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詩性與知性論文
時間:2022-07-19 05:12:00
導語:語文教學詩性與知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斯霞、霍懋征和袁瑢是老一輩小學語文教學大師。在她們從事教學的年代,還沒有詩意語文之說,也不見知性語文的說法,但他們的教學,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詩意與知性的完美統一。
詩性語文(又稱詩意語文),是近年語文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點。綜觀有關報道,詩性語文的價值取向是人文的、教學特征是情感的,思維方式是感性的、體驗的?!?a href="http://www.trq119.com/lunwen/yuwenlunwen/ywjxlw/200907/234130.html" target="_blank">知性語文”一詞,鮮見于報刊,但它真實存在于我國20世紀的后二十年(1977-1997)。由于人文性的缺失,1997年的全國語文教學大討論中,知性語文一直受人詬病。知性,含有知識性、理性的意思。知性語文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其價值取向是能力的,教學特征是理性的,思維方式是以邏輯思維為主的。
重溫三位大師的語文教學如何做到詩性與知性的完美統一,對在實踐層面落實新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三位大師語文教學的詩性
(一)在語文教學中傾注對學生的愛
詩性語文,主張的是生命與生命的交往、心靈與心靈的交流。熱愛學生是詩性語文的基礎。三位大師都在教學中傾注對學生的愛。斯老師常說“工人愛機器,農民愛土地,戰士愛武器,那么教師就應該愛學生?!彼J為,只有愛學生才能從內心迸發出一股強大的力量,才能勇于對學生的今天和明天負責細心地去研究和分析他們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熱忱地鼓勵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衾蠋熣f,“我熱愛每一個學生,作為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鼓勵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痹蠋熞蛔呱瞎ぷ鲘徫唬头磸?、認真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是只能教好學生,還是應該教好每一個學生?”她始終把“教好每一個學生”作為自己的份內之責。有了這樣的責任感,袁老師所教的語文課,課堂氣氛從來都是活潑、自然、和諧的,每個孩子都喜歡上語文課。
(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讓學生喜歡語文是詩性語文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策略。去年在上海舉辦的“中國語文教育高峰論壇就呼吁要設法讓學生“重拾學習語文的興趣”。三位大師都十分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如,霍老師說,“對興趣重要性的認識是一回事,在實踐中能不能著力培養學生的興趣又是一碼事。興趣不是先天的東西,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教育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培養?!比绾闻囵B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她在實踐中總結了一套方法,“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2、注意課堂教學藝術,善于設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勤思多練;3、充分發揮學科本身固有的特點,用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吸引學生;4、要讓學生不斷地學有所得,學到真本領?!?/p>
(三)準確把握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在大力弘揚人文性的今天,關注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準確把握人文教育的因素和要求,顯得特別重要。三位大師這方面的經驗尤其值得借鑒。在教學中,她們能根據教材特點,把握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求,關注情感熏陶和審美體驗。如,斯老師教《小英雄雨來》,把“學習雨來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機智勇敢地跟敵人作斗爭的高尚品質”作為本課主要教學目標之一;霍老師在教學《月光曲》時,就把培養審美情趣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他們特別重視課文中思想道德要求的把握的準確,不貼標簽,不隨意拔高,不深挖洞。如,袁老師教《我的爸爸》,課文主要寫了兩件事:一是教育子女要認真學習,“小孩子做什么事都不能三心二意,要學就學個踏實,要玩就玩個痛快?!?;二是教孩子唱國際歌,教育子女要懂得革命道理。多數老師認為必須“使學生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要記住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道理”,袁老師深入鉆研教材后則力排眾議,認為“體會作者對老一輩革命家、自己的爸爸的深切懷念”才是這篇課文的“道”,從而準確把握住課文的思想教育的度。
(四)注意情感熏陶
“詩意語文”是情感的,著名詩人楊克說:“那感動你的東西就是詩意”,在語文教科書中,大千世界,蕓蕓眾生,都可能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在教學中老師固然可以情激情,甚至可以煽情,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發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三位大師都重視從語言文字入手,引導學生體會字里行間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斯老師教一年級的《我們的老師》中的“祖國”一詞,如何讓學生理解“祖國”的意思,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斯老師是這么教的:她先是問,“什么是祖國?”一個學生說,“祖國就是南京?!彼估蠋焼l說,“南京是我們祖國的一個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樣。大家再想想,什么是祖國?”學生有所領悟,說,“祖國就是一個國家的意思。”斯老師接著啟發說,“美國是一個國家,日本也是一個國家,我們能說美國、日本是我們的祖國嗎?”學生說不是?!澳敲矗裁词亲鎳??”斯老師接著問。學生恍然大悟,說“祖國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彼估蠋熃又f,“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祖祖輩輩生長在這個國家就叫祖國?!薄澳敲矗覀兊淖鎳惺裁疵Q呢?”學生說,“我們的祖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了,我們的祖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大家都熱愛我們的……”斯老師故意停頓了一下,讓學生接下去。學生齊聲答“祖國”。在老師循循善誘下,學生既初步理解了“祖國”的意思,祖國的親近感也油然而生。
(五)增加文化含量
詩意語文是高文化含量的語文。相機補充、拓展文化,是三位大師經常使用的教學策略。如,在《月光曲》的教學中,霍老師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盲姑娘一聽琴聲就能知道他是貝多芬呢?”學生說,“因為小姑娘覺得他彈得非常好?!崩蠋熡謫枺皬椀煤玫娜撕芏?,為什么他就是貝多芬呢?”同學回答不出來了。此時,老師補充了知音的故事。知音的故事,使學生既明白了盲姑娘就是貝多芬的知音,也了解了古代“高山流水”的千古風流韻事。
二、三位大師的語文教學的知性
(一)先進的語文教學觀
三位大師語文教學的知性,首先表現在她們語文教學認識的理性,能夠站在時代的高度認識語文。斯老師體會并認識到,語文教學“負有傳授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生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重任,還要發揮思想道德教育、審美教育、陶冶情操等功能?!被衾蠋熣f,“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總結出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學生‘十學會: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學會審美,學會樂群,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在語文教學中,他堅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認真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1、語文知識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的關系;2、對學生加強創新思維的訓練,鼓勵學生質疑問難;3、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會學。袁老師的體會是,“語文教學不僅給學生打下閱讀和表達的基礎,更要給學生打下做人的基礎?!彼麄兊慕虒W思想與實踐同新課程語文素養的精神是十分接近的。
(二)務實的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必須務本。語文教學的本,就是語言,就是培養語文能力。三位大師都致力于語文能力的培養,做到樸實、扎實、有效。
1、語言教學扎實
語言的理解扎實。近幾年,“整體感知”的教學由于不能在重點詞句段上下細致的功夫,語文教學已在不同程度上失之膚淺。沒有細致的語言教學,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只能事倍功半。三位大師語言教學的細致堪稱典范。如,袁老師教《狼和小羊》,課文中的“嚷”與“喊”,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不大容易分不清楚的。而理解小羊的“喊”和狼的“嚷”,對理解小羊的弱小無助和狼的兇殘是很有幫助的。在教學中,袁老師啟發學生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變成一幅具體形象的圖畫浮現在腦子里,從而體會詞語的內在意思。她先教“喊”,對可憐的小羊的“喊”,她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理解、體會,引導學生想象小羊“喊”時是怎么想的,從而賦予“喊”以具體形象的感情;接著教“嚷”,對狼的“嚷”,她引導學生想象狼逼進小羊時的兇相,再引導學生體會“嚷”的意思和能不能用“喊”代替“嚷”,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體會到“嚷”含有無理取鬧的意思,是狼存心要吃羊的大暴露,狼的“嚷”是不能用“喊”字來代替的。
語言的積累扎實。三位大師都能隨時注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如,教學《開國大典》,考慮到學生描寫歡樂場面詞語的貧乏,斯老師有意識地找出一些詞語讓他們欣賞、積累,如描寫部隊行進的詞語,描寫紅旗的詞語,斯老師認為此類詞語學生仿效運用都不是太困難的,然而不給一定的提示,歸納,卻也易為學生所忽視。
語言的練習扎實。三位大師都十分重視語言的練習。斯老師認為,“學習方法指導需要反復訓練作保證”,霍老師的“五多”中就有一個是多練而且主要是安排在課堂上練,結合新課內容,隨時插入字、詞、句、段小練習。袁老師的教學,是“有講有練,講講練練”,“每教一篇課文,都緊扣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安排練習內容,確定訓練步驟?!?/p>
2、思維訓練扎實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思維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三位大師都非常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她們能根據課文言語表達特點引導學生在語言的感悟、理解中進行思維訓練。如,《林?!芬徽n,老舍是有名的作家,應該不會犯重復用語的毛病,但他為什么在課文中三次用到“親切舒服”一詞,?學生的疑問,是理解語言訓練的好時機,也是訓練思維的好契機,霍老師適時引導學生讀課文和討論,看作者都是在什么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學生在讀書、討論中體會到:作者一是在看到大興安嶺的景——嶺、林、花后感到親切舒服;二是在看到大興安嶺的物——木材時,感到親切舒服;三是看到大興安嶺林場的工人勞動的場面時,感到親切舒服。作者對大興安嶺的感受隨著從景到物,從物到人在不斷加深,“親切舒服”一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對造福與人類的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對大興安嶺人民的敬愛之情。在理解本文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的言語特點的同時,學生經歷了比較、分析、綜合的思維過程?;衾蠋煱颜Z言教學和思維訓練結合得天衣無縫。
創新意識的培養,在三位大師的中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時有亮點。如,《少年閏土》一課,在分析概括閏土的特點時,有的學生提出“閏土的知識是很豐富的”,顯然,學生對閏土的認識有以偏概全之嫌。袁老師及時抓住訓練學生辯證思維的契機,啟發學生,“先請大家看看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話,再來考慮籠統地說閏土的知識很豐富這句話對嗎?!睂W生看了第三段最后一句話,說:“閏土知道海邊農村的無窮無盡的希奇事,但他也說,上城之后,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這說明他對于城里的東西是不熟悉的?!痹诶蠋煹闹笇拢瑢W生知道了兩個少年的生活環境不同,反映了兩個人不同的見聞、視野基礎。學生在正確把握人物特點的同時,受到了辯證思維的“潤物無聲”的啟蒙教育。
3、讀的訓練落實
三位大師充分重視讀的作用,如,霍懋征認為,“多讀是我國傳統行之有效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古人有兩句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正是多讀好處的概括”。
三位大師都具體地進行讀的指導。如,斯霞的具體指導,表現在“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精神結合,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是“幫助學生深入領會關鍵性詞語”,就是“注意引導學生反復體會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心中樹立起感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就是“努力范讀好課文,要情緒飽滿,抑揚頓挫,以情感人”。
4、講的運用精當
新課程不必忌諱講但必須精講,這是人們在經歷新課程課堂教學“講與不講”的彷徨之后的認識。重溫三位大師有關“講”的教學實踐可以堅定我們的認識。斯老師提出,課堂教學要講在關鍵處?;衾蠋熣J為,“精講就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找出重點、難點,講文章的精華,講規律性的東西,講學生不懂,但又必須掌握的難點。要講得準確,精煉,特別是善于在關鍵處啟發、點撥學生的思維”,袁瑢老師認為,老師要用簡明的講解幫助學生排除學習中的障礙,“教師講解一定要注意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隨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中產生的錯誤和片面的認識?!彼齻兊恼Z文教學,既有啟發式的提問,朗讀的指導,也有必不可少的講解。
學習三個大師的語文教學,堅持語文教學詩性與知性的統一,不偏執于某一個方面,是學生之福,新課程語文教學之福。(4879字)
主要參考文獻
1、《斯霞、霍懋征、袁瑢語文教學思想與實踐》崔巒陳先云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語文教育名家評價》林治金主編青島出版社2001
- 上一篇:地區務工鍛煉的成功實踐與思考
- 下一篇:中學教師專業技術工作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