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高中語文古文教學論文
時間:2022-04-03 08:41:39
導語:新課程下高中語文古文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下大部分的學生不喜歡學習古文,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究其原因不是古文不精彩,是教師長期以來教法單一,形式固定,目的單一,“文”“言”割裂,而且長期只注重文,一篇文章的“神”被無情地淡化忽略,當靈魂喪失了,文章也就成了艱澀詞語的排列,所以要讓古文從新煥發生機,讓學生重拾學習古文的興趣,教師必須改變一些傳統的做法,大膽地探究,課堂上要不拘一格,我們就會事半功倍。
關鍵詞:古文教學;誦讀;情感
時代變遷,文體改變,距離增大,語言晦澀,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時候總是覺得生澀難懂,枯燥無味,心生厭惡。這就導致課堂上許多語文教師硬著頭皮去講解,學生也只能無奈地被動接招,長此以往,如果只是把古詩文的學習定義為閱讀背誦,那么古詩文中承載的文化精神就在過度單一強化文言學習中遺失了,無法深諳古詩文的思想內涵,所以教師繼續引導幫助學生找到學習古詩文一把合適的鑰匙,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暢游呢?古代文化中博大深邃的精神才會變成滋養精神,提升素養的沃土。
杜牧的《阿房宮賦》作為一篇文賦,無論從文體的形式和內容都堪稱完美,那么如何引領學生領會其中的精妙之處呢?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教師先從“宏觀”和“結果”的角度來進行分析解讀課文,“宏觀”指的是教師會首先介紹“賦”這種文體的具體的特點,其實這違背了學習認知的基本規律,對于“賦”這種古代的文體對學生來說因為有時間的距離,所以是陌生的,所以應該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然后交流閱讀的形式上的感受,再要求學生準確概括出“賦”這種文體的特點,學生通過閱讀實踐識別、比較、總結、概括出來規律,他們在具體的學習比較過程中就會產生愉悅感,成就感。而且記憶深刻。但這只是教學的一個起點,下一步要讓學生總結此種文體的優缺點,然后引導學生趨利避害運用“賦”的文體形式將我們學生的生活學習的場景表現出來,文中有兩處六個排比句式,而且同時用到了或夸張,或比喻的修辭手法,可以采用小組的形式展開限時,限內容,限形式(六個排比,駢散結合,或夸張,或比喻)的對抗,學生課堂熱情高漲,學會用“舊瓶”裝“新酒”,不但“裝”開心,而且學生還能切實地感悟到寫作方法在實踐中運用的妙處,先讓學生親近文體,然后總結文體的特點,設置寫作情境,如此學生對“賦”這種陌生的文體不但會熟悉而且可以學會運用,由被動學習自然就會轉變為主動學習并樂在其中。
經典的文章寫作主旨往往能穿越歷史的云煙,給人以警醒,給人以力量,但在講解經典文章時,不妨先“賣個關子”,讓學生帶著疑問困惑去解讀,沒有了先入為主,學生就會在質疑中豁然,在對比中明朗,在交流中習得,所以教師盡量不要在學生尚未閱讀文章之前就全方位立體式無死角地介紹作者,將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作者的情感經歷以人物傳記的形式展開,如此就會宣兵奪主,從而在一定程度就會削弱對文章學習的熱情,我們不妨也先閱讀作品,比如《阿房宮賦》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先通過閱讀讓學生縷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杜牧以“賦”的形式濃墨重彩,極盡鋪排之能事,用采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夸張、比喻、對偶的修辭方式將阿房宮建成的背景和規模,以及樓閣和宮女、財寶之多淋漓再現,通過具體對阿房宮的描寫,把阿房宮的興衰和秦國的興衰聯系在一起,讓人不禁感慨,從而和作者產生情感深處的共鳴,最后在引出杜牧的寫作的背景,構思的初衷。文章的諷喻的體物言志的手法也就呈現出來了。杜牧的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是諷諫晚唐的國君唐敬宗李湛,作者的目的借助歷史中秦國阿房宮的興衰委婉地告誡當朝統治者要以史為鑒,前事不忘,否則也會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的哀嘆,時代雖有別,但人的思想是相同的,當我們透過歷史的帷幕,這篇文章依然有他的歷史借鑒意義,這才是我們學習古典文化的深層要義。先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文體、解讀文本,而后在出示作者的寫作背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會有新鮮感,遇到思想的困惑之后才會積極思考,渴望找尋答案,而不是“不假思索”的套用,學生就在解疑中真切地感受到習得的快樂。
在講解李白詩歌的時候一定要引領學生掌握詩歌的思想情感的脈絡的變化,李白的詩歌往往在情感表達上張力十足,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他即使跌落深井,也能在最深的絕望中找尋到希望,心載星輝,在斑斕星輝中放聲歌唱。李白在長安失落,被賜金放還的第一年就寫了《行路難》,之后的八年又寫了一首《將進酒》這兩首詩歌中的情感就體現了這種大張大合的變化,《行路難》中作者面對仕途失意是美食難下咽,心中多迷茫,改弦更張后依然舉步維艱,多想是碧溪垂釣的姜尚,多想是夢日乘船的伊尹,可是理想望塵莫及,心情的傷痛在迷惘找尋中觸礁,然而作者仍能揚起精神的風帆,雖然風長,路遠?!秾⑦M酒》中的情感也如此,先是感慨時光流逝,青春不在,內心悲苦,然后是自我肯定,天生我才,千金再來,接著激憤異常,圣賢寂寞,飲者留名,最后是情感的一個高潮再現,長嘯天地,銷萬古愁??穹胖閲姳《觯米约旱暮狼槿诨斯磐駚淼某罹w,這是何等的智慧與胸襟,能與日月爭光,能與天地同壽命。
新時代,新挑戰,如果我們能以史為鑒,我們就會少走抑或是不走彎路,如果我們能承繼李白的豪放,我們就會在前行中稀釋痛苦,在荊棘中大刀闊斧,也許傷痕在身,也許歧路眾多,但是我們腳步會鏗鏘篤定,只要精神不死,就沒有絕境。我們引導學生把古典文化中感受到的轉變成自己的精神食糧,內化成前行的力量,轉變成生活的智慧。這一切需要教師深挖教材,直抵精神內核,讓學生真正地愛上古文。
參考文獻:
[1]尹曉媛,翟宗杰.新時期高中語文人文教學策略的滲透分析[J].華夏教師,2017(22).
[2]莊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2(11).85
作者:胡曉娟 單位:內蒙古包頭市北重三中
- 上一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及對策研究
- 下一篇:微課在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