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學校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時間:2022-05-10 08:44:45

導語:特殊教育學校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特殊教育學校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摘要:特殊教育學校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殘障兒童、青少年而言,特殊教育學校是他們接受正規、正常教育的最佳場所。在特殊教育體系中,語文占有無可替代的地位,語文教學效果影響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但由于特殊教育學校教育主體的特殊性,使教學教材、方法、模式都與非特殊學生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教育中要尤其注重對教育主體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特殊教育學校;人文關懷;家校融合

新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體制、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變革,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更多的是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具備適應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特殊教育也不例外。通常而言,特殊教育的學生在生理上或多或少存在缺陷,或是聽力障礙,或是語言障礙,或是智力障礙等,這些都給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帶來了難度,不少小學生會因為自身生理缺陷而產生心理扭曲,喪失學習語文的動力。這就需要學校和教師高度重視對小學生的人文關懷,給予小學生足夠的關心和愛護。然而僅僅依靠學校和教師是不夠的,家庭方面的關懷具有學校和教師無可比擬的效果。因此,在特殊教育學校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校與家庭要形成合力,攜手共育,重視生理有缺陷的學生的精神教育。

一、正視家校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2015年10月教育部頒布了《全國家庭教育指導綱要》,對各年齡階段的家庭教育內容和方法都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全國家庭教育指導綱要》的頒布將家庭教育上升至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點出了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一直以來,在特殊教育學校中,仍有一些學校、教師、家長未能深刻認識到家校共融合教育對于學生教育質量的影響和重要性。一部分校方認為: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教師是專門的教育力量,家長只是配合學校完成任務的附屬力量。大部分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責任,未能深刻認識到家長對于孩子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缺乏溝通融合,甚至是存在矛盾與沖突都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殊不知,在特殊教育中,精神層面上的教育力量大于知識層面上的教育,家校融合的無聲的人文關懷比有聲的語言教育更能激發小學生對知識的渴求、社會的期望和生活的熱愛,給予他們生活的勇氣和信念。

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融合的對策

1.家庭和學校要提高對家校融合的認識。首先,家庭和學校的家校融合認識是保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融合的先決條件。只有兩者實現了融合重要性的正確認識,才能有效提高特殊教育學校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質量。其次,在責任上,學校作為孩子教育的受托方,承擔培養孩子成長的責任是無可厚非的,致力將學生培育成才是無可厚非的職業道德;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應意識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保尯⒆由钤诩彝サ年P愛中,并積極更改“孩子的培養交給學校就好了”的錯誤觀念,杜絕將孩子推托給學校、交付給老師的責任推卸行為,對“無論教師多優秀也無法代替父母的作用”進行責任正視。以彼此樹立正確意識為家校溝通奠定良好基礎,以相互理解為家校融合提供推動的作用。2.家庭和學校要保持緊密的聯系與交流。家庭和學校的緊密聯系和交流是實現家校教育融合的基礎條件。因此,家庭和學習應積極了解和緊密聯系,以科學的教學方法推進孩子的培養進程:(1)保持家校合作的連續性,以家庭教育消除學校無法涉及校外教育的缺陷,保持小學語文教育的連貫性、完整性,強化教學效果;(2)強化教育即時性,以家校融合為基礎,利用電腦、手機、平板等科技設備提高學校與家庭的溝通頻率實時掌握學生成長信息,此外,還能對孩子的家庭輔導進行一對一在線教學培養概念實現;(3)豐富溝通內容,判定優秀人才的標準不僅是知識成績的優異,還有身心素質的優異,因此,家長和學校應深刻意識到社會對全面型人才的需求,加強對孩子學習情況以外的性格、意志、心理、道德等方面的情況交流,重視培養孩子“重智重德”的認識。以緊密的家校交流合作,將孩子培養成綜合素質和技能掌握俱優的全面型人才。3.家庭和學校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家庭和學校在教育上保持高度的一致認識是實現家校教育融合的核心條件。在現階段教育體系中,尤其是特殊教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能否保持一致性是決定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只有當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撇開成見,保持一致性,才能營造良好的、有效的教育環境,實現優質教育。因此,在家校教育融合溝通時,學校應積極強化家長的以身作則意識,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古時“孟母三遷”的典故就能知道,生長環境對孩子的積極成長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對此,學校應向家長強調嚴格約束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舉止的重要性,給孩子的身心發展方向建立優秀標榜。此外,在家校教育融合溝通時,校方還應積極維持教育方面與家庭方面的一致性,當家長與學校在教育方面的教育邏輯、教育理念及施教手段等教育思維產生分歧時,應遏制孰對孰錯的教育爭論,靈活找出一個能夠家校意見融合的溝通點,致力于保持家校教育方面的意見一致,避免孩子因在學校受到的教育與在家庭受到的理念灌輸并不一致而產生思想分歧,最終導致叛逆、迷茫、自閉、猜疑等不良心理特質產生的情境發生,以共通、共識、共向的教育一致性最大限度地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三、特殊教育學校小學語文教學體現人文關懷的措施

1.教學過程注重學生的人性發展和個性需求。在傳統的特殊教育學校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以程序化教學的授課方式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學生個體性的影響作用,對學生們缺少針對性教育,讓部分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導致教學效果不佳。但在推崇人文關懷的特殊教育中,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們應加強學生個體性的重視,將學生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作為目的,從多方面落實學生個體性與教學引導的教學融合。首先,在授課內容方面,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學生語言障礙、智力障礙、肢體障礙、聽覺障礙、心理障礙等身心上的特殊性,根據自身的表述魅力靈活根據學生的短處營造美好的課堂氣氛,積極發掘特殊學生內心深處的真善美,激發學生積極自主的學習心態,為學生的良好品格和學習能力打下扎實基礎;其次,在授課環節方面,教師應充分認識社會對全面型人才的需求,重視每一位學生的自身優勢和心理特性,根據每一位學生的特長領域擬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向及教學方法,以針對且有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優勢掌握和心理素質,積極培養出能夠發揮自身優勢滿足社會需求的學生。2.教學語言注重關懷學生的心靈感受和情緒變化。一些小學生往往會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而感到自卑,心思敏感且脆弱,相比同齡的非特殊的學生,他們的自尊心更容易被傷害,相應地,負面情緒更容易引發。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呵護小學生的心靈,注重研究語言的藝術性,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很多時候,教師的情緒能夠感染學生,決定學生的學習熱情,語言表達的藝術性影響學生在課堂上自信大膽地表達和交流。比如在請學生回答問題結束后,“其他同學有沒有更好的看法?”“其他同學有沒有與他看法不同的?”相比前者,后者無形中肯定了學生的觀點,又鼓舞了其他學生暢所欲言,前者仿佛是在說“你這個看法不對”,無形中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語文教師要深刻意識到自身每個動作、神態、語言的表達是否恰當,因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對學生造成傷害。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貫穿人文關懷的教育理念,在精神層面上多多給予學生動力,常??隙?、贊揚學生。3.教學評價注重對學生加以鼓勵和尊重。在教學評價時,教師應秉持讓學生終身受用的理念,積極對特殊教育學校中的學生賦予正面向的、陽光向的、鼓勵向的、尊重向的評價,讓特殊教育學校中的學生們能夠在學習中不斷增長自信、不斷得到肯定、不斷認識自我,不斷堅定生存樹立正向人生觀、社會觀為目的,為特殊教育學校中的學生們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打下更堅定的基礎。根據第斯多惠曾提出:“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以及鼓舞?!痹谔厥饨逃龑W校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從三個方面出發:第一個方面,語言喚醒。遵循“人文關懷”的理念,以鼓勵性的語言對身心情況特殊的學生們進行“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語言評價,喚醒學生被負面心理掩蓋的個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第二個方面,情感激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改變成績重視的偏向,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感的重視,時刻關注學生學習或校園生活中的情感流露和人格的映現并對學生進行恰當的情感激勵,協助學生正向意志的建立及自身潛能的發掘,使學生的身心能夠得到更好發展;第三個方面,行為鼓舞。在教學評價上,教師應重視行為上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在肯定學生優點的同時,教師還應以行動積極向學生證明肯定的確實性。如:在肯定學生寫作能力出色時,應在課堂中將其出色的作文作列為標榜,在涉及寫作的校園作文比賽之類的活動時,積極鼓勵并舉薦該生參與活動,在行為上對學生的能力進行進一步的肯定。積極以切實的肯定對學生進行鼓舞,使學生的優勢特長得到更好的發展。

只有家庭和學校教育二者實現了緊密的溝通融合,才能無暇對接、無暇交流學生的成長狀況,形成內外合力,共同保障學生在健康、良好的人文關懷氛圍里學習、成長,促進小學生語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語言審美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初步養成,為今后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超.特殊教育學校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8,9(19):102-103.

[2]甘小紅.注重人文關懷回歸主體地位———小學語文《小馬過河》教學策略[J].名師在線,2018(08):66-67.

[3]李海茹.怎么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學校小學語文教學效果[A].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三卷)[C].十三五規劃科研管理辦公室,2018:3.

[4]閆晶淼,王向榮.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中的人文關懷[J].綏化學院學報,2014,34(10):158-160.

作者:陳麗娟 單位:通渭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