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語言美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4 04:30:00
導語:學生語言美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兒童語言習得的角度來看。兒童語言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對兒童進行語言美教育的前期性。我們知道,兒童正處在語言習得的重要階段,兒童的語言模仿能力很強,語言接受能力也很強,而辨別是非能力相對還很弱。兒童對不文明語言的抵制能力,更多的是來自文明語言的習得,而不是靠自身抵制力的發展。如果兒童一開始就習得文明語言,當遇到不文明語言時,他就會自覺地去維護文明語言而抵制不文明語言。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但文明語言的習得確是抵制不文明語言的重要前提。在這一階段,如果不注意對兒童語言美的培養,使他們習染上不文明語言,將會給兒童的語言習得帶來很壞的影響。所以,教育伊始,我們就應創造良好的口語交際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以培養孩子的文明語言,使他們避免并抵制不文明語言。語言的問題要從娃娃抓起。這樣一個在兒童剛開始學習語言階段、父母教育孩子時就應注意的問題,為什么到了學校里卻被放到5—6年級才開始注意呢?
從習慣養成來看。習慣養成是一個具有長期性和反復性的過程。養成不易,改掉也不易。學生語言美的形成和對不文明語言的抵制,不僅是語言習得的問題,還是習慣養成的問題。只有從小就注意對學生語言美的培養,使他們真正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做到“強立而不反”“雖離師輔而不反”。如果在兒童語言習得的前期不注意語言美的培養,讓兒童模仿。習得了不文明語言,養成了說不文明語言的習慣,以后再改正,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5—6年級時,學生已經十二三歲了,這個時候再讓他們“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恐怕為時已晚,他們的壞習慣也“不反”了。
從綜合素質的培養來看。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往往需要一開始就綜合去抓,而不是分幾個階段進行。并不是先抓好某一項,再抓好某一項,一項項抓好了,最后就都好了。學生語言美的形成和對不文明語言的抵制,所涉及的方面很多,如語言習得、口語交際、行為習慣養成、文明禮貌問題、待人接物的態度,甚至對他們的品行和完美人格的形成都有影響。如果僅僅把它看作口語交際問題就未免太簡單化了。所以,應該把對學生語言美的教育視為一種綜合素質的培養,應該在兒童教育之初就著手進行。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素質教育的要求,符合教育的規律。從語言習得、習慣養成、綜合素質培養及后果幾方面,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新課標中這個目標的提出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并且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把這個目標放在第三學段(5—6年級)才提出來是非常不合適的。筆者在寫本文前,曾就該目標存在的問題向許多人做過調查。大多數人認為該目標在該階段提出是不合適的。筆者認為,“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的目標,應該貫穿學生語言習得、行為習慣培養、綜合素質培養的全過程。如果要提這個目標,可以在第一學段1年級時提出來,提醒教師注意家庭教育、學前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銜接,并把它一直貫徹下去。
《語文課程標準》的新思路
華中師范大學楊再隋《小學語文教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頒布已一年多了。從總的來看,社會反響是好的,實驗區的廣大師生也是歡迎的。《標準》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反映國家對未來人才規格的要求,反映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具有前瞻性、適應性和一定的操作性;體現了整體性和階段性?!稑藴省芬浴爸铝τ趯W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為目標,以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板塊作為橫向結構,它們之間相互聯系又自成體系,都將作為相對獨立的課程形態,成為語文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標準》以“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一以貫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整體推進。
《標準》是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必然結果,是語文教學與時俱進的產物。《標準》的制定有許多新的思路,現擇要列舉如下:
第一,突出了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并以此理念貫通全部語文課程。
《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語文課程以人為本,就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同為主體又互為客體。因此,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互促,教學相長的過程,是激發師生的生命潛力、煥發生命激情的過程,是揭示人的真、善、美,顯示人的本質力量的價值的過程。師生都是大寫的“人”,彼此都應受到關愛、尊重、理解和信任。
長期以來,學生常常被置于從屬的地位,處于被動的狀態。當前,語文教學中,特別要呼喚學生的主體精神,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征,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發揮學生的創造才能,真正落實“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此,《標準》在各個學段主要使用如下概念:感受、體會、感悟、體驗、領悟、揣摩、探究、品味、把握、了解、推想、理解、掌握等等詞語,這些都是學生主體心智活動的過程,是別人無法代替的智力活動行為?!稑藴省分赋觯Z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正是學生主體的這些智力操作,構成了學生語文素養形成與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學生認知、情感、意志以及個性的心理發展的過程,是學生精神世界的內化、孕育、生長和賦予生命形態的過程。
第二,明確提出語文教育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目標從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知識、能力、智力→知識、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到語文綜合素養,表明我們對“語文”的認識逐漸深化。
語文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載體,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所以語文理解也需要文化理解,文化底蘊越深厚,對語文的理解越透徹。因此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不能只著眼于“雙基”,而應著力培養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方法、習慣,以及語言品位、語言行為等等的語文綜合素養。這是現代人必備的,也是終身持續發展必需的語文素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其“形成和發展”主要是“內因”起主導作用。沒有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和投入,語文素養不可能形成,更不
可能發展。
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對語文教學將發生深刻的影響。一是強調“大語文觀”,即語文和社會的溝通和生活的聯系以及跨學科滲透,讓語文走進兒童生活,成為兒童生活的一部分;也讓語文走向社會,開掘語文學習的廣闊資源。二是“語文整體觀”。語文水平的提高,不只是單項能力的提高,應著眼于“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著眼于整體把握,綜合提高。
第三,首次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不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還具有實踐性、教育性、綜合性、科學性、審美性等等。《標準》避開了這些難盡其言的敘述,而著重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稑藴省窂娬{“統一”,而不是“結合”,頗有深意。即人文性蘊含于工具性之中,或者說,語文的工具性中本來就具有人文性。語文不是“純工具”,也不是“工具理性”。語文是交際的工具,是交流、傳承、積累文化的工具。同時,語文又是一種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靈、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在傳承文明、積累文化的過程中顯現人文精神,體現人文情懷。
《標準》提出的語文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從總目標規定的10條來看,條目內容上雖然有所交叉,但前5條主要體現了人文性,后5條主要體現了工具性。
今后,語文教學研究的著力點主要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上。從教師的角度看,如何發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應采用什么教學策略來促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何謂二者統一的最佳狀態和最佳效果,采用什么樣的評價標準;從學生角度看,應具備什么態度、情感來對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怎樣處理教學的統一要求和個人獨特的感悟、體驗、理解的關系,如何通過探究活動,透過語言文字的表層去體會語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語言文字中蘊含的人文特征等,都是需要進一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語文教學過程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過程,是相互滲透、互促互補的過程。在統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養成崇尚真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主動地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從而培養他們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既有利于學生掌握語文能力,又不致使語文教學嬗變成“技藝之學”;既有利于學生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又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情感陶冶、文化熏染,端正價值觀。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要把學生從繁瑣、枯燥、機械的“訓練”中解放出來,釋放他們的潛在能量。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中更加注重關愛、寬容、理解、尊重和信任,更加強調知識、能力和學生精神世界的血肉聯系,以及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的相互溝通。
《標準》還提出了“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作為課程目標的依據。三個維度作為一條紅線,從縱向上貫通語文課程的4個學段,貫穿全部語文教育活動。這樣,將會給語文課程的整體建構提出了一個新的視角,也為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提出了一條新的思路。
- 上一篇:教委領導在科學發展觀民主生活會發言
- 下一篇:領導干部在科學發展觀民主生活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