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學生語文素質教育

時間:2022-09-08 02:58:18

導語:提升學生語文素質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升學生語文素質教育

一、關于課程觀

課程觀是對課程的各種認識和看法的總稱,包括對課程的概念、課程的編制、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等各個方面的認識。課程觀受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在各個時代有著不同的認識。受中國教育體制與思想的影響,傳統的課程觀往往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認識:比如在教育中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把關注點全部集中在學生將要學習的教材知識內容,未能把學生從特定的教學活動方式中實際獲得的學習經驗也看成是課程的有機要素,這是傳統課程觀的一個誤區。學生的學習應該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教師的講授,另外一部分是學生的學習經驗。由于教師的課程觀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將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啟發式教學與注入式教學、合乎倫理道德教學方式與反倫理道德的教學方式、接受式學習與探究式學習、彼此分離競爭的學習方式與彼此合作互助的學習方式等,帶給學習者的學習經驗是非常不同的。有的學習經驗是消極的,有的學習經驗是積極的;有的學習經驗是有價值的,有的學習經驗沒有多大價值;有的學習經驗與書本知識內容相一致、相協調,有的學習經驗則與書本知識內容相沖突、相矛盾。積極的、有價值的學習經驗有助于學生今后進一步的成長與發展,而消極的、無甚價值的學習經驗將會妨礙學習者今后進一步的成長與發展。因此,不能僅僅把教師所要教的、學生所要學的預定知識內容看作課程內容的唯一要素,學生從特定的課題教學活動方式中所獲取的實際經驗,同樣也應看作課程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

僅僅把課程看作先于教學過程預先已經編制好的、現成的知識體系,不能從動態生動的角度看待課程的存在形式,這是傳統課程觀的另一個誤區。在傳統的預成性課程的開發中,教師只作為既定課程的闡釋者與傳遞者,學生只是作為既定課程的接受者與吸收者,他們都是課程開發的旁觀者與局外人。對于生成性課程來說,教師和學生都是參與課程開發的主體,他們既是課程的傳遞者與吸收者,同時又是課程的建構者與創造者?,F代教育越來越多地提倡素質教育,但就教育實際情況與效果來看,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完全擺脫應試的束縛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很多時候,素質教育的效果差強人意。到了大學,升學的壓力解除了,素質教育的推廣應該是容易了很多。但事實是,很多學生離開了老師的管理與說教即放任自流了,不再重視學習,高校教師的教學目標有時難以實現。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學生角度來講,學生缺乏學習能力,對很多課程認識不足,很多學生會抱怨課程設置不合理,學起來沒有動力。從教師角度分析,由于教師的課程觀不夠全面、科學,限制了教師作用的發揮,影響了教學效果。這些現象在語文素質教育中也有所存在。

二、教育目標的思考

幾乎每位大學生在接受大學語文素質教育之前,都已經上過至少10年的語文課。這些基礎教育給了學習充分的語文基礎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對語言、文學、文化的興趣,但不可回避的問題是應試的限制也扭曲了一些同學對語文的認識,尤其是理科學生,很多提到“語文”二字就頭痛。因此,大學語文素質教育應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提升人文素養為根本目標來開展各項教學活動。具體目標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工作能力

目前,社會上普遍反映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寫作能力有限。因此,高校的語文素質教育一定要承擔起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任,通過探索與改革,實現真正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目標。事實上,寫作能力的高低既與寫作知識掌握情況有關,同時與寫作者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很有關聯。因此,在大學開設“應用寫作”是非常必要的。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設定為“以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為基礎,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工作能力”。在實際操作上,教師要通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來實現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

(二)引導學生梳理語文知識,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能力

語言之功,唯在其用。大學語文教育最根本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對母語的運用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梳理已有的文學、文化知識。盡管學生已經接受了十余年的語文教育,但大多數學生掌握的是零散的語文知識,對于文學、文化缺少系統的認識。因此,在大學語文素質教育中,需要幫助學生梳理已有知識,形成系統認識。引導學生參與梳理已有的文學、文化知識,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學習興趣,甚至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通過對文學、文化知識的系統了解,還可以幫助學生深入認識中國文學、文化的發展淵源,為自己身為中華兒女而感到驕傲,加強民族自豪感。

(三)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完善學生人格塑造

通過高校語文教育提升學生人文素質是教學目標的重中之重。語文學習不能囿于課堂和學校,其學習范圍的外延是生活,學習時間的外延是一生。對生活的觀察、體會和感悟構成了語文學習的無限延伸,活動課程論所強調的“教育及生活”這一命題對于大學語文教學是非常合適的。另外,開放式閱讀以及各種途徑的自主語言實踐也是大學語文素質提高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開放式閱讀和自主語言實踐不僅僅是學習和提高母語能力的有效方法,更是每一個大學生需要培養的良好習慣,多讀書,讀好書方能廣搜博取、開闊眼界、滌蕩心胸,多聽、多說、多寫方能表達無阻,溝通無礙。通過老師的引導與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對文學作品有深入、透徹的認識;通過師生共同學習,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通過對文學作品人文部分的理解與認識,幫助學生從文學作品中獲取知識與力量。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審美鑒賞情趣,幫助學生提高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不斷完善自我人格塑造。

三、教學模式的思考

(一)案例教學法的推廣

所謂案例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組織學生通過對案例的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道理,進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他們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張家軍,蘄玉樂,2004)近些年,“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比較受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實際應用效果明顯。但目前很多高校在擴招的影響下,合班上課現象比較普遍。教師感到當班級人數過多,班級規模龐大時,開展案例教學有一定的困難與挑戰。本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也遇到了這一困惑。目前我們采用的解決方式有兩種:一是在第一次教學活動中即把班級所有成員分為不同的小組,選出組長,并按小組方陣排好座位。這樣,當有討論題目出現時,要求學生按照既定小組進行討論,最后每組派出代表發言。另外,也可以在每次課前給出案例,讓學生課下進行討論,課上發言。這樣既節省了課堂時間,又能推進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可謂一舉兩得。

(二)參與式教學法的開展

參與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心理學的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關系的理論以及弗洛姆的期望理論。根據心理學的觀點,人的需要可分為外在性需要和內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瞄準和指向的目標或誘激物是當事者本身無法控制,而被外界環境所支配的。與此相反,內在性需要的滿足和激勵動力則來自當事者所從事的工作和學習本身。參與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愿望,以主體性為內核,以自覺性選擇性為特征的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根據學生的需要設計課堂。這種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問題能力、表達溝通能力等都具有很強的支撐力。如何定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采取何種教學模式開展教學,以何種方式對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與評價,這些問題的思考將左右教學活動的效果。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應確立正確的課程觀,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并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進行調整,以確保實現素質教育的初衷,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能力,全面提升其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