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5 11:37:00

導語:課程改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程改革研究論文

有機會考察美國的基礎教育,在感受美國基礎教育的同時,我一直思考著我們的課程改革。毫無疑問,我們的課程改革的方向、思路沒有問題。但改革的內容和步驟、宏觀策略與微觀技術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在實踐中反思甚至調整的地方?,F將美國基礎教育考察時的一些隨筆整理出來,供教育同仁討論。

一、創造符合課改精神的文化

美國基礎教育學校文化彰顯社會價值觀念,其學校文化共性的價值追求是十分明顯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人為本的文化

美國雖然沒有提倡以人為本的口號,但在實際行為中貫徹得非常到位。學校以人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和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尊重,是美國兒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營養。學校課程設計充分滿足學生的需要,為學生的課程選擇提供細致服務。

2.務實、落實的文化

務實、落實的文化是管理的真諦,是教育實效的保證。令人感動的是,美國學校辦學硬件條件不如我們很多學校,但用于關注學生的發展的經費卻十分充足。學校沒有華麗的校舍,但有滿足學生需要的運動場館、圖書館和多種教室。

3.誠信的文化

在美國,信用交易十分發達,美國人看重信用記錄,“信用”二字幾乎伴隨人的一生。沒有誠信的社會是危險的,沒有誠信的人是可怕的。“那些被騙子騙過的人們,即使在誠實人面前也是戒慎恐懼?!敝挥兄v求誠信,我們的社會安全感才會增強,我們的教育理想才可能實現。

4.樂觀自信積極向上的文化

美國人自信、樂觀、幽默。學校是學生的樂園,教師珍視自己的工作,發自內心地愛教育、愛孩子。美國的孩子自信、快樂、積極向上。樂觀自信積極向上的文化才能造就一代代心中充滿陽光的人。以表揚為主的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發揚優點遠遠比改進缺點更重要。要知道我是唯一的,我是最好的。教師十分重視學生的優點,容忍不足。

5.有個性自主發展的文化

在美國,個性化教育主要強調三個方面:一是強調與眾不同的個性。在美國,人們很重視個人特點,維護自己獨特的個性。美國人的信條是: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二是強調表現自己的個性。三是強調個性的發展要與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以一種靈活的姿態來應對環境的變化。

6.創造性的文化

學校提供多樣化課程套餐,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沒有固定統一的絕對答案,好學生的標準是愛提問題能獨立思考。學校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學會創造,獲得全面、主動的發展。學校重視研究性學習,著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在積極參與解決創造性學習問題。比如博物館、圖書館以其高質量的服務為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

7.秩序制度的文化

美國人將法律規則視為社會法治秩序的基礎。制度制定出來,每個人就嚴格按照制度來辦事。美國的學校同樣如此,制定規則經過激烈的爭論,制定出來的規則學生自覺遵守。

二、課改的核心是選擇性和自主性

什么樣的課程,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學校提供課程套餐的豐富性和特色性,體現學校特色并逐步形成學校文化。學生實現課程選擇的自主性,使學校課程的綜合功能發揮了作用。

美國教育的個性化從最普通的學校日常教學的運作,如一張課程表,就充分體現出來了。讓同一年級的每個學生用統一的課表,用同一進度學習一樣的課程,在美國的教育體系中是完全不可思議的,怎么可能所有學生都一樣的進度,有一樣的興趣和需要呢?美國基礎教育為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需要竭盡全力,一所學校提供100~200門課程是基本要求。國家課程體現層次性,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體現特色性。進行教師引進和培養,確保課程資源開發的可行性。這種分化式教育使程度不同的學生自然分開,目標考大學,或名牌大學的學生和一般學生雖同校,卻是截然兩個世界,互不相干,興趣目標,學習的強度深度相差甚遠。學生真正實現課程選擇的自主性,從而體現出人才培養的特色。因為學生的需求而設置的課程,更能彰顯學校文化的發展性。

我們的高中課程改革也實驗學分制和選課制度,提出“在選擇中學會選擇”的要求。我們的選修課(除了必選選修,高考考查內容)學生重視程度不夠,質量也難以保證。甚至我們的必修課,因為中考高考的關系而被分為主、副科,學生對待程度也是差別很大。而且,我們開設的選修課,多是圍繞高考需要的補充。其他的選修課多有一些錦上添花的味道。開設的選修課也常常無法真正體現學生的需求,或者學生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來修習這個課程。

我們的行政班集體管理模式和課改課程模式有沖突。兩種模式同時存在會引發管理沖突,或導致資源爭奪(如教師、教室等)。我們的教研組、備課組制度也是與固定班級上課適應的。制度上的問題是非常難以解決的。

有些學校嘗試的分層教學,多是按照成績強制分班的。如何體現學生的自愿性和家長教師的真正接受也是一個問題。我們對老師的評價也常常跟分數有關。班級固定也好評價班級的成績。各個學校間的比拼也常常把考試成績放在第一位。

我們現在要面臨的問題是對課程改革的認識上的差異過大。比如課程標準試圖制定的略低一些,而我們的教材內容過多,要求過高,尤其是受到高考的限制,要求就更難降低,而且所有學生都要按照同樣的標準。而學校規定的課時完成這些要求是有難度的。

三、課改需要有效的保障機制

我們的課改是自上而下的,靠行政部門的力量推動的,在學校和教師層面積極性是有限的。家長、學生的認可度也很有限。在推動課改的同時,我們在學校層面規定了很多要求,而對于課改中涉及的學校以外的很多制約因素還缺乏系統地解決。課改的實施過程因此困難重重,關注宏觀層面的制度保障是非常關鍵的。

課程改革的成功離不開評價、離不開人才選拔任用機制應該是不爭的事實。兩種專家的觀點我十分懷疑:一是說,你不要管高考怎么考,你只要培養適合未來的人才就對了;一是說,課程改革進行了,高考自然也就變了。

一些專家對校長和一線老師十分不解,認為教師盯著高考是視野和境界的問題。問題的本質是這樣嗎?課改需要有評價制度作為保證,否則只能停留在理想化的層面上。

美國大學錄取學生十分重視學生的平時成績,即全面發展和個性特長等方面對中學的影響是巨大的;美國推行的SAT考試作為參考錄取依據也導致了很多學校重視應試。大學選拔人才的標準應該和中學人才培養目標是一致的,這樣才會有教育的一致性。我們不能中學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大學選拔人才靠分數,這一定會引發嚴重的問題。有人說,高考最公平。這沒錯,問題是考分在大學錄取中起到多大作用。有人說,不用高考成績作為唯一錄取依據就會引發問題。如果這樣,我們就做不到真正讓學生全面發展。

我們的評價制度不僅包括大學的人才選拔。還應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說社會用人的標準,家長的期望,上級部門的評價,學生的選修課究竟作用有多少,成長記錄袋有用否等,對這些問題沒有實質性的回答,課改將流于形式。我以為,課改僅僅靠一批理想主義者是不現實的。我們需要有制度保障的教育改革。沒有制度保障,課改實效也將接受拷問。

四、減負任重道遠

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到碩士、博士研究生,美國學生的學業負擔是逐步加重的。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學科課程的總體要求,數學、物理、化學等遠低于我們的學科要求標準(按留學生的說法,我們中學畢業相當于美國的本科畢業),在體育、藝術、科技領域水平比我們要高。多數學生的基礎知識薄弱,但學生有效地發展了學習興趣和學會了初步的學習方法,高中階段能初步確定了個人的未來志向。在基礎教育領域,美國的公立學校學生課業負擔總體很小,私立學校課業負擔相對要重得多。對于不同的學生而言,課業負擔不盡相同,課業負擔重也是自己的選擇。每個人因自己興趣和志向的不同,選擇需要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呈現出充分尊重個性的原則。當學生最終希望讀研究生時,開始了較為艱苦的學習過程,博士畢業后能力都比較強。轉美國學校提供豐富的課程套餐供學生自主選擇,基礎課程可以分難度層次,選修課程可以滿足個性興趣和志向。在保證最基礎的標準情況下,學生學習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有足夠的自主權,能飛的飛,能跑的跑,能走的走。想深造的學生可以多選擇課程、選擇難度大的課程;學習進度快的學生可以提前畢業,可以在中學提前選修大學課程并獲得大學承認的學分。美國沒有減負一說,你學業負擔的輕重由你自己選擇。

我們的課業負擔為什么那么重呢?本質是經濟基礎還不夠雄厚,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學校過于單一,優質資源供不應求,競爭激烈,升學規則在起主導作用。有人說,高考可以少考幾門嗎?即使只考一門,競爭人數不變,競爭同樣激烈,負擔無法減輕。錄取的多樣化是必由之路,要想為社會培養更適合的人才,必須改革錄取的方法。在學習成績之外,需要考慮一些有益的因素。大學寬進嚴出,也是一條必由之路?,F階段,通過行政措施來促進減負工作的推進也是亟需的。學分的限制、新課程改革的選擇性、評價的導向對減負工作都會起作用。我們也要努力把學習負擔輕重選擇的自主權交給學生。

五、教育均衡與優質教育

現在我們提倡教育均衡,主要是追求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原則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教育制度、法律和政策的基本出發點之一,受教育的權利被視為基本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表1)。

在關注教育均衡的同時,也要關注優質教育問題。優質教育資源不足是一個現實,削高不可行,補低是關鍵。均衡發展不是搞“一刀切”,也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是一個水平、一個模式,而是要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相對均衡的情況下,進一步鼓勵學校深化改革,辦出特色,從而為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留有充分的時間。因此,均衡發展與辦出特色不僅不是矛盾的,而且應該是相得益彰的。

創辦學校特色應該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努力實現學生全面有個性的發展,尊重學生基礎狀況和個性特征,辦出學校特色。

學校特色發展應該經歷三個基本階段:特色項目(課程)——學校特色——學校品牌。

首先是特色項目(課程)。國家規定課程落實層次和水平因學校而異,落實得好的課程可以成為學校的特色項目。如有的學校在藝術課程、科技課程、體育課程、語文、數學、外語或德育課程與活動等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除國家課程外,學?;A歷史和師資提供的校本課程也是重要的特色項目。

其次,特色項目發展之初為人無我有、人有我強。特色項目經過長時間統一認識上升為辦學理念,形成制度或傳統,內化為學校文化。此時學生的普及度、教師的參與度、影響的廣泛度、發展的穩定度都是重要指標。

最后,學校文化發展使得學校以鮮明形象存在于社會之中,為大眾所認可和接受,即形成一定的品牌。品牌是學校巨大的無形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