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滯存與通貨緊縮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8 11:24:00
導語:流動性滯存與通貨緊縮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貨緊縮是幾年來困擾我國經濟的一個難題。在本文中,筆者提出流動性滯存原理,用來解釋我國的通貨緊縮現象,對該原理與此前有關原理的承繼和發展關系、以及有關的方法論問題進行了嘗試性的研究,并依此原理提出緩解我國通貨緊縮的方法。
一、流動性滯存及其意義
流動性一詞有兩個含義。第一,指一種資產在交易中能迅速變換為別種資產而不遭受損失的能力,以此分析,不同的資產——實物資產、生息資產、貨幣等——其流動性也不同,其中貨幣是最富于流動性的資產。第二、指貨幣與資金。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所講的流動性偏好,即指對貨幣的偏好。流動性滯存這一概念中的流動性,是指流動性的第二種含義,指貨幣與資金。
流動性滯存這一概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
從社會總供求關系上來看,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最終產品和勞務的供給總量,即社會總供給(AS),可用出售該總供給量的銷售總收入(Y)來表示。這一貨幣總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后,形成個人收入、企業收入和政府收入三部分。其中個人收入和企業收入又分別變為消費(C)和儲蓄(S)兩部分。若政府收入用T來表示,則初次分配的結果變為C+S+T。通過儲蓄轉化為投資(I),政府收入變為政府支出(G),C+S+T經過再分配變為C+I+G。C+I+G就是社會總需求(AD),用社會總支出(E)來代表。在這整個過程中,由于T和G是由政府控制的政策變量,屬于外生的經濟調節變量。所以,社會總供求原生的相對數量關系,即C+S和C+I的相對數量關系,就由經濟體系的一對內生變量——投資和儲蓄的相對數量關系決定。這一分析可用如下圖式表示:
Y(AS)——個人收入+企業收入+政府收入——C+S+T——C+I+G——E(AD)
儲蓄是可支配收入(即Y-T)與消費之差。儲蓄有多種形式,如在銀行存款、購買債券和股票以及因非消費目的而持有現金(窖藏)等。
如果儲蓄不能及時地轉化為投資,就會出現流動性滯存問題。流動性滯存是指在上述從Y到E的圖式中,貨幣滯存于家庭、企業和銀行等經濟單位,使觀察期內貨幣供給量中當期用于購買商品和勞務的部分比重下降。貨幣供給量可分為兩部分。在觀察期內購買商品和勞務的部分,如居民和企業留在手中用于日常商品和勞務交易的部分,各類儲蓄形式中當期可轉化為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部分,政府收支部分等,稱為購買貨幣量或交易貨幣量,以Mp表示。而在觀察期內滯存于家庭、企業、銀行等經濟單位,當期不能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的部分,如公眾窖藏的部分、投入股票二級市場的部分、銀行“存差”(即由存款量大于貸款量形成的差額)等,則稱為滯存貨幣量,以Mr表示。若滯存貨幣量在貨幣總量中的比重變大,則貨幣總量的流通速度就會減慢。根據公式MV=PQ,在貨幣流通速度V變小時,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就應快于經濟增長率和物價上漲率之和,以滿足商品流通對貨幣量的需要。在極端情況下,當Mr無窮大時,經濟就進入了流動性陷阱,流動性陷阱是流動性滯存的極端情況。
通過上述分析,可得出通貨緊縮的定義。通貨緊縮就是貨幣供應量中用于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量Mp不足,致使物價水平下降、失業率上升的現象。形成通貨緊縮的原因,或是貨幣供應量不足,或是流動性滯存使貨幣供應量中的Mp部分不足,或是二者兼有。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貨幣供給本質上是內生的,因此,通貨緊縮的主要原因是流動性滯存。即是說,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通貨緊縮只有和流動性滯存聯系起來,才能得到較好的說明。
也可以從社會再生產角度來說明流動性滯存現象。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企業生產出產品,經出賣得到貨幣收入,這一貨幣收入經過復雜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過程,最后到達欲以之購買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購買者手中,形成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以使隨后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夠賣出,保證社會再生產能夠順利進行。形成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貨幣量,與最初出賣產品所得的貨幣量并不相等。設其他因素不變,若在數量上前者小于后者,則說明出現了流動性滯存。流動性滯存使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社會再生產因產品難以賣出而不能順利進行。貨幣可滯存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過程的各個環節,其形式則有窖藏、銀行存差等。流動性滯存使貨幣供給量中當期實際上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量減少,形成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并不是總貨幣供給量緊縮,而是由于滯存貨幣量增加,使當期實際上用于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量緊縮。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商品流通公式W——G——W(或商品——貨幣——商品),按這一公式,商品流通分為賣和買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完全可以分開的。在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如果有相當數量的人賣而不買、或賣而少買,大量貨幣在賣與買兩個階段之間,即在人們手里停留的時間過長,在其他因素不變時,就會出現商品總需求不足的現象。由于商品從賣到買,經歷了一個復雜的貨幣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過程,貨幣可停留在家庭、企業、銀行等參與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經濟主體手中,這就是流動性滯存現象。筆者在2000年3月提出流動性滯存概念時,用的就是這種說明方法(見《金融理論與教學》雜志2000年第3期)。至於流動性滯存的原因,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時,是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其兩個表現來說明的。凱恩斯是用其有名的“三個基本心理規律”、不確定性和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來解釋的。
流動性滯存與商品過剩、資本過剩是密切相關的概念。流動性滯存必然導致商品過剩(商品相對過剩,相對于需求而言過剩),而資本過剩(資金滯存于銀行,形成巨額銀行存差)則是流動性滯存的重要表現,它們都不市場經濟是需求約束型經濟。市場經濟有兩個特點,⑴按要素分配,或按貢獻分配,貢獻大小由市場來直接或間接地做出評價;⑵個人面向包含不確定性因素的市場,對自己的經濟行為及后果負責。這兩個特點是雙刃劍,一方面,它們提供了市場經濟特有的在生產和供給上的動力、壓力和效率;另一方面,它們導致人們之間的收入差距,決定了人們進行風險收益權衡以及自我保障的心態和行為,而收入差距、趨避風險和個人自我保障恰是產生流動性滯存和由之導致的社會總需求不足的原因。市場經濟中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就是由市場經濟本身的體制特點決定的。
流動性滯存這一概念對于準確理解通貨緊縮具有重要意義。多年來,“通貨緊縮”、“通貨膨脹”等詞匯中的“通貨”一詞,一直被理解為“流通中的貨幣量”,即現代經濟學金融學教科書中的“貨幣供給量”。如今,到了消除這一誤解的時候了。
按流動性滯存分析方法,貨幣供給量M可分為兩部分:⑴被用于購買商品和勞務的部分Mp;⑵滯存于家庭(窖藏)、企業(窖藏)和銀行(存差)的部分Mr。M=Mp+Mr。真正的通貨是Mp而不是Mr?!巴ㄘ洝敝械摹巴ā弊郑瑧斫鉃閯釉~,是使流通、使運轉的意思。因而,通貨就是使商品能賣出去,使商品流通得以順暢進行,使資源得以利用,使經濟得以運轉的貨幣量。按這一概念,通貨就是Mp而不是Mr。只有通貨,即只有Mp,才是經濟運轉的“第一推動力”。
在最近討論通貨緊縮問題時,有人說“通貨緊縮純屬子虛烏有”,按對通貨一詞的傳統理解,他說的是對的。近幾年我國的經濟增長率年均為7%左右,而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長率年均為14—15%左右。按對通貨一詞的傳統理解,通貨是充足的,不是緊縮的。但按對通貨一詞的新理解,由于出現了流動性滯存,Mr部分比重變大,真正的通貨即Mp部分仍是不足的,通貨緊縮確實存在。
按對通貨一詞的新理解,通貨緊縮有點象流行廣告詞中的一句話:“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通貨(Mp)充足則人們免遭失業之苦,一國免去資源不能充分利用之憂。通貨(Mp)不足則有人必遭失業之苦,一國必有資源閑置之憂。當然,過猶不及,由于一國的資源是有限的,其利用效率還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過于“通”,通貨(Mp)過多,則會發生通貨膨脹。
按對通貨一詞的新理解,無論是物價水平普遍而持續下降的通貨緊縮,還是物價水平普遍而持續上升的通貨膨脹,都是由通貨(Mp)的過少或過多造成的。至于通貨(Mp)何以過少或過多,則有其具體的體制、政策、預期等方面的原因。
對通貨一詞新理解的關鍵在于:第一,“通”是動詞,是使商品流通順暢、使資源得以利用、使經濟得以運轉的意思。通貨就是有此功能的貨幣量。第二,廣義貨幣供應量M2分為購買貨幣量Mp與滯存貨幣量Mr兩部分,Mp才是真正的通貨。
在流動性滯存的情況下,,中央銀行預測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的公式變為:
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流動性滯存率
流動性滯存率可為正或為負,在公式中前兩個因素不變時,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應隨流動性滯存率的變動而變動。
關于流動性滯存這一概念,還應注意兩點:⑴既為流動性,則不能滯存,若發生了滯存,則意味著經濟出了毛病。這就是流動性滯存這一概念命名的由來。⑵流動性滯存亦可稱為貨幣滯存或貨幣資金滯存,但最好還是稱為流動性滯存。萬不可稱為流動性沉淀或貨幣資金沉淀。因為沉淀的原意是溶液中的難溶物質沉到溶液底層的過程。當溶液過飽和時,結晶物質也會沉到溶液底層。貨幣沉淀是貨幣中性論者的說法。貨幣中性論者認為,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是一定的,過多則結晶沉淀,過少則溶解。貨幣量對實體經濟過程無影響,貨幣是“一層面紗”。流動性滯存論則從社會再生產和相應的貨幣周轉角度出發,認為貨幣資金的滯存會影響經濟過程,使當期實際上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量減少,形成通貨緊縮。
二、我國流動性滯存和通貨緊縮的原因及緩解這一狀況的思路
在我國,流動性滯存主要是由如下兩個原因造成的。第一,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使經濟生活中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強,使人們的收入預期下降,支出預期上升,經濟安全感減弱;第二,居民間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者把其收入中的較大比例用于儲蓄。一方面,它們使普通居民的消費傾向減弱,儲蓄傾向增強,使國民總消費率(C/Y)下降,國民總儲蓄率(S/Y)上升,造成宏觀意義上的消費需求不足。消費需求不足與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外界不確定性結合在一起,使企業投資風險加大,資本邊際效率降低,企業投資動機減弱,造成宏觀意義上的投資需求不足。消費需求不足加上投資需求不足,就是社會總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儲蓄率上升使居民和企業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變為窖藏現金和在銀行的存款。從銀行貸款上看,消費者和企業缺乏信心導致民間資金需求不旺;而現有企業大面積效益不佳和與之相關的貸款的較大風險,又使銀行產生“惜貸”,“慎貸”行為,這都使銀行貸款量相對下降,使銀行出現巨額“存差”,并使中央銀行通過貸款向商業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阻滯。這樣,在貨幣大量滯存于家庭、企業和銀行等經濟單位的同時,中央銀行通過貸款渠道又難以有效地增加基礎貨幣供應,結果使經濟生活中實際上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量即Mp不足,Mp不足加重了總需求不足,最后形成了物價水平下降、失業率上升的通貨緊縮現象。通貨緊縮現象發生后,又反過來影響人們的心理預期,使通貨緊縮更加嚴重,這就是所謂的“通貨緊縮螺旋”。
消除由流動性滯存帶來的通貨緊縮,有治本與治標兩種方法。治本法就是從造成此次流動性滯存及通貨緊縮的根本原因出發,因勢利導,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強人們的經濟安全感;健全法律體系,明確產權、交易和競爭規則,嚴格執法,加大經濟生活的透明度,減少不確定性;在經濟活動中,堅決反對壟斷、行政腐敗和暗箱操作,努力實現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以充分發揮各經濟活動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創新來啟動和發展經濟;健全風險投資機制,建立投資保險制度;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從多方面、多角度扶助弱勢群體,解決其學習、就業和生活上的困難,增強其掙得收入的能力,并使這些措施長期化、制度化;運用財政稅收手段改善收入分配,使之既無損于效率又不至于妨礙社會消費的增長;完善市場體系,活化市場主體,強化市場對優化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這種方法耗時較長,但可以把流動性滯存與通貨緊縮發生的可能性與程度降至最低,對已發生的流動性滯存和通貨緊縮也有滿意的效果。
治標法就是運用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消除通貨緊縮。由于通貨緊縮常與流動性滯存相伴,所以,在通貨緊縮時運用擴張的貨幣政策,會遇到以下問題:(1)通過“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居民和企業”這一信貸渠道,難以迅速有效地增加貨幣供應量;(2)增加的貨幣供應量中,會有很大一部分滯存起來,只有一部分在當期購買商品和勞務;(3)由于消費者和企業信心不足,利率降低未必會使消費和投資增加。這些都使貨幣政策效果減弱。若此時運用擴張的財政政策,由政府向商業銀行和居民發行國債,把滯存的貨幣量變為政府的國債收入,再通過政府支出,使之變為即期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量。同時,中央銀行利用公開市場業務,從商業銀行手中買入國債,發出基礎貨幣,可實現增加貨幣發行和增加總需求的目標。即是說,通貨緊縮時期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效果要好。但由于通貨緊縮時,居民消費傾向較小,財政乘數小,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效果也不會十分顯著。此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還會遇到時滯,財政債務負擔加重,使未來發生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加大等問題。
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標本兼治。在運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的同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配置資源作用,改善收入分配狀況。特別是在社會保障方面,政府要下定決心,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使公眾增強經濟安全感,為消費和投資的增加,為減輕流動性滯存提供一個信心和心理基礎。
三、流動性滯存分析與凱恩斯流動偏好理論的關系
由于名稱上的接近,人們很容易把流動性滯存分析與凱恩斯的流動偏好分析混淆起來。其實,二者是有重大區別的。
1,內容不同。
凱恩斯的流動偏好是對狹義貨幣M1的偏好,指的是家庭和企業的現金窖藏。而流動性滯存則不僅包括家庭和企業對M1的窖藏,還包括家庭和企業存入金融機構并滯存在金融機構的貨幣量(即所謂存差)。
2,方法不同。
⑴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是把流動性偏好作為一個心理規律來說明的。而流動性滯存則是從“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及“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的方法出發,以社會再生產及相關的貨幣周轉過程為主線,研究經濟體制、技術和社會變革、不確定性、風險和預期、收入分配等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因而,流動性滯存不是心理現象,而是一種現實描述。
⑵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是從貨幣需求角度來考慮問題的,但銀行有存差并不是銀行“需要”存款額大于貸款額,因而其局限性是十分明顯的。而流動性滯存理論,則是從“商品銷售——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最后形成包括消費和投資在內的總支出(總需求)”的角度,來研究這一過程中的貨幣與資金的滯存問題。具有方法簡單(無需通過貨幣需求繞圈子)、直捷(從貨幣周轉角度,即從貨幣收入——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貨幣支出的角度,使人們很容易看出流動性滯存是總需求不足的原因)、全面(指出貨幣既滯存于家庭和企業,也滯存于銀行)、與現代財政貨幣制度直接對接的優勢。
⑶流動偏好在凱恩斯理論中僅能用來說明利率居高不下、投資不足的原因,用來分析貨幣政策的功效。而流動性滯存則用來說明在社會再生產中,從企業商品出賣取得收入開始,經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貨幣流動,最后到達以之購買消費品和投資品的購買者手中的整個過程中,貨幣的滯存情況。由于把體制和分配等因素包括在內,流動性滯存理論所能說明的東西遠遠多于流動偏好理論。
四、有關的方法論問題
通貨緊縮問題是一個宏觀的、綜合性的問題,研究這一問題,需要對整個經濟運行過程和運行環境進行客觀的、具體的、動態的、整體的、綜合性的考察,流動性滯存說就是這一考察的結果。
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而人們的社會意識,又決定了人們的行為??傂枨蟛蛔恪⑼ㄘ浘o縮是人們行為的結果,而決定人們行為的意識,則是由他們特定的社會存在、他們的現實性、影響他們又受他們影響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決定的。因此,只有從具體的現實出發,從客觀存在出發,從人們的全面的社會關系出發,才能尋找到真實的具體的聯系,才能使現實關系在人的頭腦中正確地反映出來。離開了具體的現實性,具體的社會存在,具體的社會關系,具體的社會歷史階段,抽象地研究離開社會的、單獨的魯濱遜式的個人意識及其行為表現,其結果,只能產生“不結果實的花朵”。
從這一思路上看,筆者認為以下一些觀點和做法是值得商榷的。⑴單純地把儲蓄率過高,消費率過低看成是利息率偏高的結果,試圖通過降息來啟動消費,減少儲蓄;⑵單純地把商品供過于求看成是價格偏高的結果,認為只要物價水平下降即可解決商品供求矛盾;⑶單純地把失業率過高看成是工資偏高的結果,認為工資降低自會解決失業問題;⑷沒有看到在貨幣從收入到支出過程中會出現流動性滯存的實際情況,沒有看到作為“通貨”的實際上只是貨幣供應總量中的Mp部分,只要出現物價水平下降,就增發貨幣;⑸沒有看到M1中也有滯存貨幣(如窖藏),儲蓄存款也并不全是滯存貨幣的事實,不是十分客觀地把M1/M2作為衡量貨幣流動性的指標,⑹沒有注意到市場供求狀況和企業效益的一般情況,把需求不足歸因于銀行“惜貸”、“慎貸”,認為通貨緊縮的原因是流動性約束;⑺沒有注意到儲蓄會轉化為投資,儲蓄存款并不全都是滯存貨幣(只有存差才是),看到儲蓄存款有數萬億元,就認為通貨緊縮的原因在于“金融資產膨脹”,等等。這些觀點在分析上是不全面的,有些是用片面的因果關系代替實際上存在并發生作用的事實上的因果聯系,因而其成效是有限的。
- 上一篇:人民幣匯率安排研究論文
- 下一篇:期貨市場效率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