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走進生活的途徑

時間:2022-10-12 09:52:34

導語:語文教育走進生活的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育走進生活的途徑

摘要:生活化的語文教育是語文課程核心素質教學的體現,語文教育走進生活是當前語文教育實踐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將語文教育生活化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為我國的教育工作做出貢獻。

關鍵詞:大改革;因地制宜;遵紀守法

1引言

美國教育家華特科勒斯里克曾經說過:“語文的外延幾乎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蓖瑫r,生活化的語文教育也是語文課程核心素質教學的另一體現。因此,語文教育走進生活就成為了當前語文教育實踐的重要方式。語文課程建設是聯系老師和學生的同步進行方式,語文課程核心建設則具有工具性和溝通性的特點。而將語文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則較為完美地規避了老師和學生之間教育的非同步問題,生活教育,寓情于景,更能夠讓老師了解學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從細節潛移默化的教育學生。

2語文教育走進生活的關鍵因素

2.1地域課程建設融合性。在小學語文課本上有一句話一直沿用到現在,那就是“橘生淮北則為枳,橘生淮南則為橘”,這一直是從古到今作為地域差異的明證。比如,我國西部地域文化,首先是游牧文化,這是古代就有的。當然濃厚的歷史背景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西部地域文化主要以豪爽直率、愛憎分明為主,只有在把握這樣的地域文化以后,才能實施確立語文課程核心素養的建設和實踐,也才能將語文融入到生活中來。2.2語文課堂建設核心素養主題不變性。語文走進生活是為了更好的進行語文課堂核心素養的實踐建設,是大課改中的重點,同時,將語文帶入生活也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約。但是,不管在語文教育走進生活的建設中受到多少方面的制約,其核心素養最根本的主題不能動搖,可以融合,但是不能改變。我們必須明確確立語文這一門學科基本品質,以及積極向上的基本生活態度,這些都是我們必須確立,并且實踐帶入生活中的,不能隨意更改(語文的課程建設應該以正能量為主,明朗活潑,而不是晦澀難耐)。在這一方面上,盡管地域文化有所影響,但是我們都應該融合起來,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熱愛學習的生活態度。

3語文教育走進生活建設的制約因素

3.1當前背景因素。背景有很多,包括學校背景,科技背景,地理環境背景,學生生活背景。就當前西部地區的學校背景,不一樣的學校環境和設備,對于語文的生活教育建設都有著很大的制約性。有的學校處于市區,這樣的學校繁華,科技發達,場地充足。學生生活豐富,語文走進生活能夠最大程度的實現。但是有的學校卻比不上,也許科技落后,也許場地不夠,這樣的環境就難以支持建設的進行,學生也就得不到好的學習體驗。3.2語文教師差異性。生活式語文教育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但是,語文這一門學科是需要時間積累,知識積累的學科,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就生活化的語文教育建設來說,不同的教師也會有差別。這又再一次說明,語文教學的生活化確定和實現在教學中也要因地制宜。3.3教育改革政策。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國家也越來越將教育放在首位,并且也明確指出了“真正對學生負責的教育,應當是能夠促進他們全面、自主、有個性地發展。顯然,全國“萬校一書”的課程體系、“萬人一面”的培養方式,肯定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更不符合語文的教學,語文講究的開啟民智,而不是千篇一律。

4語文教育走進生活的有效途徑

4.1地域文化融合。就我國西部地區來說,因為文化以及科技發展水平的種種影響。我們在語文學科生活化教育建設的設計中就必須考慮這些因素,利用電子化信息快速發展的優點,不斷交流經驗,利用多媒體教學實踐,利用西部特定的地理位置,不斷深化對文化素養的引導,利用地域文化融合于課程核心素養建設中的方法,將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改革的春風帶給西部,融合地域文化,不斷改進語文課程核心素養建設以及實踐。4.2語文課堂核心素養建設理念。在現在新課改的環境下,語文課堂核心素養建設理念也需要進一步完善。不墨守成規,同時,語文老師還要積極學習,不斷完善自身,多接觸外界新事物,并且積極地將它們作用于課堂核心素養建設中,通過不斷加強自我文學素養和知識來影響學生。4.3建設核心素養緊跟改革步伐。在語文教育走進生活的建設中盡管有很多制約因素,但是,老師要相信隨著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積極響應改革,加強學習,不斷進步,這些因素都會在時間的進程里被我們所解決。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在語文的生活化教育中跟隨教育改革的步伐。

5結語

將語文教育生活化作為當前我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部分,作為大課改的規定中的重要內容,必須去改變和完善,盡管我們在這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不因地域不同而墨守成規,不因背景影響而停頓不前,就一定會克服這些問題,為我國的教育工作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枬.王彥教育敘事:在實踐中體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王彥,王枬.教育敘事—從文學世界到教育世界[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3]張曉樂.框架理論視野下的道德敘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4]黎加厚.信息時代的教育敘事與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J].中國電化教育,2004(10).

[5]丁鋼.教育與日常實踐[J].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

[6]丁鋼.我們如何做教育敘事?———寫給教師們[N].中國教育報,2004年10月21日.

作者:李昳薇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