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安排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8 11:24:00
導語:人民幣匯率安排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概述
由于歐元的由理論到現實,談論最優通貨區理論(TheTheoryofOptimumCurrencyAreas以下簡稱OCA理論)的很多。OCA被廣泛用于討論貨幣一體化問題,也還可很容易地推廣到有關固定匯率的研究中,但在討論一般的匯率安排問題時,其前提條件不似統一通貨區這樣嚴格,有關OCA理論的運用更多的可能是一種方法(approach),這種方法在分析某種匯率制度安排的成本和收益時會很有用。
討論匯率制度問題有時是很困難的。原因有二:其一,較難界定一國的匯率制度的類別;其二,一國政府很少清楚其匯率安排的目標??傮w上說,匯率不外乎有調節的定?。╬eggingwithmoreorlessadjustment)和有干預的浮動(floatingwithmoreorlessinterven-tion)兩大類。定住匯率就是在某一時期內的固定匯率,其優勢主要體現在微觀效率,而浮動匯率則在宏觀不均衡時調節成本較低。有關匯率制度選擇問題的討論從大的方面就是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的取舍問題,是一種成本—收益分析。OCA方法是有關的基本思想方法,其所長在于分析固定匯率的利弊。而兩種匯率制度本身是互相替代的關系,一者之長乃另者之短,由此推論,OCA方法對權衡比較所有匯率安排問題都能提供某種思路。在討論匯率制度問題時,時常有一種錯覺,就是浮動匯率的市場決定的成份多一些,而固定匯率常常與政府管制在一起,但OCA理論告訴我們,簡單的市場經濟原則并不能推導出執行哪一種匯率制度的必然性,關鍵在于是否存在嚴格的外匯或資本管制。因此,用OCA方法來探討匯率制度安排問題往往能得到一些比較客觀的結論。本文第二部分簡單介紹OCA理論;第三部分探討人民幣匯率制度安排的理論依據;第四部分則討論亞洲美元區崩潰對我國帶來的外部沖擊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民幣貶值壓力,并分析人民幣匯率制度安排的內在缺陷;第五部分是全文的結論部分。
二、OCA的理論簡介
OCA理論是蒙代爾(Mundell)于1961年提出的有關匯率安排的理論,其要旨為根據成本—收益分析來選擇一定的區域構成使用同種貨幣的通貨區。根據蒙代爾的分析,得出了一個有趣的結論,美國和加拿大的東部區域可構成一個統一通貨區,而兩國的西部地區則構成另一個通貨區,這一切是從產業結構差異引起的不對稱性會導致宏觀調整的不對稱這一理論前提導出的。蒙代爾認為只有產業結構比較一致的地區才適于構成一個統一通貨區。其后,麥金農(Mckinnon,1963)和凱南(Kenen,1969)亦對OCA理論作了開創性研究。麥金農認為一些開放的小國適合進入統一通貨區,而凱南則認為如一國產業足夠多元化其進入統一通貨區的代價可較小。一般認為,上述三位著名學者的工作構成了經典OCA理論的框架。但自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全球宏觀經濟的基本面有很大改觀,各國的匯率安排亦多由立足于金本位的固定匯率轉向浮動匯率。OCA理論似乎越來越遠離現實。哈里·約翰遜(HarryJohnson)等著名學者也因此認為該理論僅是讀書人的游戲文章而已。
然而,進入90年代后,歐洲貨幣聯盟(EMU)的實際運行使OCA理論死而復生。為了適應理論與現實的不斷變化,OCA理論亦改頭換面。德格洛瓦(DeGrauwe)等人的工作使OCA理論蒙上了濃厚了新古典主義色彩,他們的工作也因此被稱作新OCA理論。經典OCA理論所要求的加入統一通貨區的先決條件在新OCA理論中變成了可在先加入通貨區后逐漸達標,只要有可信的承諾和有力的紀律約束即可。歐元區內意大利和西班牙的EMU達標似乎驗證了這一點。由此可以推論,一些長期飽受宏觀經濟動蕩之苦的國家可以通過定住某些宏觀穩定國家的貨幣而引入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并徹底改變原有的預期,從而盡享經濟長期穩定所帶來的好處。這是新OCA理論開始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轉型國家的藥方。這個方子看起來與許多發展中國家長期采用定住某一硬通貨的匯率政策倒是不謀而合,但其中的隱含的前提條件卻又是諸多欠發達國家所不可能具備的。因此,由OCA理論又可反證許多發展中國家不具備長期執行固定匯率政策的能力。以下,筆者結合中國的實際就此展開論述。
三、選擇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理由
各家OCA理論對構成統一通貨區的條件眾說紛紜。這些討論多圍繞著執行固定匯率的宏觀成本,而對其帶來的微觀效率則常認為是不言自明的。這種不證自明的微觀效率是選擇人民幣的固定匯率的主要理由。改革開放多年來,我國的外匯管理制度有了很大的變化??偟内厔菔欠潘晒苤?,匯率由市場決定的成份增大,特別是1996年起,人民幣已成為經常項目可自由兌換的貨幣,只要是真實的貿易需求,所有外匯均可自由購買。而在IMF的正式分類中,我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如果把人民幣匯率放入一長期背景看,會發現它基本上定住美元,雖然其間亦夾著多次一步到位的貶值。從1994年1月起,人民幣匯率始終處在8.26—8.70的范圍內小幅波動,可以認為其采用的是某種較寬松的定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政策。固定匯率的好處主要在于可減少由于匯率變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一般而言,這種不確定性所代表的風險對國際貿易和投資是有害的。在發達國家,這種風險可以通過遠期外匯市場基本規避,所帶來的僅是增加交易成本的問題。而在中國及類似的許多欠發達國家,由于金融深度不夠,利率遠未市場化,遠期外匯市場在一定時期內不可能形成。這時一旦發生匯率不能預期的大幅波動,其所帶來的風險對所有國際間的經濟交往的影響可能都是毀滅性的。因此,人民幣的固定匯率在一般情形中能夠極大地提高國際經貿活動的經濟效率,從這一點說,人民幣目前的匯率安排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除了微觀經濟效率的考慮,OCA理論還認為在一定條件下,固定匯率可作為名義錨(nominalanchor)成為穩定一國宏觀經濟的關鍵。這種名義錨在政府急欲擺脫人們的通脹預期時尤為緊要。以下通過簡單的貨幣方程式對此問題作一解釋。
A國:P[,A]L[,A](Y[,A],r[,A])=M[,A]
B國:P[,B]L[,B](Y[,B],r[,B])=M[,B]
P[,A]、P[,B]為價格,L[,A](.,.)和L[,B](.,.)為貨幣需求涵數,M[,A]、M[,B]為貨幣供應量。如A、B國間采用固定匯率,可認為P[,A]/P[,B]的值為固定,由利率平價條件可得r[,A]=r[,B],如Y[,A]、Y[,B]給定,可知貨幣市場出清時的貨幣供應量。根據新OCA理論,要維持匯率固定,即P[,A]/P[,B]值固定不變,M[,A]/M[,B]的值也應維持不變。換句話說,如政府承諾固定匯率,它即承諾采用與定住匯率目標國基本類似的貨幣政策。一般而言,被定住國往往是采取較穩健貨幣政策的國家如歐元區中的德國,而加入歐洲貨幣機制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則通過引入固定匯率這個名義錨承諾采用類似德國央行的穩健貨幣政策以徹底改變人們的通脹預期。當然,人們可以直接定出M[,A]/M[,B]的值并維持不變,但在實際情形中,M[,A]/M[,B]的值不容易直接得到,而名義匯率P[,A]/P[,B]則是最容易得到的一個變量,因此匯率固定常用來作為一個名義錨表示政府穩定其貨幣發行量的決心。
對中國這樣的轉型國家,宏觀經濟的穩定尤為重要,只有宏觀經濟的長期穩定并健康地發展,改革才能成功。事實上,中國也極為需要固定匯率這個名義錨來表示政府采取穩健貨幣政策的決心,而多年來的實踐也表明我國用相對穩健的財政貨幣政策與固定匯率相結合取得了高增長低通脹(相對于中東歐轉型國家)的經濟奇跡。薩克斯(Sachs,1997)說過:“過去一些年中極大多數成功的經濟穩定計劃均包含有至少一個時期的定住匯率?!毕淼律℉anderson,1979)認為由于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深度不夠,如采用浮動匯率,會由于由貨幣的資產性需求的頻繁變動帶來的實際匯率的經營振蕩,從而引起宏觀經濟不穩。固定匯率作為名義錨為許多發展中和轉型國家在某一階段的宏觀經濟健康發展中起了很大作用。;
與中國相類似的理由,盡管名義上的匯率制度安排各不相同,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均或多或少地采取了定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政策。如排除中國于1994年1月一次性大幅度貶值的影響,上述九國和地區與美國的雙邊匯率變動的標準差甚至還小于歐元區內各貨幣間的標準差(1991年1月—1994年12月),因而可以說亞洲九國和地區與美國形成了事實上的統一貨幣區——亞洲美元區。用傳統OCA理論考慮,也可發現這些國家確實已具備構成統一貨幣區的一些基本條件。比如有類似的通脹率,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十國和地區在1982—1996年的平均通脹率為5.8,標準差為3.67,而歐元區為6.1和4.11(美國為3.7和1.14),從這點看,亞洲國家與美國間形成共同貨幣區是不奇怪的。再則,亞洲九國和地區均采取外向型的經濟政策,均可視作開放小國(除中國人口基數偏大),采用固定匯率按麥金農的看法是再合適不過的。另外,上述國家的進出口產品的結構從統計上看類似(Kwan,1998),這又同蒙代爾的有關OCA的標準相合。因此,用OCA理論的觀點可以找到中國(包括東亞鄰國)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的許多理由。在許多情況下,這些理由是很具說服力的。
四、人民幣匯率安排的內在矛盾
為了提高經濟效率和穩定宏觀經濟環境,人民幣匯率采用階段性的定住美元的政策,幾乎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由于中美兩國在各個方面的巨大差異,無人相信人民幣定住美元會長期維持一個不變的名義匯率水平。因此,由新OCA理論所強調的名義錨作用是不明顯的。同樣的,亞洲美元區內各國和地區由于文化、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差異很難作出有關貨幣一體化的正式承諾,上述亞洲美元區內不可能有任何制度的約束,其相對固定的雙邊匯率注定是不可能長期維持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亞洲美元區內,匯率相互固定的關系已不復存在的事實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可以說,沒有承諾的固定匯率不是真正的固定匯率,其短期的穩定必包含著長期的不穩定,這種沒有可信度的固定匯率對提高經濟效率的作用是令人懷疑的,因為一個理性的交易者必然會把這種雖是小概率但是巨幅的匯率波動當作必須正視的風險列入其收益方程,并由此影響到開放社會中的幾乎所有的經濟活動。在1997年前人民幣匯率安排多數處于這種沒有承諾的固定匯率的狀態,導致雖有嚴格的外匯管制和資本項目的控制,但每年均有大量的資產以不同名義流往國外。這種逆向的資本流動是由人們長期的貶值預期造成的,給我國這樣的資本稀缺國造成了效率上的損失,也反映了我國匯率制度的矛盾,即短期穩定伴隨著長期不穩定。
1997年下半年,亞洲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亞洲美元區中除中國和香港的其他七國和地區的貨幣均有不同程度的貶值,世界經濟面臨著考驗。我國領導人為了讓危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及時中止,果斷地承諾人民幣匯率不貶值。雖然該承諾沒有明確的時間期限,但人們有理由認為它是超過2年的相對長期的承諾?,F在時間已經到了1999年的下半年,人民幣匯率紋絲不動,充分說明了政府說話算數。但這種固定匯率的長期可信度從OCA理論的思路看來,是值得懷疑的。首先,新OCA理論強調的名義錨理論的前提是認為長期菲里普斯曲線是垂直的,政府不必在失業和通脹方面用積極的干預手段作出取舍,貨幣政策是無效的。同時,由于各種生產要素有流動性,價格和工資具有彈性,一個國家完全可放棄匯率工具而應付外部沖擊。但是,這種前提在我國是不具備的。由于市場的不完善,理性預期的前提基本不存在,政府的財政貨幣政策往往能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調控國內的失業和通脹起作用?,F階段,我國擴張的財政貨幣政策往往能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調控國內的失業和通脹起作用,現階段,我國擴張的財貨政策的凱恩斯色彩很濃,與格林斯潘的聯儲關注于通脹的貨幣政策差異很大。由于兩國貨幣政策間的差異的長期存在,由上節提到的貨幣方程式可知,名義匯率固定在長期是不可能的,人民幣在長期必然有貶值傾向。同樣,由于我國的現實情況,人員和資本的跨國流動(尤其在中美間)尚有許多限制,工資和價格的向下剛性亦很明顯,一旦遇到鄰國貨幣巨額貶值這種緊縮性外部沖擊,必會產生顯著的實際匯率上升。放棄調整名義匯率這樣的手段而取得我國宏觀經濟的外部平衡是不可能的。顯然,由于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與美國的巨大差異導致貨幣政策的南轅北轍以及我國不具備固定匯率所必需的內部條件,雖然有相對可信的政治承諾,但固定匯率在長期仍然是不可維持的。
應該看到,一旦固定匯率崩潰(或者說主動性的一次性大幅貶值),對有關的經濟主體影響巨大。在進出口方面,對進口商影響很大,而對外債借款人更是一場浩劫。因此,政府應就此在必要時進行財政及其他制度上的另行安排,防止對企業的過分沖擊。而在我國目前所面臨的長期內外同時失衡的情況下,維持固定匯率的成本也越來越大;時間越長,將來一次性貶值的幅度也越大,對經濟的沖擊也會越大??陀^地說,政治領導人的承諾并沒有緩解人民幣匯率安排的內在矛盾,而是把其長期化。這種矛盾反映了我國宏觀經濟政策與匯率政策安排的激烈沖突,增加了我國宏觀經濟的長期不確定性。
五、結論
根據OCA理論所提供的思路,我們考察了人民幣匯率安排的合理性和內在矛盾,發現定住美元的匯率安排是一種注重于短期穩定的制度安排。為了從根本上提高經濟效率并穩定宏觀經濟,必須在第一次大幅調整匯率時作出某種臨時性的安排,否則,會給整個宏觀經濟帶來破壞性的沖擊。
【參考文獻】
1.華民:《通貨區理論與貨幣一體化》,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高級經濟學專題講座,1998.4.20.
2.DeGrauwe,P.,1992,"Theeconomics,ofMonetaryIntegr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
3.Henderson,D.W.,1979,"FinancialPoliciesinOpenEconomics",AER,69,May.
4.Kenen,P.B,1969,"TheTheoryofOptimumCurrencyAreas;AnEclecticView"inMundell,R.A.andA.K.Swoboda(eds)"MonetaryProblemsoftheInternationalEconom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41—46.
5.Kwan,C.H.,1998,"TheTheoryofOptimumCurrencyAreasandthePossibilityofFormingaYenBlockinAsia",JournalofAsianEconomics,9(4).
6.McKinnon,R.I.,1963,"OptimumCurrencyAreas",AER,53,717—725.
7.Mundell,R.A.,1961,"TheoryofOptimumCurrenAreas",AER,51,657—665.
8.Sachs,J.,1997,"An,OverviewofStabilizationIssuesFacingEconomiesinTransition",InW.Woo,S.Parker,andJ.Sachs(eds)"EconomiesinTransition",Cambridge,Mass.MITPress,234—256.
- 上一篇:期貨市場發展與期貨法制創新論文
- 下一篇:流動性滯存與通貨緊縮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