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課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4 02:44:00
導語:識字課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識字,歷來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難點。許多專家學者多年來為之探索,希望找出一條多快好省的識字之路。就我國目前來看,各地探討的識字教學方法就有二三十種,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筆者有幸在著名特級教師陳樹民老先生的指導下,對二年級學生的識字情況作了一次調查,調查的數據顯示:對于172個課堂上未學的生字,學生的平均識字率達71.65%。這一數據,引發了我們以下的思考。
思考之一:教師是否了解學生識字的基礎?
在日常的聽課過程中,曾經發現許多教師在教學生字的時候,很少考慮到學生原有的識字基礎,他們認為:只要是書上規定的生字,就應該好好地教,認真地教。這種想法其實也并沒有什么大錯,但是有一點可能被忽略了,那就是:學生的確是有一定的識字基礎的。我們的調查結果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在學習了《相似論》之后,我們的認識就更加深刻了?,F在的識字教學,往往是就識字論識字,沒有尋求識字與識字的主體──兒童的相似性,沒有從一般的原則、方法深入到“人腦這個開放的復雜的系統中”,缺少“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
腦科學研究證明:對于一個一個的漢字來說,大腦神經記憶的最佳效果是聲音、圖像、語義、符號(字形)四個要素的有機組合。相似論把四個要素的組合稱為相似模塊。人們認識的漢字,也都是按照這種模塊儲存在大腦里的。識的字越多,這種相似的模塊儲存的就越多。從大量的研究資料和實際生活情況來看,兒童對文字所指的事物并不是一無所知,一般6歲前的兒童已經能知道1000多個與文字相對應的事物,并且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意思。這些都是學生識字的基礎。
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和相似論的理論認為:識字教學的任務僅僅在于把兒童已經會說的語音,已經理解的語義,已經認識的圖像再配上符號(字形)。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惟一要做的事是:把兒童已知的一個字的語音、語義、圖像再配上符號加入到相似模塊中去。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鑒先生把這種語音、語義、圖像與符號(字形)的結合,叫做相似匹配。如“媽媽”一詞,在孩子的腦中早就儲存了“媽”這個字特定的語音、特定的圖像(每個人的媽媽各不相同,即使不會說話的幼兒一般也不會搞錯自己的媽媽)以及特定的語義。教師的任務是只要把“媽’的字形與它們在腦中建立相似匹配,形成相似模塊儲存到大腦里去就行了。如果我們的漢字教學按照這個規律去進行,一定會事半功倍。
教師在了解學生認識漢字的基礎上,不僅要進行更加有效的識字教學活動,還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漢字的“高樓大廈”。也就是說識字教學可以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法,既要充分利用學生手中現行的語文課本進行識字教學,又要利用學生生活的社會、學校、家庭環境中的漢字資源進行識字活動(開放性識字),使學生多識字、識好字。
為了達到學生多識字、識好字的目的,我們還應有個科學的態度:在兒童特定的年齡階段做不到的、很困難的,我們就不要為難他們,可以采取以下原則:①順其自然(從生活實際出發,從兒童興趣出發);②只識不寫(對課外識字,只求認識,不求會寫);③不求甚解(對意思深奧的字,不必深刻理解);④不壓指標(不規定統一的硬性識字任務);⑤允許遺忘(不一遍遍地機械地讀、背,不考試);⑤輕松愉快(寓識字于活動、游戲之中)。這樣,學生就不會感到有什么負擔、有什么壓力,識字成了他們有趣的、快樂的活動,識字的教學效率能不高嗎?
思考之二:漢字是否需要教師一個一個地教?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們的識字情況調查的結果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教師還沒有教這些生字,學生就已經認識了其中超過70%的字,至少那些認識的漢字不需要教師再手把手地一個一個地教吧!
兒童主體,是一個個活生生的、自主發展的個體。尊重兒童主體,就是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從兒童主體的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教師的主觀愿望考慮。按照相似論的理念,兒童先識哪些字,后識哪些字,達到什么要求,不是單從教師的主觀想像考慮,也不是單從漢字的字表考慮,而是要從兒童主體的實際生活環境的需要和可能來安排,從他們的興趣特點來考慮。有些字,乍一看筆畫很多、難學,但兒童天天見,容易認得;有些字,可能筆畫較少,結構簡單,但離兒童生活遠,認識和記憶就很難。從兒童主體來說,他們有眼睛,有耳朵,有嘴巴,有雙手,特別是有聰明的腦袋。從漢字自身的“特點”、“優勢”來說,也為他們提供了能夠識字的條件。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只要教師、家長做些適當引導,兒童完全能夠自己識字。
我們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走開放的識字之路。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兒童識字不應該也不需要僅僅限于、依賴于成人(包括教師、家長)的口授、灌輸(當然成人的指導是不可缺少的),不應該也不需要僅僅限于、依賴于語文課本、學校的教室、幼兒園的活動室。我們可以引導兒童認識自己的名字,小伙伴的名字,在交往中識字;可以引導兒童熟悉學校環境,在感受校園文化中識字;可以引導兒童走出校門,到社區,到街道,到田野,在熟悉周圍環境中識字;還可以利用一套“輕輕松松認漢字”卡片來識字:“圖形符號認字”、“聯想認字”、“情境認字”、“影視廣告認字”、“形象認字”、“字根認字”等等。其目的,是把這些方法作為一串鑰匙,誘導兒童分別從幾種途徑中去主動識字,變無意識為有意識,進而又把有意識變為無意識。如兒童在學習了廣告認字后,他們就可以自己動手,收集廣告,剪剪貼貼,看看認認,動手動腦,其價值是遠遠超過認字的。
- 上一篇:語文課程標準管理論文
- 下一篇:農業現代化與農業持續化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