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考試的經濟學反思論文

時間:2022-10-13 04:20:00

導語:職稱考試的經濟學反思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稱考試的經濟學反思論文

一、一般工資模型的建立

首先可以構造與MichaelSpence提出的關于教育信號類似的一個簡單模型來解釋有關職稱考試的諸多問題。假定在一個企業或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可以簡單劃分為兩種類型:類型一的工作能力為V1,類型二的工作能力為V2;產生條件(1):V1>V2。并且假設工作人員本身了解自身工作能力,并期望得到與工作能力相對應的工資。但單位領導是無法區分人員的工作能力的,僅僅知道類型一的人員為π,而類型二的人員為π,故得到條件(2):π1+π2=1??梢钥闯?,領導無法支付給工作人員與其工作能力相對應的工資V。上述模型產生了兩個假設條件:(1);(2)π1+π2=1。這將作為以下進行經濟學分析的基礎。

二、職稱考試解釋的原因

模型的建立會產生矛盾:工作人員期望得到與其工作能力相對應的工資,而上級領導卻無法從開始就知悉人員的工作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制定工資標準,可根據經驗,根據平均質量也就是平均工作能力π1V1+π2V2作為每個工作人員的工資,這是上級領導在不了解員工情況時可以接受的工資標準,那么只要不同型式的工作人員都同意按這個工資工作,就不會出現逆選擇問題,同時企業或事業單位的工作效率能如同在完全察知人員型式的情況下一樣好。

以上只是理想的模型分析。事實上,根據上節的(1)、(2)條件,可以很清楚的得出π1V1+π2V2<V1,即類型一的工作人員的回報低于他們真正的工作能力,也顯然會低于他們所期望的工資。這種處境會使他們選擇退出市場;或是有動機的傳遞信號,以表示他們更高的工作能力,并得到期望的工資,這樣勞動力市場才能達到穩定。由此,可以引入傳遞信號的途徑———職稱考試,藉以證明更高的工作能力。

三、模型引入職稱考試的因素

引入有關職稱考試的因變量??梢约僭O通過職稱考試所達到的水平以e來表示,未通過的設為0。則員工接受的考試成本不同類型一的工作人員通過職稱考試產生的成本為C1×e,對應的類型二的就為C2×e,那么員工在通過考試并獲得期望的工資后所得就可以以V-C×e來表示。工資模型中引入了職稱考試成本因素后,就有了兩種需求:工作人員期望通過職稱考試傳遞信號以獲得與其工作能力相對應的工資,而領導也可對不同能力的員工制定工資等級。這兩種需求隨之導致兩種決策:員工必須對通過多少考試作出決策,而廠商則必須對向具有不同程度的員工支付多少報酬進行決策。這同樣是對合理安排職稱考試所進行的決策。為了便于簡化下面的模型,本文將做一個極端的假設:考試所獲取的知識對員工的生產率完全沒有影響。

四、職稱考試對應工資標準的合理安排

在一個將以通過職稱考試與否作為員工能力信號的決策中,領導層會預計通過職稱考試水平為e的人員是類型一的,而水平為的是類型二的員工。在競爭中,他們會給類型一的員工V1的工資,付給類型二的員工V2,這就滿足了上節所需的兩個需求,在經濟學中,稱之為達到了分離均衡。均衡的條件是領導層的預期會被員工的行為所證實。也就是類型一的員工確實能通過職稱考試,而類型二的員工則會選擇自身水平為0。這對e的要求可以寫成:(V1-C1×e)≥V2(3),V2≧(V1-C2×e)(4)。任何一個能力高的員工都可以接受較低的工資以節省學習的費用,但條件(3)說明類型一的員工更愿意選擇組合(V1,e),而不是節約教育費用來獲取較低的工資。

而不等式(4)則是類型二的員工的自我選擇,它說明比起傳遞錯誤信號換取工資,員工寧愿不通過考試以得到的工資。以下對上述不等式(3)、(4)進行變形,從而導出職稱考試最終的合理安排。

為了更加肯定職稱考試最優安排的這一模型,再來進行一下驗證。參加職稱考試是否有利于不能干的員工,他們的效益將是工資增加V1-V2。他們的成本將是C2×e。則根據不等式(4),則V1-V2≤C2×e,效益就小于成本。因此,不能干的員工將發現不參加職稱考試時他的最優選擇。那么,參加職稱考試對能干的員工有利與否,效益超過成本的條件是V1-V2≥C1×e,恰好符合不等式(3),所以這個條件也成立。因此職稱考試的上述模型(5)的確是一種均衡:如果每個能干的員工都選擇參加考試,每個不能干的員工都選擇不參加,那么員工就沒有理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了。由于關于成本差別所作的假設,所以在均衡狀態下,人員獲得的職稱可以充作不同工作能力的信號。這種型式的信號均衡在經濟學中就稱為達到了分離均衡,因為在這種均衡中,每種型式的員工都可以作為時他同其他型式的人員分離開來的選擇。這也就成為了使職稱考試達到合理安排的均衡狀態。公務員之家

五、職稱考試的經濟學反思

職稱考試作為工資評定標準揭示了職稱考試的存在必須達到一種分離均衡,而這種均衡促進了我國人才職稱評審制度的建立,從而打破了同工同酬的不良局面。然而并不能忽略模型是建立在一個極端的假設,即職稱所達到的水平對員工的工作效率完全沒有影響。這使得職稱考試的存在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是低效率的。在上述模型中,高素質員工投資于昂貴的考試,以區分自己和低工作能力的員工。這種分離均衡情況下的工作效率同完全沒有信號情況下是一樣的。在該模型中,職稱的獲得從社會的角度看完全是一種浪費,它與完全信息的經濟相比,反而存在過度教育?,F實中,這個極端的假設情況也是存在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低效率的性質仍然值得考慮。因此,參加職稱考試。這種投資雖然沒有社會效益,但卻存在著個人效益,而且模型中的極端假設在真實的社會是不真實的,職稱考試中所獲得的專業知識在很大程度上都增強了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紤]的各種因素,職稱考試制度不僅存在個人效益,而且隨著職稱考試的專業性愈來愈廣,愈來愈多地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員將構成我國經濟走向國際化專業化的強大源動力。

參考文獻:

[1][美]哈爾·R·范里安著、費方域等譯:《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