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拓展讓語文課堂充滿文化的張力
時間:2022-04-14 11:17:00
導語:有效拓展讓語文課堂充滿文化的張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ノ睦碚撘哺嬖V我們,文本之間相互參照,彼此牽連,形成一個潛力無限的開放網絡,以此構成文本過去、現在、將來的巨大開放體系。因此,語文教學要注重文本資源的整合,將有效拓展作為必要的教學環節,以此實現互文反哺,讓文本的意蘊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讓課堂更具文化的張力。
關鍵詞:有效拓展開闊視野文化張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诖?,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已逐漸深入人心,語文與生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生活有多廣闊,語文教育的天地也應有多廣闊?;ノ睦碚撘哺嬖V我們,每一個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鏡子,每一文本都是對其它文本的吸收與轉化,它們相互參照,彼此牽連,形成一個潛力無限的開放網絡,以此構成文本過去、現在、將來的巨大開放體系。再者,不同樣式,不同意蘊的言語之間的勾兌和交互,多個文本話語之間的相互照應、穿插、印證,無疑為多重言語思維空間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因此,語文教學要把課堂延伸到課外,在拓展整合中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已成共識。
但審視身邊的課堂往往存在這些誤區:一、以為拓展就是每堂課都硬塞一些課外資料,過度拓展;二、不注重課文解讀,拓展內容和課文重點缺乏銜接;三、好高騖遠,過多地搞一些絕大多數學生沒能力搞也沒必要搞的專題研究;四、內容拓展了,能力沒拓展。而許多優秀教師都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他們注重文本資源的整合,將有效拓展作為必要的教學環節,以此實現互文反哺,讓文本的意蘊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讓課堂更具文化的張力。
一、導入中適度拓展——未成曲調先有情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一堂課中提供給學生的第一感知,應注重它的吸引力,一開始就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教師應恰當地選擇拓展點,巧妙地利用多媒體強化感知,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學生對文本的初步感受和理解,把聲、形、情、境熔于一爐,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1、創設語言情境
教師的語言應和文章的情感基調相協調,讓學生在教師各具風味的語言引領下自然走進文本。正如竇桂梅老師在剛結束的“千課萬人專場講座”中所說的:“童話要上出童話的味道,散文要上出散文的特點,詩詞要上出詩詞的韻律……什么樣的文章,就應還它什么樣的味道!”然而,如何讓什么樣的文章,就有什么樣的味道呢?竇老師自己的教學就是最好的注解,她告訴我們課堂要有什么味,教師首先要有這樣的味道。
竇老師這次執教的《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選自《水滸傳》?!端疂G傳》最早是通過評書的形式出現,而后被整理成小說的。所以,竇老師在第一課時開課時用評書的語氣講述:“話說北宋政和年間,綱紀敗壞。貪官污吏把持朝政,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天下英雄豪杰,紛紛起義。這便引出了你們所見的《水滸傳》一百零八將部分之人之士?!备]老師在第二課時開課時則一拍醒木說道:“上回書說道……”。竇老師的語言、神態、動作都極具說書人之神韻。
而聽了竇老師的講座我們才知道她為何有那種說書人的神韻了。你看,她不但知道評書的內容包括砣子(指一個單元故事)、書膽(指的是主人公)、書賊(指的是書中主要的反面人物)、書筋(指的是書中的福將),還知道評書的道具、評書中的定場語、評書的開臉兒、評書的擺砌末、評書的串口等等。
如此這般,老師能沒有評書的味道嗎?課堂能沒有評書的味道嗎?
再如,“情感派教學專家”王菘舟老師在教學《一夜的工作》時創設如下情境:
師:那一年,有一個叫宋小明的詩人,懷著對總理的無比崇敬和懷念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屏幕出示《你是這樣的人》(師有感情的誦讀)
師:同學們,這首詩的哪些地方深深地感動了你?(學生回答略)
師:究竟是什么讓詩人如此感動呢?帶著這樣的疑問,讓我們一起走進總理的一夜。一邊讀一邊用心感受總理的一夜是怎樣的一夜?讀完后,假如讓你用一個詞表達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詞語來概括?
該教學片段,王老師用富有磁性的聲音,激情而內斂的情感,抑揚頓挫地朗誦宋曉明的詩,一下子把人們對總理的懷念和崇敬之情展示在了學生面前,營造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詩一般的情感氛圍和基調。在這融融的文化氛圍中,學生似乎已隱約觸摸到文章跳動的脈搏,感悟文本的心境已悄然進入狀態。有了這樣的基調,孩子們就能自主地,舒展地生活在課堂上,進而讓他們經歷溫暖而百感交集的心靈旅行。
2.創設藝術情境
選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詩歌,采用圖片、音樂等手段,使形、光、聲、色同時作用于學生的感官系統,從而提高興奮性,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情感意志。
例如,我校名師在市級展示活動中執教《特殊的葬禮》一課獲得好評,真正達到了讓“遙遠”(故事地點遙遠、涉及內容遙遠)變成零距離,使學生甚至我們聽課的老師都置身其中。細細品味,覺得首先得益于有效地創設教學情境。課文記敘的是巴西總統親自為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抒發人們對瀑布的痛悼緬懷之情,從瀑布的今昔對比中了解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從而激發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深切感情。為了讓學生感受文中真情,教師搜集了大量瀑布由雄偉壯觀到逐漸枯竭的圖片,配上恰當的音樂制作成課件進行課堂導入:簡單的師生對話之后,就播放大瀑布雄偉壯觀的實景錄象。真實的畫面和優美的音樂使學生情不自禁地呼出:“真美??!”“真壯觀啊!”的贊嘆聲。接著,教師讓學生說說看后的感受,并適時地出示贊美瀑布的古詩和現代小詩吟誦傳情。安排此環節的目的,一方面是豐富發展學生的語言,另一方面就是進一步喚醒學生喜愛大瀑布的情感。正當學生們陶醉在大瀑布的美中暢所欲言之時,老師問:同學們,想不想身臨其境地感受大瀑布的壯觀景象???學生都異口同聲地說:“想!”教師卻聲色凝重地話鋒一轉:“很遺憾,老師今天不是帶你們去欣賞大瀑布的優美,而是帶你們參加大瀑布的葬禮的!”在強烈的情感反差中,引出了課題《大瀑布的葬禮》。孩子們紛紛圍繞課題質疑:葬禮是給死人舉行的的儀式,怎么會有大瀑布的葬禮呢?誰給大瀑布舉行葬禮呢?為什么要給大瀑布舉行葬禮呢?等等。此時,學生的情感已被激起,有了強烈的閱讀期待,為本文的教學奠定了情感基調。
二、關鍵處適度拓展——能探風雅無窮意
1、重點難點皆突破
每一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關鍵處,往往也是教材蘊含深刻含義的地方,更是要求學生理解掌握的地方。因此,在教學的關鍵處進行拓展,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竇桂梅老師的主題式語文教學擅長以一篇帶幾篇,突破重難點。如《再見吧,親人》教師開篇就從“抗洪英雄、非典中的白衣戰士及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說開去,強化學生對“親人”這個詞的理解,由“血緣關系”上升到“有情有義”。課中又以課件出示抗美援朝期間的情景——《英雄兒女》,介紹中國志愿軍戰士在朝鮮戰場上的壯烈,介紹戰爭結束后志愿軍戰士幫助朝鮮人們重建家園,引導學生感性認識八年中建立的深厚感情。接下來學習課文(憶親人,講親人,誦親人,別親人)。學生自主讀書,討論對三個故事的理解,在理解了語言的基礎上,反復朗讀,體會“親人”之情——愛。在這個環節,竇老師恰如其分的用到了多媒體。用多媒體播放視頻,“補”上了課文的背景知識和當時的環境等情況,讓同學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情感。學完課文,竇老師為學生介紹了魏巍的另一篇文章《我的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讀書討論,體會教師的愛,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對老師的愛的認識,從而加深體驗。對教材進行處理,從另一個角度看“親人”,通過對比加深對“親人”的理解和體會。
2、疑問困惑易解除
經典老課文《落花生》中有這樣一些句子:“請你們父親也來嘗嘗我們的新花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p>
學生讀到這兩句時,產生了疑問:“為什么說父親來了很難得?”“為什么父親在收獲節來?”,“老師,作者的爸爸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何這么難請?”這時,可以向學生介紹許地山的家庭背景:許地山的父親叫許南英,進士出身,是位愛國詩人,也是位頗受百姓愛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他曾率領臺灣人民苦撐危局,死守孤城臺南。他將多年積蓄全部充作官餉,堅決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臺灣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當亡國奴,就攜眷搬到祖籍福建龍溪。在許地山十四五歲時,他出任廣東省三水縣縣令,全家住在衙內大院里。他們家的后園有半畝空地,許地山的母親建議開辟出來種花生,這就是課文中所寫的事。
一般說來,父親總是和妻子、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但由于許南英公務繁忙,很少有時間與家人在一起,因此過節還要去請他。父親既然很忙,家中又沒什么大事,為什么父親還要來呢?結合文本,學生就能讀懂父親這番苦心:這次回來更重要的是借花生來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
三、多角度適度拓展——文本解讀更豐滿
拓展閱讀屬于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但我們應認識到拓展閱讀源于文本而非節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剝。所以,語文教師課前應充分解讀教材,捕捉教材中的空白點,然后到課外搜集密切相關的閱讀素材作為補充,讓孩子們更容易走進人物內心,激發情感;
1、在拓展中升華感情
我們應找尋到貫穿課內與課外的情感連接點的閱讀素材,使之成為升華感情的有效載體。請看張祖慶在《詹天佑》一課的拓展閱讀教學:
師:孩子們,詹天佑在修筑鐵路的過程當中,還遇到了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困難。張老師從課外資料中摘錄了一份(屏幕出示以下文字,背景音樂為《命運》)
師:讀著屏幕上的文字,你對詹天佑遇到的困難有了更深的感受嗎?
生:我讀著“好友犧牲,女婿綁架,女兒身亡”這些詞,我真為詹天佑傷心,詹天佑肯定是頂著巨大的悲痛在修筑鐵路。
生:我讀到慈禧太后不愿意為鐵路化一分錢覺得很寒心,也替詹天佑擔憂。
生:我為哪些乘人之危的帝國主義者感到羞恥。
師:讀著屏幕上的文字,你對詹天佑遇到的困難有了更深的感受嗎?
生:我讀著“好友犧牲,女婿綁架,女兒身亡”這些詞,我真為詹天佑傷心,詹天佑肯定是頂著巨大的悲痛在修筑鐵路。
生:我讀到慈禧太后不愿意為鐵路化一分錢覺得很寒心,也替詹天佑擔憂。
生:我為哪些乘人之危的帝國主義者感到羞恥。
為了讓學生更為真切地體驗到“詹天佑修筑鐵路的困難”以及面對如此大的困難依然修筑的“愛國心”,張老師適度引入了課外閱讀材料。在“讀著屏幕上的文字,你對詹天佑遇到的困難有了更深的感受嗎?”這一交流過程中,學生與詹天佑達成了情感的共鳴,對詹天佑的敬佩之感也油然而生且更為深刻。
2、在拓展中還原歷史
文本作為載體,它只是一個例子,然而要賦予它新的生命,必須要適當地拓展文本,豐富文本,它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立足課內,放眼課外的大語文觀把學生的視角引向更為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淀語言文化,積累情感體驗,積蓄童年精神,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如新生代特級教師劉發建在執教《狼牙山五壯士》時,不再只是再現血腥的歷史場面,而是補充“日軍向五壯士行禮”的歷史資料,從嶄新的角度解讀文本,讓孩子們對“英雄、和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師:在打完最后一顆手榴彈之后,面對洶涌而至的鬼子,在班長馬寶玉的帶領下,五壯士相繼縱身跳下深谷。請大家大膽的想象一下,當瘋狂的鬼子沖上來,原本想著“抓活的抓活的”,卻發覺五壯士跳下深谷不見蹤影,鬼子們會怎么想怎么做呢?
生:鬼子一定會氣得發瘋,然后舉槍向深谷瘋狂掃射。生:鬼子肯定會向懸崖深谷丟炸彈和手榴彈,把懸崖下炸個稀八爛。
師:同學們,你們都猜錯了,鬼子上來后,的確是氣急敗壞,四處尋找五壯士的下落,企圖全部活捉五壯士。當他們發覺五壯士的確是從萬丈懸崖上跳下去的時候,他們沒有放一槍,沒有放一炮。而是集合部隊,列隊向五壯士跳崖處,莊嚴地行了個日本軍禮。
生:啊???不可能吧?(學生頓時騷動起來,前后嘰嘰喳喳討論的,目瞪口呆驚訝的,搖頭晃腦疑惑的)
師:日本鬼子的確是世界上最兇殘的侵略者,日本鬼子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我們是永遠都不能忘記的。但是,日本鬼子對五壯士行軍禮一事確實千真萬確的。當時有一個老鄉躲在一個巖洞里,親眼目睹了日軍向五壯士行軍禮的一幕。后來五壯士跳崖之后的幸存者葛振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證實了這一點。同學們,請你再好好地朗讀課文的最后一段,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讓瘋狂兇殘的日本鬼子低下頭來,向五壯士致禮?
生:可能是日本鬼子也佩服五壯士的不怕死的精神吧。這說明在鬼子眼里,五壯士也是真正的英雄。
生:日本鬼子行軍禮,可能是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軍人能像五壯士一樣的寧死不屈。
師:對這就是真正的英雄!五壯士寧死不屈的精神徹底征服了瘋狂的鬼子。當鬼子看到五壯士一個個相繼從懸崖上縱身跳下的身影時,他們一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不相信世界上會有這樣視死如歸的軍人;當鬼子聽到懸崖邊傳來五壯士“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壯烈豪邁的口號聲時,他們的心里一定在發抖,在發顫,他們一定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們不敢相信世界上會有這樣寧死不屈的軍人。請大家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生:齊讀課文。(學生個個群情激昂,熱血沸騰,五壯士壯烈跳崖的英雄壯舉,激蕩著每一個孩子的靈魂。)師:五壯士壯烈豪邁的口號聲,傳到日本國土的上空,讓日本帝國主義明白,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是永遠不可戰勝的!同學們,200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狼牙山五壯士壯烈跳崖的故事,讓我們回想起六十多年前抗日戰爭的艱苦與殘酷,在那腥風血雨的戰爭年代,在那民族生死存亡的災難歲月,無數的中華兒女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與侵略者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衛國戰爭,譜寫了一曲曲堅強不屈的民族戰歌。戰爭需要無數人付出生命的代價,最終卻沒有贏家。中國人民深深的熱愛和平,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網頁上,有這樣一句顯目標題:讓戰爭成為過去,讓和平書寫未來。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民最真誠的心聲。
這個教學片段中所引用的歷史資料,學生可能不會當堂消化,但,一扇了解歷史、走進歷史、正視歷史的窗戶已經打開。走出這扇窗戶,學生學會的是冷靜地思考,構建的是一種寬闊的歷史視野。
3、在拓展中走進原文
人教版的實驗教材真正實現了文質兼美,許多篇章都節選于大家名篇,但經過編輯的潤色與修正,有的語言已不再是原汁原味,有的情感主線也不完整,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課前去認真品讀原文,選擇有關章節進行拓展,或補充學習或比較閱讀,讓學生獲得更全面的閱讀感受,更本真的語言熏陶。
如優秀青年教師陳金龍在全國閱讀教學大賽中執教《白鵝》,是這樣結課的:
師:同學們,難怪作者愿意像堂倌一樣不厭其煩地伺候這位鵝老爺,他喜歡這白鵝嗎?
生:喜歡。作者利用反語的方法,表達了他的喜歡之情。
師:反語你都讀出來了,我真佩服你。(生再讀“好一個高傲的動物”。師出示“好一個()的白鵝!”學生填空,師板書:有趣。)
師:這么一個令人喜愛、如此有趣的家伙,誰能把它忘了呢?難怪作者在這篇文章的原文中曾這樣寫到——(課件出示原文片段:我的房子要賣的前幾天,我把這白鵝送給了遠方的友人,送出的幾天之內,總感覺自己與一個朋友訣別了,心中十分的留戀……)
師:作者在留戀什么呢?(學生各抒己見)請同學們課后并找來原文讀一讀。
此教學片段,教師精心拓展的材料,不露痕跡地把教學推向高潮,使文本內容顯得更為充實,文本的生發自然又舉足輕重,此時的結課也更加厚重。而課后,孩子們自然會去找來原文閱讀,對作者的情感也會有更全面的理解。
另外,教材中的許多篇章是從古文翻譯而來的,教師就可以找來古文進行比較閱讀,品味語言。如市級賽課中,一位老師教完《揠苗助長》時,告訴孩子這個故事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然后引導孩子一起學習短短25個字的古文,孩子們在朗朗的古詩誦讀中結束了一節課。
四、作業中適度拓展——要把金針度與人。
傳統的教學觀點是教師在一堂課上按既定的目標進行教學,以成功完成教學目標來評價教學效果,后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書育人外,應格外注重培養學生的發展潛能,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他們終身受益。因此,布置作業時要在課堂延伸處創設情境,使學生從有限的課堂學習轉向無限的課外探索,真正培養學生的大語文觀及運用語文的能力。
1、練筆拓展,品味語言。
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內含很多妙詞佳句,精彩語段,應讓學生反復誦讀,理解其包含的哲理,領會寫作方法,通過說、寫的拓展訓練,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如《燕子》這篇課文,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語言優美,尤其第一自然段用優美的詞句塑造了燕子活潑可愛的形象。在品讀了課文后,教師讓學生模仿這段話的寫法,寫一寫自己身邊的小動物的外形。為了寫好動物的外形,學生往往再次與課文“會晤”,去領會這段文字在寫法上的特點,不知不覺中,學生的理解在進一步品味關鍵語言時得以提煉、深化。這樣的拓展為學生提供了深層次品味語言的平臺。
2、延伸課后,閱讀實踐
葉圣陶說過:“結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結尾最忌的是真個完了?!彼?,優秀教師在教學結課時,常常給學生留下一個有待探索的未知數,激起學生學習新知的強烈愿望。
如竇桂梅老師引領孩子們學完《林沖棒打洪教頭》后,激情總結:這節課我們再次通過朗讀描寫人物語言、外貌和動作的語句,對人物有新的理解和發現。(此時《水滸傳》的主題曲想起,屏幕上緩緩展示一個個英雄形象)請同學們回去繼續讀《水滸傳》,讀百位英雄,品百味人生,因為朗讀就是理解,朗讀更是發現。這里運用“展”的方式,向同學們提供了一種學習的方式,有利于他們擴展視野,引導他們讀書。
如在學習《家鄉的橋》這篇課文時,欣賞了小橋千姿百態的造型美后,品讀小橋的名稱美,讓孩子們明白元寶橋、駱駝橋是人們根據它們不同的形狀叫出來的;而震龍橋、娘娘橋,就跟民間傳說有關系了;至于如意橋,是從唐朝詩人王維的詩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中擷取來的。然后課件出示不同字體的橋名,讓孩子們談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讀:“有趣的是,在青石上鑿就的橋名字體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隸或楷或草,有的飄逸瀟灑,有的剛勁雄健,跟橋相襯相映,又平添了幾分情趣?!弊詈蟛贾谜n外實踐作業——讓孩子們自由組合,并聘請一個家長當顧問,在雙休日深入社會去探尋家鄉大大小小的橋,為它們拍下照片,并取一個恰當的名字,還可記錄有關橋的民間傳說或建造過程,編成小報在班級里展覽交流。這樣的設計向課外延伸,不局限于課堂,使語文學習和學生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體現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理念,使每一個孩子都有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何愁沒處下金鉤”,只要我們立足于實際,因“教”選材,對已有資料進行篩選、甄別,并結合教學過程有效拓展,就能真正達到優化教學過程的目的,給學生的學帶來生機,給教師的教帶來活力,給語文課堂帶來文化的張力!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藝術論》[M],楊九俊著,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2.《小學語文名師同課異教實錄》[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小學語文名師課堂深度解析》[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 上一篇:美術與音樂的姊妹關系詮釋
- 下一篇:漫談注冊會計師及其證券市場的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