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教學觀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8 11:53:00
導語:人本主義教學觀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貫穿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的一條重要精神主線便是“人本主義教學觀”這一全新的教學理念。因此,《標準》中的“人本主義”語文教學核心理念就值得我們認真解讀。
課程觀:努力將“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體現于課程之中
1.突破學科中心,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課程標準的設計突破了“學科中心”這個狹窄的視野,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考慮學生語言和身心發展不同階段的特點,考慮與兒童生活、社會的聯系,考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種理念打破了單純強調學科本身的系統性、邏輯性的局限,盡可能地體現了義務教育課程應該致力于學生發展的特定功能。
2.構建開放、活潑的語文課程
《標準》要求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學體系。它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了語文實踐的機會。在《標準》中,還首次提出了“課程資源”這個新名詞,要求廣泛利用課程教學資源和校外資源。它特別強調了家庭是值得重視的語文資源,提出廣播、影視、網絡等各種媒體都可以作為語文學習的載體。
學生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1.從“精英主義”轉向“大眾主義”
1996年國家教育部曾對我國義務教育實施狀況進行調研,結果表明,我國現行的教學大綱要求過高,90%的學生不能達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要求。而《標準》中要求:“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币虼?,《標準》是一個“最低標準”,換言之,它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每個兒童,著眼于全體兒童發展的“大眾教育”。
2.著眼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
《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更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重要基礎。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稑藴省吩诶砟钌系捏w現是兩者的有機統一,并在“工具性”的基礎上著力體現其“人文性”。
3.重新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特別呼喚學生的主體精神,張揚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才能,以真正落實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標準》提到:“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它要求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教學觀: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由封閉走向開放
1.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機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稑藴省钒呀虒W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于交往、互動,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實踐活動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
對語文教學而言,加強語文實踐無疑是學好語文的絕好途徑。《標準》寫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币蚨?,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3.積極倡導多樣化學習方式
《標準》提倡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還提出了“探究性學習”這個概念。這種學習方法的引入,有利于學生在感知興趣、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重要途徑。這些都要求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激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人本主義教學觀”是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一種回應,是對語文教學模式的變革和發展的一種突破,是對素質教育的一種詮釋,是關注學生生命意識的一種折射。以人為本,和諧發展,這就是充滿終極關懷的人本主義教學觀!
- 上一篇:語文課程標準取值管理論文
- 下一篇:公司黨委辦公室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