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藝術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0 09:49:00
導語:幼兒藝術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接受關學幼兒美術欣賞啟示
[論文摘要]通過解析一次大班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筆者認為,接受美學中幾個重要理論可以解釋這次活動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讀者第一性”理論啟示教師要讓幼兒成為藝術欣賞活動的中心;“期待視野”理論啟示教師要充分調動幼兒的原有經驗:“讀者參與作品”理論則啟示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創造性表現的機會。
接受美學又稱接受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德國康士坦茨大學教授姚斯、伊瑟爾等美學理論家創立的一個美學派別。他們以解釋學和現象學美學為理論基礎,從研究文學史人手。打破傳統的文學理論,將美學實踐中讀者、作者和文本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提出了“讀者中心”的思想。姚斯認為,不同時代的讀者對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作品的價值由讀者的理解而定,作者在創作時應考慮讀者。接受美學在上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并對我國的美學研究和產生了重大影響。此后,隨著人們對它認識的深入,它又給我國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以諸多有益的啟示。
美術欣賞是幼兒園目前較為常見和十分重要的一種藝術教育活動,其主要目的是發展幼兒的審美能力,即感知美、體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與文學接受一樣,幼兒美術欣賞也是一個藝術接受的過程,其中“讀者”即幼兒,“作者”即美術作品創作者,“文本”即美術作品。所不同的是,這里的“讀者”身心尚未發展完善,他們的接受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更好地進行。那么,如果將接受理論的主要思想納入幼兒美術欣賞活動中,我們能否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讓幼兒更好地感知美、體驗美和創造美呢?以下案例呈現的是某幼兒園大班的一次美術欣賞活動,它將給予我們一些啟示。
大班美術欣賞活動:凡·高的油畫《向日葵》
活動背景介紹:此次活動之前,該班幼兒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在探索“用油畫棒表現不同質感的物體”。長期的單一探索使幼兒創作興趣逐漸降低,他們只求用油畫棒表現物體奇特的質感,不求造型、配色和構圖上的整體美感,畫面也嚴重脫離現實。
活動過程:第一部分是欣賞與討論,教師首先引導幼兒談談對該油畫的整體感受。接著由整體到局部分別討論油畫的顏色、造型、構圖和質感。第二部分是臨摹與創作,教師鼓勵鋤兒用油畫棒臨摹或者創作一幅《向日葵》。整個活動持續了50分鐘,教師語言流暢生動、富有激情,幼兒始終保持著興趣盎然的專注狀態。
這次活動雖然持續時間較長,但各個環節的銜接緊湊,教師、幼兒和作品間的順利互動成就了幼兒專注而愉悅的審美體驗,可以說這是一次成功的藝術教育活動。究其成功的原因,筆者認為,接受美學中幾個重要理論的運用也許就是關鍵。
一、運用“讀者第一性”理論。讓幼兒成為藝術欣賞活動的中心
接受美學的倡導者強調讀者在閱讀活動中的地位,即讀者是第一性的,他們承認讀者的能動創造,提出“一干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時反對文學文本具有決定性的觀點,倡導文學史應該成為讀者的。在美術欣賞過程中,欣賞者也是能動的,他們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審美經驗,可以對同樣的藝術作品作個性化的詮釋和創造性的想象。正是因為這種能動性所導致的不確定性,才使得欣賞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凸顯。因此,欣賞者之于創作者和美術作品也應該處于中心位置,而只有具有欣賞者的解讀和參與的藝術欣賞才算是真正的欣賞。
在這次以凡·高的油畫《向日葵》為對象的美術欣賞活動中,教師并不像以往那樣只是灌輸給幼兒有關油畫創作者的背景知識,然后告訴幼兒別人怎樣評價這幅作品。教9幣已經意識到“審美活動對于兒童的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兒童在審美過程中的體驗”,因此留給幼兒比較多的自由感知、解讀和想象的空間,從而確立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中心地位。
在活動第一部分,教師首先讓幼兒仔細看看這幅畫,然后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樣的感受。這一問題的提出立即使幼兒進入認真欣賞的狀態。由于問題簡單而感性,幼兒回答起來沒有壓力??梢詴乘?。有人說:“這是一盆花,感覺很溫柔,很好看,比我們畫得好。”也有人說:“是一盆菊花,我看著心里很高興、很快樂。他畫得很漂亮?!边€有人說:“是向日葵吧,看著心里很舒服,一點也不亂七八糟的?!薄處熥屑殐A聽,頻頻點頭,幼兒的答案越來越豐富多彩,每個人都為自己的表達而感到自豪,誰也不能否定他們的所見和感受。在活動一開始安排這種開放式的話題討論,幼兒迅速體驗到了自由欣賞和表達的樂趣,很快對活動產生了興趣并專注于欣賞和表達,這使得整個活動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整體欣賞之后,教師很自然地將幼兒引向對作品的局部欣賞。在這一環節,教師的幾個追問又一次讓幼兒充分表達出自己對美的解讀和體驗。在討論畫面顏色時,幼兒發現了一對“好朋友顏色”——深綠色和淡青色(“好朋友顏色”是該班幼兒對近似色的生動的稱謂,這是他們先前就掌握的概念),他們非常興奮。教師捕捉到這一契機,緊接著提出幾個問題:“看看還有哪里用了好朋友顏色?為什么你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綠色的好朋友顏色?畫家為什么要用好朋友顏色?”三個問題層層深入,對幼兒提出視覺、想象和情感上的挑戰,激發幼兒主動地思考,因此換來了幼兒下面精彩的解讀。在回答“為什么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綠色的好朋友顏色”時,有幼兒說“綠色顯得很有生命力,所以我先看到了它”。還有幼兒說“綠色很清爽,讓我很高興”,等等。而在回答“畫家為什么要在這里用好朋友顏色”時,有幼兒說“花瓣和花蕊是好朋友,所以要用近似色”。也有幼兒說“這樣顯得顏色更漂亮了”,還有幼兒說“它們像家人一樣,顯得很舒服”。由此,幼兒加深了對近似色的審美體驗,不僅僅停留于對近似色進行辨識。同樣,在欣賞畫面的造型時,教師也將理解和感受的空間留給了幼兒。以下是他們的部分對話:
教師:你們看,這朵花是正面的,那朵是側面的。還有什么樣子的啊?
幼兒A: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有地方擋住了,看不到。
幼兒B:有的花瓣看得很清楚,毛毛的;還有的花瓣是向上長的。
教師:為什么會向上長呢?
幼兒C:花是活的,長得很好。
幼兒D:它們長得很有勁,很快樂。
幼兒E:花莖有長有短,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彎曲的。
教師:直的花莖和彎的花莖給你什么感覺?
幼兒F:彎的花莖上的花也是活的。
幼兒G:直的莖顯得很高,彎的顯得很有力氣。
- 上一篇:辦公室科學發展觀活動調研報告
- 下一篇:煤礦辦公室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