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析語文教學備課的策略
時間:2022-11-20 04:23:23
導語:小析語文教學備課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認真研讀教材,尊重文本
(一)研讀教材,品味語言認真研讀教材,要把研究的點集中于語言的表達形式,品味其中的語言美,“咬進文字的深層,嚼出文字的真味”,培養學生語言的感受力和表達力,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與中小學其他課程相比,語文有其獨特的存在理由,培育和提升學生正確地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素養,這重任是其他課程承擔不了的,這也構成了語文課程的質的規定性。如果教師想上課時引導學生深入品味語言,教師就要在備課時先自己好好品味語言,這樣上課時才能游刃有余,從容應對。
(二)熟讀教材,爛熟于心備課時,教師要對教材爛熟于心,最好能熟讀成誦,如此學生對每一處文字的解讀,教師都能迅速捕捉,甚至學生對文句理解上一點細微的錯誤,都能敏銳地覺察到,從而幫助學生上下勾連,正確解讀文本。
(三)細讀教材,全面把握教師要對文本進行細讀,越細越好,越全面越好。這樣無論學生分析課文的那一處文字,教師都能幫助學生走向深入。
(四)研讀相關資料,深入理解教材教師需要大量研究和課文相關的材料。對文本解讀的文章,創作背景知識,相關文藝批評著作等,都可做閱讀的資料,這些知識很多時候會使課堂上一個不起眼的小細節變得厚重而豐盈。
二、備教學方式,凸顯學科特點
了解教材內容,如何將自己的感悟變成學生自己的學識,內化成學生的精神素養,健全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體現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合一的特點。新課程改革以來,在語文教學方式的選擇上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相當嚴重。這種思維方式典型特征就是極端化,即提倡新的就極力排斥否定舊的。隨著“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的強勢介入,傳統的講授法遭到冷遇。一線教師常常努力追求少講乃至不講而讓學生交流活動。他們迷信老師講多了就是“教師中心論”。事實上,專家認為“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式并非適切所有學科的任一課堂,這種教學方式事實上只是橫跨在所有學科間的公共方式,無法體現各個學科自身對教學方式的應有規定性,如若不顧語文學科的自身特性,不顧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而一味地崇尚張揚“自主、合作、探究”,這樣語文教學定然是非常盲目的。語文教學方式失策失當,除了由于我們傳統積習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我們對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缺乏必要的學理認知。公允的講,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情境。語文教學方法很多如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練習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以及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式等等,上述每一種教學方法都各有優缺點,都有各自最佳的使用情境。關鍵要看這個方式用在什么樣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上,用在什么樣的學生上。
三、備課時把握好預設與生成的尺度
記者招待會上,發言人如果對所述事項沒有充分的了解認識,對采訪者的要求沒有認真地準備,到時可能會出現尷尬的冷場局面。課堂上有時也如記者招待會,思維活躍的學生就是記者招待會上的記者,老師就是那新聞發言人。學生能質疑,是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步驟。他們的提問往往是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善于將學生的課堂質疑變為教學契機,化被動為主動。從學生的好奇好問求知欲出發,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因勢利導,及時點撥,點燃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維的空間,彰顯生命的力量,形成有價值的生成,演繹課堂的精彩。備課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他們的內在需要學習心理來研究文本,多幾套預設方案,以應對學生生成。語文教學開放性強,學生思維也經常旁逸斜出,當意外不期而遇,對于能促進教學或經過處理能促進教學的質疑,教師要善于及時捕捉,慧眼識別,靈活調整預設,因疑討論、對話、揣摩,使其成為可遇不可求的教學資源。實踐證明:教師如果能巧妙引導,深入挖掘學生的質疑,學生往往能欣賞到文本頂峰上的無限風光,領悟文本主旨。課堂教學將充滿鮮活與靈動。
此外,備課時把握好教師講與學生閱讀的尺度、獨立備課和團結協作的尺度、短期備課與提前備課的尺度等,總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苯處煴仨氄J真而充分地備課,把握好各種關系,以成就語文課的精彩。
作者:張誠先單位: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中學
- 上一篇:企業的成本管理與控制分析
- 下一篇:大學生融入體育活動的方式略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