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個性閱讀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3 08:36:00
導語:語文個性閱讀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閱讀是一種復雜的個體心智活動,閱讀主體通過對閱讀對象——紙介、電子等文本的接觸,從而感受體悟或發現文本所提供的有關信息,完成一次帶有一定指歸性的閱讀任務——或愉悅賞析或豐富積淀或夯實底蘊或謀求功利。但是,當內涵深沉繽紛多姿的文本內容衍化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種結論的時候,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藝術形象被抽象為幾條枯燥干癟瑣碎沉悶的概念的時候,當質疑問難在只唯書只唯上唯“家”面前而怯懦畏懼不敢再有任何絲毫浪漫想象的時候,這不能不說是閱讀教學的失敗和讀書人的莫大悲哀了。于是,呼喚個性化閱讀,已成為一股異常強勁的帶雨的春潮。《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薄度罩破胀ǜ呒壷袑W語文教學大綱》也這樣表述:“要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就不能不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所帶來的差異?!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到了《易》,道學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纏綿,革命家看到了排滿,流言家看到了宮闈秘事”(魯迅語),只有在大力張揚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基礎之上,充分挖掘閱讀主體的閱讀潛能,才能使之豐腴厚實,有智慧,也才能適應未來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
一、多維度多層次激活——個性化閱讀的準備
在閱讀教學中,常表現為兩種傾向:一是讀不懂,面對文本,不知所云;二是讀不出,即有所啟悟卻茶壺里煮餃子—倒(道)不出。讀不懂,是因為缺少必要的文化儲備和資源支持;讀不出,大多是出于個體心理障礙。激活一潭死水,投下石子就會泛起圈圈漣漪,激活學生的審美感受,同樣也需要“石子”。
除排心理障礙。讀過的作品,即使有個人的獨特見解,生怕說出來會貽笑大方,總要求得個十拿九穩,于是就不敢交流,這是虛榮心在作祟。久而久之,導致心理痼疾,越怕說越不敢說,越不敢說就越怕說,個體的、獨到的甚至哲理性的頓悟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遮遮掩掩中消弭殆盡了。閱讀教學必須讓閱讀主體明白:個體文化差異、社會時代背景的差異,毫無疑問會影響到對作品原初尋繹理解上的差異,有差異才是正常的,每個人的見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思故我在,專家教科書的結論并非惟一。
倡導教學民主。民主化教學是心靈之間的平等對話。老師和學生之間應消解尊卑長幼之間的“師道尊嚴”,在課堂閱讀層面上,雙方的地位應該沒有高下之分,教師能理解的,學生并非不能理解,學生不明白的,教師不一定就能明白,教師的優勢在于首先占據了教學資源和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化程度。“我——你”之思和“我——它”之思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觀。“我——你”為平等對話關系,“我——它”為順從奴役專斷。平等對話的心靈之約,原創思維火花自成燎燃之勢;奴役橫蠻的絕對接受,個性壓抑在劫難逃。
提供交流平臺。由于應試教育的根深蒂固,教師常擔心閱讀教學講不到位,追求面面俱到,結果,完美的結構肢解得零亂破碎,豐贍的美感弄得枯燥乏味,學生再也沒有閱讀的興趣了,這不僅白白浪費了時間,對閱讀教學非但起不到幫助,反而還導致了厭聽厭學情緒。試問,從小學到高中,所學課文幾百篇,學生步入社會后,哪還記得哪一篇哪一段老師是如何講解的呢?如果說還有印象的話,這個印象也只是朦朧的記得某篇文章“我”曾經讀過。唯有交流,思想與思想交鋒,觀點與觀點撞擊,學生大腦中留下的印象才會刻骨銘心。交流需要三方面的保障:一是時間保障,課堂務必留給學生1/3的時間;二是舞臺保障,要讓學生有交流的場所,有活動的范圍,有任務的定向;三是機遇的保障,人人都有大顯身手展示風采的機會,要調動絕大部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
二、多元化立體化展開——個性化閱讀的方法
教無定法,學無定式,閱讀教學更無普遍適應的模式常規。個性化閱讀,是閱讀機智的靈動閃現,是個性化體驗的自由釋放。教師在個性化閱讀中起導向、點撥、鋪墊、組織等作用,個性化閱讀教學要想以最少的時間獲最大的效益,筆者認為應該“三點互擊”“三方互動”“三法互融”。
1、三點互擊?!叭c”指重點難點疑點。因為“三點”中,包含著豐富的知識文化信息,可供發揮的余地甚廣,由此可自由馳騁,上下古今,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個性飛揚。
①突擊重點。對文本的重點出重拳,用重力,聚眾智。如《荷塘月色》“語言技巧”是學習重點,作者乃散文大家,運用語言得心應手,透徹玲瓏,看似字斟句琢,卻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仿佛信手拈來,但又恰到好處,切中肯綮。其技巧究竟“巧”在何處,學生研習文本可知,一是比喻,二是通感,三是疊詞。如寫月光下荷花的姿態,不同文化素養的學生就可能產生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又會有大致相同的審美趣味。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句形容或“裊娜”或“羞澀”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素淡朦朧的月光下,荷花忽隱忽現,忽明忽暗,茂密的荷葉如深邃的藍天,稀疏點綴的荷花寥若晨星,荷花纖塵不染,純凈無瑕,仿佛美人出浴,雅致清新,光潔素凈,其情真,其意深,其境美,其詞麗,令人遐思無窮,浮想聯翩。
②直擊難點。難點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因為難,閱讀中更易見出個性,“詩無達詁”,“閱讀,就是在別人的幫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俄國作家魯巴金語),“古人之言,包含無盡,后人讀之,隨其性情淺深高下,各有會心。”(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對課文難點的解讀,宜采取“見仁見智”的辨析,允許學生課堂上“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抒發胸臆,評頭論足,激情共鳴?!耙宰又プ又堋保胬碓睫q越明,難點越辯越清,還如《荷塘月色》,其中有這樣一句話:“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背踝x此句,“黑影如鬼”,令人毛骨悚然,作者為何用一個并不美好的喻體“鬼”呢?學生感悟、辨析:
甲:因為鬼一般在晚上出現,模糊不清,如黑影般影影綽綽,捉摸不定。
乙:鬼只是人們心中的影像,究竟什么樣的誰都沒見過,寫人難,寫鬼易,也許是灌木的參差不齊,“峭楞楞”的,形體可惡,所以才用“鬼”作比喻。
丙:“峭楞楞如鬼一般”,讀起來心理恐懼,其實這句話的妙處就在于如實地傳達出了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寂寞、孤獨、凄冷,淡淡的哀愁蘊含其中。
③撞擊疑點。造成可疑之點的因素很多,或是文本本身的隱晦艱澀,或是傳統解說的已成定論,或是專家學者的個人識見。直面文本,在疑點處生疑,“山重水復疑無路”之中,尚可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觀。如《杜鵑枝上杜鵑啼》,有人就拋出這樣一個觀點:文題給人的是惆悵之感呢,還是欣喜之感?所給答案為后者。(見《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0.6)但仔細揣摩,結論似乎并非如此簡單。學生辨析如下:
甲:感覺是個體生命獨有的。見花落淚,寵辱不驚,每個人的心理承受力不一樣,對客體外物傾注的感情濃度也不一樣。杜鵑鳥在繁花似錦的杜鵑枝上鳴啼,是事物的客觀存在,如果硬要說有什么感覺的話,不同心境時,體驗自會迥異,高興時見河水嘩嘩流淌,好像是在歡笑:悲哀時,聞嘩嘩流動的水聲,好像是在哭泣,這里很難界定是“惆悵”還是“欣喜”。
乙:這是“移情”,人的主觀感情投射到某種外物上,由外顯的情感標示內心發展的軌跡。聯系上一句話:“訴盡春愁春不管,杜鵑枝上杜鵑啼”,初春的季節,春走了,杜鵑苦苦悲啼,也留春不駐,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春”象征著生命,美好,生機,美好東西的流逝,人們總禁不住悲哀、憐憫,這里傳達出的正是“惆悵之感”。
丙:乙講的有道理。花開花落,云舒云卷,雖然是自然現象,但由于審美心理和思維定勢的慣性作用,加之長期的文化積淀而最終形成的文化傳承,已深深烙印在人們的大腦里,如杜鵑,在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幾乎是“悲哀”的代名詞了,早已成為一種“杜鵑情結”,更何況在春去之時,戀春之情傷春之景可觸目可驚心,因而哀傷之思,惆悵之感就會相伴而生。
2、三方互動。課堂閱讀環境較為特殊。它既能進行個體的獨立思考,又會受到群體的閱讀制約。閱讀,說到底乃個體對文本負載信息的涵詠、感悟和發現,個體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進行多元化的文化選擇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體的從眾效應也影響著個體的獨特視角,因此,閱讀必須互動。三方互動指的是:“生生互動”,“生師互動”和“時空互動”。
①生生互動。即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流動的、鮮活的、生機的課堂,才是生生互動的課堂。兩人各自交換一個蘋果,結果每個人手上還是一個蘋果,兩人各自交換一種思想,結果一個人就有兩種思想,個性化閱讀結論的開放交流交換,暢所欲言,無所顧忌,可充實彌補完善優化自我結論,提升思考質量。
②生師互動。即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教師和學生要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此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备咧行麓缶V也指出:“要重視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边@一全新的教學理念實際上對“你講我聽”“你授我記”“你主動我被動”“你提問我回答”的傳統接受型學習模式的勇敢反叛。換言之,個性化閱讀教學,師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對著新問題,對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識積淀之上,建構自己的新視點,賦予自我的新理解,這也就決定了要相互探討,相互啟迪,而最終達成相互提高。
③時空互動。即文本、文本作者和閱讀主體的相互交流。笛卡爾說:“閱讀所有好書好比同歷代最出色的人交談。”文本傳達的信息,文本作者要表達的觀點、思想、趣味和意境,只有作者本人才清楚,讀者面對文本所存在的時空差異,從而導致代代讀書人對原作作出各自不同的闡釋。于是,趣味和魅力也就產生了,讀者憑著自我生存環境和所處的時代社會特征,審美趣味,直覺經驗,追尋作品的原初意義,尋找契合點,默默進行著思想交流和情感共振,這一互動過程,其樂無窮。
3、三法互融。個性化思維,積累是帆,方法是舵。弘揚閱讀精神,展示閱讀主體,離不開方法的多樣性。“生活聯系”、“逆向反彈”、“審視批判”三法互融,閱讀更見個性。
①生活聯系法。生活是本無字書,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讓生活走近閱讀,讓閱讀親近生活,生活和閱讀相接,閱讀優化生活,生活印證閱讀,如此,閱讀主體生活的詩化程度愈深,閱讀感悟就愈多。閱讀所激發的思維就會活,閱讀的智慧就會高,閱讀的價值觀念就會新,新閱讀帶來的新生活,生命的質量就會優。
②逆向反彈法。即對結論的反向思維,不以現有結論為定論,不受他人思想支配和左右,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就是成功的反彈。逆向反彈,觀點出新,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人無我有,人有我新,這是閱讀創新的體現;人云亦云,鸚鵡學舌,永遠都會步人后塵。
③審視批判法。以挑剔的眼光對待文本,采用“拿來主義”,吸精華,去糟粕,辯證思維,如《竇娥冤》,竇娥臨刑前所發的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三樁誓愿只能說明竇娥冤深冤大,舉天之下,無與倫比,足見封建官府的暗無天日。但倘若三樁誓愿都一一變成現實,那亢旱三年的楚州大地定會焦灼一片,民不聊生,這對富有同情心和善良心的竇娥來說,肯定不是她的初衷,無異于“冬雷震震”,她的靈魂也會入土不安。審視批判,當然不能以現代人的觀念和思維方式來苛求文本,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流文化,須尊重時代差異。
三、全過程的獨特體驗——個性化閱讀的評價
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確如此,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因為任何他人都無法替代閱讀主體的閱讀感受。個體的稟賦、素養,時代文化的差異,在閱讀過程中會暴露無遺。教師作為閱讀結論、反饋的中介和評價者,所傳達出的信號必須是真誠的,負責任的,激勵的和向上的。假若一味死摳“參考答案”,恪守“標準結論”,而忽略或藐視個體閱讀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那結果誤人子弟是必然的了,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是“被動接受的容器”,珍視獨特性個體閱讀體驗,要做到“三重三輕”。
重過程輕結論。只要學生認真閱讀研習了,思維自然會得到歷練和激活,創新之火就會時有閃現,在閱讀過程中,閱讀主體對文本信息要思考要篩選要組合要表述,結論也許幾近乎對或幾近乎錯,這些都無關緊要,不能因為結論的對錯而“棒殺”或“棒殺”,只要出于至誠,飽蘸真情,閱讀個體的收益和感動遠比單純某一個結論重要得多。
重肯定輕否定。激勵賞識是學生向上的助推器。鼓勵好比春天的陽光,禾苗感到的不僅僅是溫暖,還有愉快的成長。一個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時時企盼的就是對個體閱讀價值的肯定。在肯定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快樂中不斷地向上成長,輕易否定,猶如含苞待放的花蕾突遭嚴霜摧殘,它再也無力綻放,自此會打蔫凋謝。
重發展輕靜止。學生是發展的主體,韓愈說得好:“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贝藭r此地,學生看問題或許有些片面、偏激,得出的結論可能有悖于真理,豈能就做出彼時彼地他就得不出真理性的結論呢?人的發展潛能巨大,“蓋棺”尚才“定論”,因為個性化閱讀體驗是無法復制的體驗,它的珍貴就體現在是個體的是獨特的,因而靜止絕對地看問題,當然會走偏鋒,會得出錯誤結論。
- 上一篇:私營企業黨建工作實踐與思考
- 下一篇:企業黨建工作特點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