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主體性研究
時間:2022-09-29 10:01:00
導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主體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綜合分析能力即是學生對于字、詞、句、篇的運用。要求學生在閱讀材料后結合給出的題目,運用簡潔簡練的語言,獨立自主地對信息進行概括,做出符合題目要求的答案。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逐漸增多,網絡文本、電子文本、報紙、廣播以及傳統的文字文本。當我們在閱讀學習這些素材時最淺顯的目的是讀懂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再次是個人對文章的加工潤色,即從信息加工理論的角度看,學生的閱讀過程也是開展學習的過程,對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的過程。要求學生圍繞閱讀目的和提出的問題,獨自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篩選、分析、綜合、提煉和重組,衍生出新的信息。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鑒賞能力也可以稱作審美能力。無論以美為美還是以丑為美,都是審美能力的體現。生活中從來不缺乏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的事物需要人們用眼睛和心去感知。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體現在閱讀理解方面的主要表現是對文章中詞句的鑒賞,對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的鑒賞,這是表面的鑒賞,我們還要做到里層的鑒賞,即對文章作者的鑒賞、文章社會背景的鑒賞。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去解讀、欣賞文章。比如,我們在閱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的時候,就想象那荒蕪冷落古跡,野地將怎樣延展,老柏樹怎樣成長,花兒怎樣開放,還有朱漆剝落成何等慘狀,雕欄了怎樣的風霜,這是文字給我們的感受與想象。
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如何辨別這兩片葉子,就需要我們比較,比較就需要遷移。所謂遷移,顧名思義,即由此及彼。而最容易做到的方法就是“比較”,比較文本與作家的異同,要求,求同存異,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比較有了結果后,還要深入理解這種異同,只有這樣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才不會得出人云亦云的結果,才會有與別人不一樣的見地,不一樣的觀點,總結出自己的觀點。比如,在閱讀蘇東坡和李清照的詞的時候,我們在讀蘇東坡的詞時不僅看到蘇東坡表達的是不與當時在他看來是污濁的人同流合污,還應該看到他被貶的灑脫與曠達的生活態度;在讀李清照的詞的時候,我們除了看到她是一個以愛為生命中心的弱女子,還應該看到她對于國家人民的擔憂,她的愛國熱情和對封建制度的厭煩和反抗,使的她又具有熱血男兒的剛強。我們應該比較這兩個作者所處的生活背景,還有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歷。學生通過大量閱讀,融入詞的意境,觸摸到作者靈魂深處的思想情感,感受到詞的美,同時還能提高對詩詞的賞析能力。培養學生對古今、中外文化的比較,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學生對信息的篩選加工處理能力。
四、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讀文章要有自己的觀點,體現人們對理解文章有自己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主要指學生閱讀了文本,大體掌握文章主旨后對讀文章的拓展,最重要、有效的一個方法即是質疑。在讀文章時,學生要獨立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大膽對文章、老師、同學意見甚至給出的題目進行質疑。但是提問要有根有據,條理清晰、思路明朗、不能無理取鬧。作為教師,我們要鼓勵學生提問,允許課堂上有不同意見的存在,支持學生提出問題,對學生提出的疑問要耐心解答,肯定學生的不同見解,即使學生提的問題沒有閃光點。我們該看到鼓勵學生提問不只是只對于本篇文章的提問,我們更看重的是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勇于創新的思想。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他們會從這種思想中受益匪淺。就像現在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一樣,創新能力十分重要。最近的目標就是體現在學生讀文本信息的創新,能讓學生對文字有一種創新、駕馭的能力??傊?,如果能培養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創新,我們的教學就能從單一地掌握知識進入培養創造力的階段。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多向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培養具有創造力的學生。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用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去指導學生閱讀,就成了問題的關鍵。研究性學習正是培養個性才華、展現個性才華的最佳舞臺,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載體,也是我們教學實踐中實施創新教育的新途徑,它能使創新之樹常青,創新之花常開。事在人為,只要我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路就在我們腳下。
作者:陳遠國 單位:貴州省仁懷市酒都高級中學
- 上一篇:大學新生中秋節工作總結3篇
- 下一篇:批判性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