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協整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02 11:39:00

導語:股市協整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股市協整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和我國加入WTO的日益臨近,A、B股市場的合并已經是大勢所趨,而A、B股的關系則是其合并的關鍵,另外對A、B股市場關系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兩個市場所具有的不同特征以及管理層的政策。因此應用協整理論對A、B股市場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并從中找出一些結論。

1引言

1999年6月3日,中國證監會取消發行B股企業的所有制限制和預選制;

2000年4月,中國證監會宣布,發行境內外資股的公司在具備了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申請公募增發;

2000年11月底,中國證監會規定,“經中國證監會核準,B股公司外資發起人股,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后,可以在B股市場上流通;外資非發起人股可以直接在B股市場上流通”;

200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了促進B股市場活躍的五大措施,即通過推行B股無形席位,提高交易效率;全面開通B股實時成交回報;調整B股交易結算費用,降低交易成本;縮小申報價位的最小變動單位,提高成交率;改進信息,強化B股市場信息與宣傳;

2001年2月底,B股市場開始向境內居民開放,管理層把振興B股市場推向了一個高潮,B股市場也因此成了股市里最熱門的話題,投資者們心目中最耀眼的明星……。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環境和國際收支環境的逐步變化,B股市場不僅原有的市場功能逐步退化,而且,其制度缺陷日益突出,它對于我國證券市場自身市場化、規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目標也構成一定的障礙。但在中國即將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國股票市場最終要走上國際化的道路,最終要對外國資本和外國投資者開放。于是就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B股市場產生了上面這一系列的重大舉措。其實B股市場的這一系列方針事實上是A股市場的指路器,因為從B股市場和A股市場的規模融資能力間的差異看,A股市場的改革無疑是重中之重。此時對A、B股市場關系的研究不僅能讓我們看清楚管理層實施上面這些政策的意義,還能使我們對未來的政策走向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本文將采用協整和格蘭特因果檢驗的方法考察A、B股市場的長期以及短期的關系,并以此分析上面所說的這些問題。

2模型簡介

協整(Co-Integration)最初由Grangrr于1981年提出概念性設想,后由Eope與Gamger一道于1987年提出嚴謹的定理證明及具體的可操作框架,從而開拓了當代經濟計量學中的又一嶄新分支。近年來,協整理論尤其是ECM(Errorcorrectionmodels)不僅引起世界學術界的廣泛興趣,并得到迅速發展和完善,而且更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建模和金融序列預測等各個實踐領域,且取得了巨大成功。它的提出為在兩個或多個非平穩變量尋找均衡關系以及用存在協整關系的變量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奠定了理論基礎。協整分析方法包括三個步驟:①單位根檢驗;③協整檢驗;③如果存在協整向量,就可以利用ECM來表述。

第一步必須檢驗被分析序列是否平穩,進而再判別其協整性。判別的常用方法是單位根檢驗中的ADF(AugmentedInckcy-Fuller)檢驗,通常對序列ADF檢驗的一般形式為:

其中:P為使誤差項……成為白噪聲所必須的滯后項;原假設H0為:……=0,如果接受原假設則表明該序列為非平穩的,如果拒絕則表明為平穩序列。分別對原序列和其一階差分序列進行ADF檢驗可以判定該序列是否存在單位根。

如果序列都是非平穩的,而且它們是同階差分平穩,那么我們就可以進行第二步協整檢驗。關于協整的檢驗和估計具有許多具體的技術模型,如EG兩步法、Johansen極大似然法、Bayes方法等。本文將采用Johansen提出的一種在VAR系統下用極大似然估計來檢驗變量的協整關系,即Johansen協整檢驗。利用這一方法可以對系統中所有獨立的同積關系作總體分析,并且不事先假定系統中同積關系的個數,也無需確定對哪一個變量作規范。

經上面的檢驗,如果存在協整關系,則可以用ECM模型對短期波動和長期均衡進行直接的描述,其形式如下(本文只研究兩變量模型):

其中,(yt-1-λxt-1)為協整方程。這樣我們就可以用X和Y的過去的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長期關系來解釋Y或X現在的變化。

如果在第二步中不存在協整關系,則表示序列之間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那么用ECM就不合適了,只有用格蘭特(Granger)因果檢驗來檢驗其因果關系和短期關系。格蘭特因果檢驗是指:在序列X和Y消除了趨勢之后,如果利用過去的X和Y的值一起對Y進行預測時,比單用Y的過去值預測的效果更好的話,序列X和Y存在因果關系,這種關系稱作格蘭特因果檢驗,它的形式如下:

如果拒絕ai=0,則Y為X的格蘭特因果解釋,同樣若拒絕ξ=0,則X為Y的格蘭特因果解釋。這里本文用F檢驗來檢驗。

3對我國A、B股市場關系的檢驗

3.1樣本描述

第一只B股��真空B股于1992年2月在上交所成功發行,同年深南玻B在深交所發行,意味著國內B股市場正式成立。但直到1995年11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才討論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內上市外資股的規定》,我國第一部全國性B股法規才正式誕生,這一法規對于申請B股發行的企業應具備的條件以及能夠參與B股市場交易的投資者的身份進行了規定,1996年該法規的實施細則,從此B股市場有了一個整體的框架。

另外,由于我國股票市場分為滬市和深市兩個市場,但實際上兩者有著很強的相關性,其特征也基本相似,因此為了簡便起見,本文以滬市作為研究對象。

綜合上述兩上原因,本文選取了1996年1月3日至2001年1月1日的上證A股指數(SHACLOSE)和上證B股指數(SHBCLOSE)的回收盤價做為研究對象,共計1237個交易日。

3.2單位根檢驗

首先用含有常數項但不含時間趨勢項的ADF檢驗對SHAClOSE和SHBCLOSE進行單位報檢驗,結果見表1。

表1ADF檢驗結果

變量ADF值5%臨界值1%臨界值結論

SHACLOSE-1.1948-2.8646-3.4891接受H0,不平衡

D(SHACLOSE)-13.8023-2.8647-3.4892拒絕H0,平衡

SHBCLOSE-0.5908-2.8646-3.4891接受H0,不平衡

D(SHBCLOSE)-15.2268-2.8647-3.4892拒絕H0,平衡

由結果可知道,SHACLOSE和SHBCLOSE均為一階差分平穩變量,即同為I(l)過程,因此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3.3協整檢驗

如前所述,本文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的方法進行檢驗,結果見表2。

表2協整關系檢驗

特征值似然比5%顯著水平1%顯著水平協整關系

0.00415.367515.4120.04沒有

0.00080.83103.766.65至多1個

檢驗結果表明:在任何顯著水平我們都無法拒絕原假設,接受備擇假設,也就是說在樣本區間內我國上證A股指數與B股指數之間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3.4格蘭特因果檢驗

根據前面介紹的方程進行回歸,算F統計量,其結果如表3。

表3格蘭特因果檢驗

零假設F統計量P值

SHBCLOSE不是SHACLOSE的格蘭特因果解釋1.16450.3247

SHACLOSE不是SHBCLOSE的格蘭特因果解釋1.11720.3182

根據上表我們可以推斷在樣本區間內上證A股指數與上證B股指數之間不存在格蘭特因果關系。

3.5分段檢驗

從上面的各項檢驗中我們發現在我們檢驗的區間內,A股市場與B股市場基本上不存在任何短期或者長期的關系。但是我們觀察到在1998年到1999年間B股市場曾有一段長時間的低迷,而且B股市場的振興之路也可以說是從1999年6月3日中國證監會發出《關于企業發行B股有關問題的通知》開始的。因此我們試著把樣本區間分為兩段:1996年1月1日到1999年7月1日、1999年7月1回到2001年2月21日。再重新做以上的檢驗,結果見表4、表5。

表4分區間協整檢驗

特征值似然比5%顯著水平1%顯著水平協整關系

0.00684.708015.4120.04沒有(1)

0.00070.55633.766.65至多1個(1)

0.01879.713815.4120.04沒有(2)

0.00963.29423.766.65至多1個(2)

表5分區間格蘭特因果檢驗

零假設F統計量P值

SHBCLOSE不是SHACLOSE的格蘭特因果解釋1.55860.1695

SHACLOSE不是SHBCLOSE的格蘭特因果解釋0.95450.4450

SHBCLOSE不是SHACLOSE的格蘭特因果解釋1.43920.2097

SHACLOSE不是SHBCLOSE的格蘭特因果解釋1.22160.2986

由上面的檢驗結果知:在兩區間內A股市場與B股市場從總體上來說仍然不存在任何長期或者短期的關系。但在進行格蘭特因果檢驗時我們發現在后一區間內雖然總體F檢驗不顯著,但SHBCLOSE(-5)在解釋SHACLOSE時其系數顯著不為0,因此我們對SHACLOSE與SHBCLOSE(-5)再進行一次協整檢驗,結果如表6。

表6SHACLOSE與SHBCLOSE(-5)的協整關系檢驗

特征值似然比5%顯著水平1%顯著水平協整關系

0.053117.783515.4120.04沒有

0.00491.47583.766.65至多1個

從表6的結果中我們發現上證A股指數與滯后五天的B股指數之間存在一個協整向量,其方程為:SHACLOSE=1166.24+13.643xSHBCLOSE(-5)

由此我們可以寫出它們的ECM形式:

4結論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在1999年7月以前,滬市A股與B股市場之間不存在任何長期或者短期的均衡關系。這主要是由于B股市場容量狹小,上市公司雖然經過規范,其信息披露水平提高,但仍達不到國際投資者的要求,再加上上市公司質量等問題,國際投資者逐漸退出B股市場,使B股市場二級市場日漸低迷。而1998年、1999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更使各大境外證券基金紛紛減持包括B股在內的亞洲股票,使B股市場進一步走低。這一系列的原因使B股市場應有的或原先設計者所預期的市場功能到此已基本喪失。

為此,管理層從1999年開始不斷推出政策措施來振興B股市場。因此,從1999年7月開始,B股市場的走勢恢復正常。但從檢驗結果中我們看到滬市A股與B股市場仍然不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但是B股指數的滯后量與A股指數存在著長期的關系,這表明B股市場的走勢先行于A股市場大約一個星期左右、其原因可能是在B股市場上,理性的國內外機構投資者占主要地位,比較而言,他們對基本面的把握能力、關注程度更強一些,一旦政策面發生變化,他們往往能洞悉先機,敏感地作出反應。而A股市場則不然,由于散戶數量眾多,這就決定了國內投資者在考慮投資決策前,首先要分析散戶的動向,以致其投資決策相對遲滯于B股投資者。另外國內外投資者在操作手法和理念上存在的較大差異也是原因之一。

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日益壯大和成熟,A、B股市場的合并已經是大勢所趨。而它們的合并條件除了股價和市益率趨于一致之外,還有就是它們的股價波動也將具有長期的均衡關系。只有這樣,A股市場和B股市場的合并才不會出現大的波動。從現在來看,兩個市場的同一性還沒有產生,合并還為時尚早?,F在將B股市場向國內投資者開放除了能夠縮小兩者的股價差距以外,無疑也為國內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向國外投資者學習的場所,從而能夠使國內投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更加成熟。這樣,A股與B股市場之間的差距會逐漸消失,最終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