾不停地在我頭頂上方飛來旋去,騷擾著我。趁它停在眼前小憩時,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動雙翅,極力掙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這樣一只小小的飛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動了,可是那雙翅膀在我手中掙扎,那種生之欲望令我震驚,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作者用了許多修飾成分(包括定語和狀語),而且用得十分用心,用得十分貼切而有表現力,很注意前后的照應。教師就應該結合課文,講講句子中修飾成分的作用以及使用修飾成分需要注意的問題??梢韵忍岢鲞@樣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
(1)“在燈下”這個狀語能否不用?為什么?
(2)“不斷地”這個修飾語能否不用?為什么?
(3)“我原想弄死它”里的“原”起什么作用?
(4)“但它鼓動著翅膀,極力地掙扎”這句話能否改為“但它鼓動著翅膀掙扎著”?即如果把“極力地”刪去,效果如何?為什么?
(5)在這段話里有兩處都用到了“在我手中”這個修飾成分,這有什么作用?
(6)“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里的“那樣”是否可以換成“十分”或“非?!保繛槭裁??
(7)前面說到飛蛾時沒有用“小小的”來形容它,為什么后面說到飛蛾時要用“小小的”來形容它?
(8)最后一句能否改為“我就放了它”?“忍不住”在這里起什么作用?
再如,《桃花源記》第一段: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是中學生必讀的千古名篇。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在文中虛構了一個和現實相反的不可實現的理想圖景,強烈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詞語的選用十分見巧,極富表現力。文章開頭第三句的“忽逢桃花林”的“忽”,就用得非常精當,就有必要跟學生講講。我們知道,桃花源完全是作者虛構的理想境界,因此作者也有意把桃花源寫得虛無縹緲,神奇多變,忽現忽隱,從而突出桃花源不同現實的特性。“忽逢桃花林”的“忽”恰好有這種表達效果。它與前一句里的“忘”字相應,不但把通往桃花源的路點染得空靈剔透,飄忽不定,而且把漁人進入桃花源的恍惚神情也襯托了出來,同時也為文章最后的“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埋下了伏筆。
在閱讀或寫作中,句式的選擇也是要很注意的,而這方面的教育也要融于課文講解之中。譬如,文言文里有一種常見的句式:“……者……也?!比绾尾拍苁箤W生了解這種句式的意義和用法呢?一種辦法,是將它作為一種純知識來教,脫離課文單獨給學生講解這種句式。當然,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會舉大量例子。另一種辦法,結合課文來講解。譬如,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這篇散文里,作者以他老練的生動之筆,層次分明、細致生動地描繪了醉翁亭的景色,抒發了他寄情山水、以山水為樂而又有些抑郁的、委婉細膩而復雜的感情。這篇散文在虛詞的運用上有極大的獨創性,在采用駢文句式的同時,一連用了21個語助詞“也”,并每每與“者”字相應,構成“……者……也”的句式。教師就可以結合這篇課文來給學生講解“……者……也”句式。在文言文里,“……者……也”這一句式,都用來表示陳述、判斷、解釋的語氣。歐陽修在這篇散文中,大量運用這一句式,每每對景對情下判斷,作解釋,這很合乎一州之長的太守的身份,同時使全文形成回環往復、忽起忽落、高低跌宕的旋律,從而大大增強了文章在歡快中所蘊蓄的抑郁的抒情氣氛。第二種講法顯然比第一種講法好,這樣講,不僅使學生學得進去,不會覺得是負擔,而且能讓學生更好地從這一名篇中真正得到美的享受。
又如,魯迅的《祝?!防镉袑ο榱稚┑囊欢蚊鑼懀?/p>
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這一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注意這一段描寫,特別注意句式的運用。可以這樣來啟發學生思考:
(1)“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這一句包含了三個分句,我們能否把這個句子改為內容與之相當但包含長定語的單句──“她一手提著一個內中放了一個空的破碗的竹籃”?為什么?
(2)“(她)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里的“比她更長的”這個修飾語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3)“下端開了裂”這一句能否刪掉?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4)“(她)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這是一個包含兩個分句的復句,我們能否把這個句子改為內容與之相當的包含長定語的單句──“(她)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下端開了裂的竹竿”?為什么?
在啟發學生思考這些“為什么”“能不能”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系課文的主題、所需刻畫的人物形象來考慮,并引導學生思考魯迅是從什么樣的角度來刻畫祥林嫂的。
我想,語文教師如果能結合課文進行語言運用和語文知識的講解,把“為什么”“能不能”之類的問題講清楚了是會讓學生得到實惠的,會使他們茅塞頓開,恍然大悟,這樣的語文課肯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而且這樣講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全面綜合的語文能力。
過去,學生不愛上語文課,我們往往責怪學生,并要學生“端正態度”。不錯,學生是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學習態度。問題是,怎樣讓學生真正具有正確的學習態度?正確的學習態度從何而來?靠老師苦口婆心的勸說與要求嗎?靠老師抽象的說教嗎?應該看到,對未成年的孩子來說,積極、上進的學習態度,只能來自學生內在的心理需求,來自學生對語文教學的濃厚的興趣,來自學生對語文課文積極的情趣體驗和感情陶冶之后所產生的強烈的閱讀愿望,來自對未來的憧憬和美的想象。這就是說,態度需要由情感來驅動,而情感需要由興趣來驅動。如果語文課文、課外閱讀文選、語文教學實踐能極大地引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對語文課產生發自內心的需求與喜愛。因此,把握學生的心靈,激發、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這是教育部門、語文教師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使語文教學進入一個新的高水平的境界所不能不注意的。
(四)逐步完善考試方式
語文教學必須將培養學生全面綜合的語文能力放在第一位,這樣才能逐步扭轉語文教學成效甚微的局面。當然,造成目前語文教學不良狀況的根子,還在應試教育上。應試教育是難以避免的,但是目前的應試教育很成問題,因為目前的高考很有問題。不改變應試教育的路子和辦法,語文教育的改革將寸步難行。然而目前這一問題又不是簡單的一兩句話就能解決。我們可以先做一些局部的努力和試驗。譬如,每年高考都有測試考生是否寫錯別字的考題,形式往往是“下列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成語/詞語是”或“下列有錯別字的一組成語/詞語是”,其結果是引導語文教師挖空心思去幫學生搜集可能容易寫錯的成語和詞語,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當然也有助于學生克服寫錯別字的毛病,但這是治標的辦法,而不是治本的辦法。今后是否可以不再出這樣的客觀題,而是換一種方式:規定在答卷或作文中寫多少個錯別字就要扣多少分。這樣,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得時時提醒學生注意在寫作中防止出現錯別字,隨時注意糾正學生寫錯別字的問題。此外,高考語文試題應適當增加語言應用方面的主觀題,減少客觀題。
參考文獻:
[1]桑哲.語文:民族文化的薪火傳承者母語規范化的責任承擔者──訪當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曹文軒教授[J].語文建設,2005,(1):42—44.
[2]童慶炳.語文改革,任重道遠[N].青少年報,20031206.
- 上一篇:中學語文教學解讀論文
- 下一篇:中學作文教學效率提高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