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資源建設綜合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0 12:15:00

導語:地方資源建設綜合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資源建設綜合管理論文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都推出了旨在適應新世紀挑戰的課程改革舉措,呈現出的共同趨勢是倡導課程向兒童經驗和生活回歸,追求課程的綜合化。于是,歐美諸國紛紛倡導“主題探究”活動與“設計學習”活動,日本在新課程體系中專設“綜合學習時間”,我國臺灣省則把“綜合活動”作為新課程七大學習領域之一。

追求課程的綜合化也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2001年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边@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結構性突破,既順應了世界課程改革的整體走勢,又體現了我國課程改革的現實需要?!熬C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種與各學科課程領域有著本質區別的新的課程領域,已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也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傳統和優勢、學生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這些也為我們開發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資源確立了理論依據和政策導向。

3、我校地處蘇南太湖之濱的“華夏第一鎮”——盛澤,它被”譽為“東方的絲綢明珠”,籠罩著濃郁的絲綢文化氛圍中。從1990年起,我校開展了“以絲綢文化為背景,提高小城鎮兒童素質”綜合實驗的研究。該課題被江蘇省教科所列為省“八五”、“九五”規劃課題。經過三年一輪,共九年的探索,形成了在絲綢文化背景下,蘇南小城鎮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思路、原則和操作方法,初步摸清了地方經濟、區域文化和小學素質教育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為促進的關系,初步形成了適應地方經濟和文化現代化發展的小學素質教育的模式,闖出了小城鎮小學“科研興教”、“科研興?!钡慕逃F代化辦學道路。課題成果獲得了省科研成果一等獎,使我校從一所小城鎮弄堂小學一越成為蘇南地區乃至全國科研名校。2001年起,我校又進一步深化絲綢文化課題的研究,把研究重心指向學科教學,開展了《絲綢文化背景下的學科特色教學建設研究》的課題研究,該課題被列為省教科所“十五”重點規劃立項課題。經過全校教師的共同努力,該課題研究獲得了重大成果,現正準備在四月中旬進行結題工作。“十一五”期間,以絲綢文化為主題的系列研究的重心將指向“綜合實踐活動校本特色課程”的研究上來。

近三年,在新課程背景下,我校開設的綜合實踐活動從一開始就自覺地嘗試與絲綢文化地方資源相融合,對絲綢文化進行了初步的開發,精心規劃具有地方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案,開設了“普及篇”、“研究篇”和“精華篇”三個板塊80多個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因此,我們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思路逐漸清晰起來,課程逐漸走向開放,教師逐漸理解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活動逐漸主動起來。這些都為我們深入探索絲綢文化綜合實踐活動,構建校本特色課程奠定了實踐基礎,也促成教師們產生了進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是,我們覺得前期對資源開發的研究僅僅停留在操作層面,缺乏理念支持;活動內容缺乏科學歸類,不能形成合理體系;開發目標不明確,缺乏對價值的評價判斷,因此還很難上升為系統的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還沒有形成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資源開發模式。為此,我們在前期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深入開發絲綢文化地方資源,構建綜合實踐活動校本特色課程》的實驗研究,它是我校利用絲綢文化資源深化素質教育研究的延續和深入。本課題試圖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理念和校本課程開發理論為依據,主要探討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農村小學如何發揮自己的區域優勢,開發和利用本地獨特的環境資源,逐步形成具有學校和地方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開展“校本化”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有關實踐問題。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目標:

1、探索校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的有效途徑和基本策略;

2、通過各主題探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形成本校各年級校本實踐活動主題系列,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活動課程;進一步豐富和彰顯我校的辦學特色文化。

3、通過“校本化”的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充分發掘學生的個性潛能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地發展,使他們具有愛的情感,頑強的意志,科學的態度,創新的精神,良好的人際關系等。

4、進一步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師的教學和教育科研能力;增強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能力,富于批判精神和創新能力;養成教師之間的合作精神;提升教師課程的整體開發、實施和評價的能力。

三、課題概念的界定

(一)開發絲綢文化地方資源:指學校為了使學校教育更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整合、利用、開發盛澤及周邊地區與絲綢文化相關的教育資源,并以此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構建校本特色課程的行為。

(二)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興趣和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它的基本特征是: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三)校本特色課程:即以學校為基地,以地方文化為主要資源,根據學校、教師和學生發展需要而開設的富有個性的課程,即與眾不同、具有一定創意和特色、符合本校實際體現本校教育理念的課程。本課題研究的是以絲綢文化為主要資源的具有我校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四、課程資源開發的原則

1.針對性的原則。我們的課程開發是針對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求。無論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方法的選擇、確定都優先考慮是否符合學生的需求,是否有利于學生個性張揚,是否能為學生提供發展空間及必要的保障。

2.實踐性原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通過加強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和體驗,增加學生與生活的聯系,主張將“課程生活化,生活課程化”,實踐性學習成了綜合實踐課程有別于其他學科課程的主要標志之一。首先,其選題源于實踐,學生在接觸社會、認識自然、感受自我過程中,生成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其次,必須讓學生進入實際的情境中實踐,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發展、在實踐中成長。課程資源本身也通過實踐不斷完善。

3.開放性原則。我們的課程設計是完全開放的。它不受學科的約束,是各門學科的有機整合;不受場所限制,工廠、市場、社區、家庭都是學生的教室;沒有確定的教材,只設計菜單式的內容框架,供教師和學生選擇性地教與學。課程的目標是全方位的,但也是不完全確定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教育內容的特點確定具體的目標。

4.過程性原則。課程開發是過程,過程本身就是課程。我們的課程開發永遠不會定格,而是會在開發、實施的過程中不斷修改、充實、完善。

五、研究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措施

(一)基本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自然生成。

1、開發絲綢文化資源,構建綜合實踐特色課程框架

天時、地利、人和,我校師生作為絲綢文化的負荷體,首先應走進絲綢文化,開發絲綢文化。我們把絲綢文化整合成“三大板塊·三十六個主題”。一、絲綢文化普及篇,包括:(1)認識蠶寶寶;(2)體驗養蠶生活;(3)家鄉絲綢品種多;(4)認識織機家族;(5)了解紡織工人;(7)探尋家鄉絲綢古跡;(8)了解盛澤的弄堂;(9)了解綢鄉的橋;(10)學習絲綢古詩、楹聯;(11)家鄉的先蠶祠;(12)了解綢都新貌。二、絲綢文化探究篇,包括:(1)養蠶技術研究;(2)化纖絲綢與人工絲綢比較研究;(3)古代、近代和現代織機比較研究;(4)現代絲綢織工素質要求研究;(5)私營企業家成功經驗研究;(6)未來絲綢老板素質要求研究;(7)絲綢生產工藝研究;(8)現代絲綢貿易方式研究;(9)絲綢生產與環境研究;(10)盛澤人民美德研究;三、絲綢文化創新篇

②茶葉的種類、產地;③茶文化服飾的研究;④茶文化詩詞的研究;⑤研究茶葉與保??;⑥研究茶具藝術;⑦茶的飲食文化⑧茶的種植、培育、采摘、炒制、鑒別;⑨各地各民族的茶情茶俗:⑩古今茶人的風采和成就。學生依托“十大板塊”的文化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身臨其境感受茶文化的深遠意韻,在體驗——自悟——成功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學會探索、研究,提高綜合素質。

2、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實施

“以絲綢文化為載體,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融入社會,走向自然,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踐,體驗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強調以學生的經驗、社會實際和社會需要的問題為核心,以主題和單元(板塊)的形式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以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①突出“問題研究”。在研究中解決問題,用自己的知識、技能、經驗解決問題。②突出“課程開放”,問題全部來自學生自己感興趣或其身邊的現實世界,依靠身邊的文化載體,學習方法不一,獲得結果的方式和形式也各異。③突出“學生自主”,學生靠自己活動,自然而然生成課程,動態的、主動的、多元的。④突出“活動過程”,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獲得“探究意義的經歷”。在載體建設與學生活動的最佳契合中生成課程。

(二)主要措施

我們將本課題研究作為“十一五”推進課程改革實驗的領銜式課題,視為課程改革的前沿陣地,始終保持“先導地位”,引導教師把工作與科研結合起來,不斷探索和總結,以提高研究實效。采取措施構建以下機制:

l、導向機制:及時收集引導教師借鑒有關課改實驗區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的有關理論及經驗的文章,組織教師學習,幫助教師認識課題研究前景和意義,引導教師轉變教育理念,自覺投身課題研究之中。聘請課改專家,科研專家來校作理論講座和現場指導,讓教師清楚本課題的背景及研究方向。聘請市教育局教科室領導、專家擔任課題組顧問,謀劃和決策課題研究的思想,適時調整研究策略,及時給課題組人員和教師培訓,以保證課題研究科學、規范和有序進行。

2、保障機制: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設制規定,綜合實踐活動課每周必修3課時,按活動內容和形式的需要,可以定在某一天,也可以某一天單獨一節課,還可以是系列周活動,集中時間調換課次,保證活動時間到位?;顒拥攸c和場境由學生自由選擇,保證來去和活動方便,及時為學生出面聯系訪問、調查、參觀、觀察等實踐活動的具體事宜,按需要提供必要的交通工具,使訪問有對象、觀察有事物,活動有地點,保證有安全,可靠有實效。學校根據課題研究的實際,提供必要的經濟保障,保證課題研究所需的經費。

3、活動機制:圍繞總課題,構建課題研究的網絡,招標確立若干個子課題,服務課程改革實驗。課題組定期組織課題研討,科研沙龍,成果展評等活動,推進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具體在三個層面上組織投入:

(1)學校行政領導在課題研究中發揮“護航“作用,以各種形式和手段做好宣傳發動,強化課題研究的領導管理,激發教師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科研凝聚力、開發力、引導力和提升力,使課題研究的過程成為每位教師追求課程效益最大化、最優化的增值過程。

(2)課題組人員在課題研究中發揮“探路”作用,做好“服務工作”,為實驗方案的科學規劃、操作方法的合理選擇開展服務與指導,為各子課題提供技術支撐和背景材料,為一線研究者提供啟示,解決困惑。

(3)一線教師和學生在課題研究中發揮“揚帆”作用。教師以弘揚絲綢文化主人翁態度,充當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者、組織者和服務者,帶領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始終把自己放在主導地位,成為學生的知已、朋友,成為課題研究的實施者和研究者。

4、運行機制:本課題操作過程中采用“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邊實踐、邊研究、邊驗證、邊修改、邊總結、邊提升。

全員參與開發課程資源,各學科配合,每學期確立一個主題,分解成一個個小課題,形成系列,通過實踐活動,獲得一個個小成果。

課內外打通,由課堂延伸,由內容延伸,做大做強。年級段打通,師資互補,同一年級確立同一個研究實踐課題,多端整合,給學生提供時間和空間,活動形式可以是調查、采訪、觀察、訪問、收藏(實地的、文本的、視像的)?;顒尤藛T可以是個性的、小組的,既要合作,又要分工,會交流、會梳理、會整合。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參與社會實踐能力、分析處理信息能力,使學生具有愛心和社會責任感,養成合作、分享、進取的個性品質,塑造學生完美人格。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認識絲綢文化,學習絲綢文化;創意絲綢文化,自覺進入“大德育教育”、“大語文教育”、“大數學教育”、“大科學教育”和“大藝術教育”等領域,通過實踐活動來活化絲綢文化這部教科書,豐富絲綢文化的資源庫。使絲綢文化這些最具本土特征的資源,啟發和誘導學生從課本、課堂、學校中走出教室,走進社會,,走進絲綢世界,達到“帶著問題走向生活”的學習境界,不知不覺地走進絲綢文化,自然而然地生成校本課程。

(六)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2006.3-2006.7)

1、成立課題組成員,總結前期綜合實踐活動經驗教訓,調查搜集相關資料,確立研究課題,擬定實施方案,進行課題論證,學習宣傳發動。

2、確定研究的方向,涉足范圍,構建依托絲綢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綱要,分別搜集材料。

3、各學科從本地、本校出發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設計子課題。

4、建立實驗基地。

第二階段:(2006.7-2008.7)

1、校訂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啟動和開展課題研究,循序漸進探索絲綢文化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的途徑、方法,收集積累研究資料,不斷總結優化整合的要素。在過程研究中獲得研究成果,進行階段性總結和中期評估。

2、循序漸進、開展實踐活動。

(1)開發整合絲綢文化。發掘絲綢文化中適合小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資源,進行選擇、整合、改造,形成一系列具有絲綢文化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

(2)探索性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根據綜合活動主題體系,分年段循序漸進的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年級活動、班級活動和小組活動以及個人活動四個個層面相結合,不斷地修正、生發活動主題。

(3)編寫絲綢文化綜合使活動校本特色課程。

第三階段:(2008.8——2009.8)

1、總結研究過程,分析研究數據,展示研究成果,撰寫結題報告,請求上級鑒定。

2、成果展示活動。以弘揚茶文化為主線,展示提煉成果。

(1)成果展示會。(2)有個性的研究成果報告。

3、形成絲綢文化校本課程。將活動開展過程中有價值的專題活動方案納入絲綢文化課程綱要。

(七)課題成果形式

l、階段性研究成果以論文、活動案例形式發表。

2、課題實施的整體推進和成果以課題研究報告形式呈示。

3、展示高質量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光盤、電子軟件。

4、匯集編輯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課案實錄。

5、將課題研究的論文匯編成冊。

6、依托絲綢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綱要及學生活動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