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口語目標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8 12:33:00

導語:課程口語目標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程口語目標管理論文

口語交際是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正確把握口語交際的目標和內容,研究口語交際的教學方法,對貫徹落實《語文標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意義重大。

一、關于口語交際的目標和內容

過去有的大綱是將“聽”和“說”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分成兩個系列,《語文標準》中將這兩個系列合在一起,改成了口語交際,這絕不是一個名稱變換的問題。關于口語交際的認識有一個變化過程。過去習慣把“聽”“說”分開,采用“聽說讀寫”四條線并行的提法。在2000年公布的試驗修訂版大綱中,雖然根據現代社會口語交際能力日益重要的認識,已將“聽”和“說”合成口語交際,但在表述時仍是將聽和說分開。在《語文標準》中,關于口語交際的理念更為明確了,這就是“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边@一理念貫穿于關于口語交際目標的表述和教學建議之中。

《語文標準》明確地提出了義務教育階段口語交際的總目標:使學生“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并按九年一貫的思路,整體設計,分四個學段提出了階段目標。這些目標,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口語交際教學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對于口語交際的課程目標應注意到如下一些特點:

1.前瞻性。作為課程目標五個方面之一的口語交際目標,充分體現了課程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想。如“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積極參與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努力用語言去打動他人”,“尊重對方,理解對方”,“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明力”等目標,都體現了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墩Z文標準》要求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實現這些目標,實際上就是著眼于學生的明天,為學生的將來著想。

2.三維設計,整體提高??谡Z交際的教學目標,整合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三個維度的要求,三個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既然是交際活動,雙方在應對中的情感態度就非常重要,表現為人際交往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自信心、勇氣、誠懇、尊重對方、有主見、談吐文雅等?!墩Z文標準》的口語交際交際目標,第一學段要求“有表達的自信心”,“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第二學段要求“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意見與人商討”,第三學段要求“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第四學段要求“能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都體現了情感態度方面的導向??谡Z交際還重在參與交際過程,第一學段目標“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第三學段目標“樂于參加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第四學段“課堂內外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分別體現了這樣的要求。只有在以上的前提下,《語文標準》關于口語交際的技能要求,才有了意義。課程目標將多方面的要求整合交融,為的是真正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高人格素養和生存能力。

3.操作性??谡Z交際的課程目標,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也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為教科書選擇、編寫、確定口語交際的教學內容提供了依據。如根據“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這一目標,我們就可以在教學中安排“聽故事、講故事”、“聽童話、講童話”之類的教學內容;根據“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意見與人商量”的目標,我們就可以安排“向別人請教”、“學會商量”等教學內容。有些教學目標的獨特視角還不口語交際教學提示了清晰的實施策略,如“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并能簡要轉述”這一目標,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在讓學生“聽”別人說話上下功夫,先引導學生“會聽”,在“聽會了”的基礎上再轉述。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段目標的要求也呈螺旋式狀態上升,如關于說普通話的要求,在第一學段中提“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用普通話交談的習慣”,到第二學段要求“能用普通話交談”;再如聽說方面,第一學段要求“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第二學段要求“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并能簡要轉述”,第三學段要求“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并能簡要轉述”,第四學段要求“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馬列主義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這些目標設計,體現了整體性和階段性的統一,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結合,并為實際的教學提供操作的抓手。

《語文標準》中口語交際的目標架構,為設計和選擇口語交際教學內容提供了操作的依據和展開的空間。下面舉現行的一種教材中關于口語交際的幾個話題,以作示例。

介紹類:自我介紹、介紹朋友賓客、介紹我的家、介紹我的家鄉、介紹我的一張圖片,介紹我國的一個民族,介紹我國的一座城市,介紹一處名勝古跡,介紹世界名城,介紹一種動物等等。

獨白類:說小笑話,說故事、說相聲、說廣告、說自己的奇思妙想、說說自己的愿望、說讀后感觀后感,說經驗教訓,說目擊情況、小新聞等等。

交往類:道歉、做客、祝賀、待客、轉述、勸阻、商量、請教、贊美、批評、安慰、解釋、采訪、辯論、借物、購物、指路、問路、看病、打電話、接電話、邀請、推薦與自我推薦、當導游等。

表演類:演童話劇、演小劇本、當眾演講、主持節目等等。

討論類:……對不對、……好不好、……行不行、怎么辦、小小建議、小小討論、小小辯論等等。

以上所舉大多是從日常生活中攝取的交際話題,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可供挖掘的話題當然遠不止這些。生活是口語交際內容和活水源頭,只要處處留心,做有心人,定能發現和設計出更多更好的口語交際內容。

二、口語交際教學策略

《語文標準》對口語交際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建議:

口語交際是聽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

重視口語交際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

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地傳授口語交際知識。

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根據教學建議精神,我們覺得,在口語交際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教學策略。

1.精心創設交際情境。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時里產生的言語活動。這種言語交際活動,離開了特定的環境就無法進行。因此,我們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就精心創設符合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容易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情緒也會因之而變得高漲起來。這樣,學生學習口語交際的主動性就會被激發出來,學習的動力就會增加或持續,他們就會帶著情感、懷著濃厚的興趣,走進交際情境中,去作進一步的體驗。如“學會贊美”這個話題,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真誠地贊美別人。我們可以創設這樣一個交際情境:

(1)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做描述,啟發學生走向情境。馬克·吐溫說過: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快樂兩個月。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贊美是一種鼓勵,贊美是一種肯定。贊美可以讓平凡的生活變得美麗,贊美可以把世間的不協調的聲音變成美妙的音樂,贊美可以激發人的自豪感和上進心。也許一次小小行贊美,就能改變人的一生。其實,在你贊美別人的同時,自身的境界也得到提升。因此,我們應該學會真誠地贊美別人。

(2)讓學生看情境表演(女兒芳芳放學回家贊美媽媽燒得一桌好菜),走進情境(表演用的道具可以用實物,也可以繪制)。

這段表演,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接近生活的情境,并通過看表演將他們引入情境,為參加口語交際做好了內容上和情緒上的準備。學生看完了表演后,教師直接利用這個情境,讓學生進入口語交際活動,分別讓學生在活動中充當媽媽和芳芳的角色。

口語交際情境創設方式很多,如陳設相關的實物、繪制有關情景的圖畫、制作必要的道具、展播錄相節目,播放錄音來渲染氣氛,教師或學生的語言描述和表演。

2.力實現口語交際的雙向互動。

口語交際交際的核心是“交際”二字,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它是一個聽方與說方雙向互動的過程,不是聽和說的簡單相加。只有交際的雙方處于互動的狀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因此,我們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實現課堂教學中的雙向互動。

有一些口語交際的話題,雙向互動是顯性的,操作起來比較容易。如某小學教材里“小猴借鉛筆”這個話題,有這樣的文字提示:小猴是怎樣向熊貓借鉛筆的?熊貓是怎樣說的?是怎么做的?小猴是怎樣還鉛筆的?熊貓是怎樣說的?教學時,只要讓學生弄清這個話題的提示要求,分別讓學生扮演小猴和小熊貓,按照提示問題的順序,連說話帶動作表演起來,就可以進入互動狀態。

有一些交際話題的互動性不夠明顯,雙向互動往往被忽略,我們在教學中要特別留意。如“學會勸阻”,題目要求對公共場所的不適當甚至危險行為加以勸阻。如果教學時只關注“勸阻一方”怎樣說話,那么這個話題就失去了互動性,成了看圖說話。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勸阻一方”說話,讓他“能言善勸”,也要引導“被勸阻一方”說話,讓他“能言善辯”。這樣在表演時,才不會變成獨角戲。像道歉、祝賀、待客、商量、請教、安慰、解釋等話題都屬于此類。

還有一些話題,看上去并不是能雙向互動的口語交際話題。教學前,我們應該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精心設計實施策略,讓學生在交際時互動起來。如“找春天說春天”這個話題,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去不同的觀察點,并分別給他們提出不同觀察要求:在校園的一組重點觀察小池里的水,到花園的一組重點觀察花草,去“百木林”的一組重點觀察樹木。課堂上可以先問問大家找春天時都找到了什么,再互相發問。這樣,學生就會提出“我想知道池子里的水怎么樣”,“我想知道花園里什么花開了,好看嗎”,“我想知道百木林的樹木都長出葉子了嗎”等問題。這些問題也自然成了交際話題,互相問答的過程就是互動的口語交際過程。

3.多給學生口語交際的實踐機會。

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在口語交際的實踐中形成的。《語文標準》中強調以貼近生活的話題或情境來展開口語交際活動,重視日常生活中《語文標準》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傳授口語交際知識。《語文標準》在小學階段關于聽人講話、聽故事、復述、講述、轉述等要求,初中階段關于即席講話和主題演講、課堂討論、應對能力等要求,都是重在交際過程中的實踐能力培養。

《語文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指出了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

第一,堅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要堅持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認真領會語文課程標準中口語交際教學的要求,用好教材中設計的口語交際內容,使學生通過典型話題的實踐,積累口語交際經驗。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語文課程的事,要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將口語交際教學融入各學科的教學之中。

第二,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交際活動,要引導學生利用這些活動展開學習和鍛煉,還應該采取多種方式,有針對性地組織有價值的活動,給學生增加交際實踐的機會。如:成立小劇社搞課本劇表演;參加國家紀念日活動或宣傳周、宣傳月教育活動;參加走訪敬老院為孤寡老人獻愛心活動;參加社區志愿者活動;當校園廣播員、電視小記者,在校園、社區采訪;參加自己感興趣的各種班隊活動等。這些“走出去”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去設計活動方案、制訂活動規則、召集會議、布置安排工作等,讓他們自己去與別人打交道,請求幫助、解決問題。在這些實踐活動中,他們將學會“傾聽”、學會“表達與交流”、學會“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學會“與別人合作”,從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