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08 11:11:00

導語:通貨膨脹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貨膨脹探究論文

內容提要:2003年以來我國三大物價指數全面上漲,新一輪通貨膨脹已經來臨。筆者通過對新一輪通貨膨脹的若干問題進行思考后認為:本輪通貨膨脹是一次特殊的通貨膨脹,其特殊性在于它的貨幣性、非總量性以及結構性的特點;制度性缺陷與不合理管制導致資源約束、生態失衡導致外部性成本內化、勞動力資源的不合理配置以及市場的無序性導致成本超載等方面的形成原因。因此,筆者認為:本輪通貨膨脹是一次制度性通脹,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從2003年年中開始,隨著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急劇擴張和重工業的高速增長,我國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迅速膨脹,使得國內資源供給趨于緊張,導致三大物價指數全面上漲,新一輪通貨膨脹的出現已經不容置疑。同前幾次通貨膨脹相比,本輪通脹不算劇烈,但爭論卻異常激烈。其原因在于,本輪通脹確實有一些與前幾次不同的特征以及形成原因。筆者認為正確認識這些特征與成因,對于政策效果評估、未來影響我國通貨膨脹走勢分析、下一步的政策取向都具有重要意義。

思考之一:新一輪通貨膨脹有何新特點?

對按經濟學定義,持續的物價上漲即為通脹。雖然在物價上漲的持續時間和幅度等方面不同學者有不同觀點,一般認為如果物價連續三個季度上漲即可確認為通脹,而按照中國過去20多年五輪經濟波動周期的經驗,物價漲幅在5%以下正常,5%至10%之間為溫和型通脹,10%以上為惡性通脹。

現代經濟學認為,通貨膨脹是由于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失衡所造成的,它不僅包括供給和需求方面的原因,還包括供給與需求結構方面的原因,根據其成因可將通貨膨脹的類型分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動型、供求混合型以及結構型??傂枨蟮脑黾樱瑹o論是通過貨幣政策的擴張,還是通過財政政策的擴張,最終都是通過貨幣量的增加實現的。因此,任何形式通貨膨脹的背后都有貨幣供應量不適當增加的影子,費雪的交易方程式也表明了這一點??梢哉f,本輪貨幣政策的緊縮力度已經基本到位,物價水平本應隨著貨幣供應減少向下運動。但實際情況卻與之相反,這可能反映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前些年為走出通貨緊縮而大量投入流通中的貨幣產生了滯后影響;二是推動本輪通貨膨脹的真實原因并非完全是貨幣因素。從實際情況看,這兩方面的原因都存在,一方面前些年擴張性的貨幣投放為本輪經濟過熱準備了貨幣條件;另一方面本輪通脹的真正主因是制度性因素而引起的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因此,筆者認為:新一輪通貨膨脹具有以下幾個新特征:

(一)貨幣性特征

從貨幣供給看,亞洲金融危機后,國家為擴大內需采取了適度擴張的貨幣政策。M2的增長率2000年比1999年增長了12.3%,此后每年大約提高2個百分點,直至2003年第二季度,我國貨幣供應量一直以20%以上速度增長,遠高于同期實際GDP增速與物價上漲之和;與此同時,為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人民銀行在外匯市場大量購入外匯,進一步加劇了基礎貨幣投放。高速增長的貨幣供應之所以未馬上轉化為通貨膨脹,主要是因為這一時期出現了通貨緊縮,居民持幣觀望、蓄幣預防的心態較重,加上以往政府主導下的低效投資引發銀行系統呆壞賬居高不下,造成新增貨幣大量沉積,流通速度下降,遏制了高貨幣存量向通貨膨脹方向的演變。但貨幣的一時沉寂并不意味著消失,經濟體系中存在的超額貨幣供應終將會成為日后通貨膨脹的導火線。因此,筆者認為:新一輪通貨膨脹是前些年貨幣過度擴張的結果。

(二)非總量性特征

一般來說,導致一般物價水平上升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總供給無法滿足總需求的增加,“物以稀為貴”;二是商品生產成本增加,造成銷售價格相應上升。新一輪物價上漲不能說是由社會總需求過度膨脹引起的,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在固定資產投資過熱和國際油價高漲的推動下,糧食、煤炭、電力、石油、運輸等上游原材料能源價格的上漲帶動了其它食品及下游工業產品的價格回升。因此,筆者認為:新一輪的溫和型通貨膨脹是非總量性的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

(三)結構性特征

這次價格上漲從性質上看,仍處于初期階段,具有結構性特征,典型表現在部分要素市場失衡出現供需脫節引起的價格上漲。價格上漲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糧食和部分農產品價格上漲,二是上游產品價格帶動下游產品價格上漲,三是大量土地批租和房地產開發過度需求導致土地交易價格上漲和原材料價格上漲。上游產品價格上漲主要是投資品價格上漲帶動的。近年來投資率過高,部分投資品價格領先上漲帶動生產資料整體價格上漲,特別是2003年9月后,部分原材料和能源出現瓶頸制約,價格漲勢迅猛。如果深入分析一下本輪物價傳導的過程,就會發現本輪物價上漲中暴露出來的上下游產業價格波動不匹配現象的根源在于經濟運行中不合理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單純地用行政調控手段或貨幣緊縮政策,不僅無法達到調控的目標,反而有可能加劇調控的負面效應,使溫和型通貨膨脹延續下去并進一步惡化。

因此,新一輪通貨膨脹是由于制度性因素導致市場結構不平衡,由瓶頸部門的價格上漲而通過成本要素向前推進形成,并且這種結構失衡的主因不在投資,而在體制,它反映了市場發育、改革進度的不平衡,反映了壟斷經濟的危害性。

思考之二:引發新一輪通貨膨脹的成因是什么?

深入分析這一輪的物價上漲,我們可以發現有四個深層次的制度方面原因:

(一)制度性缺陷與不合理管制導致資源約束:引發本輪通脹的根本原因

一般來說,產品的需求彈性比較固定,因此通貨膨脹的決定因素在于供給彈性。而產品的供給彈性又與資源約束程度負相關,與市場競爭程度和國際化程度正相關。在我國加入WTO以后,國際化程度大大提高,產品供給彈性過低主要受制于資源約束??梢哉f,資源約束主要來自于制度性缺陷和不合理管制,因此,制度性缺陷與不合理管制是本輪通脹的根本原因。比如糧食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前幾年對糧食流通領域的管制,只允許國有糧食企業進入。其結果是,按保護價敞開收購的國家政策在實際中很少得到執行,導致糧食價格和產量連年下降。而且,國有糧食企業往往還逆向操作,加劇而不是平抑了糧價波動。另外,投資膨脹的一個重要誘因,是資源和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價格受到管制,嚴重低于市場均衡水平,使投資成本大大降低。同時,能源、資源等行業又幾乎被國有企業壟斷,非國有資本實際上還是很難進入,在供給缺口形成后也不能很快增加生產能力,進一步加大了通脹壓力。但是從糧食缺口、投資膨脹到通貨膨脹,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資源約束。如果說政府的不合理管制降低了短期供給彈性、使供給不能迅速增加的話,那么資源約束就制約了長期供給彈性、使供給不可能無限制地增加。因此,筆者認為:制度性缺陷與不合理管制所導致資源約束是本輪通脹的根本原因,但資源約束的影響決不僅僅在于通貨膨脹,它應該引發我們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和增長方式的深刻思考和戰略轉變。

(二)生態失衡導致外部性成本內化:引發本輪通貨膨脹的外因

生態失衡一方面表現在生態環境惡化,治理生態環境必須花費大量的成本。治理的社會成本費用又直接或間接來源于各個公民和廠商,這種社會成本最終要由生產廠商來承擔,使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從而使產品的價格升高,因而外部性成本的內化相應的結果就是物價上漲。不僅如此,生態失衡還使自然資源日益減少,開采的難度日益增加,由此導致資源開采成本上升,原料能源價格上漲,使生產廠家的內在成本增加,因而造成了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另一方面,生態失衡導致供求總量失衡時還會使供求結構關系變形。比如當生態系統失衡后,其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供給就會因此而減少,但需求會不斷增加,使經濟系統對農業系統產出的需求量更為增加。人們不得不對農業生態系統進行過度開發索取。在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的作用下,農業系統投入的邊際產品也是遞減的,而由于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可以彌補因邊際產品減少而帶來的利潤損失,因而社會資源仍然會向農業生態系統傾斜流入,而其他邊際生產力比農業還高的生產系統卻沒有足夠的社會資源投入。這樣,即使整個社會的產出能夠滿足整個社會的需求卻會因為資源分配結構的不合理而無法滿足總需求,使效率低下部門的產品價格上升進而帶動整個物價水平的上升。

(三)勞動力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引發本輪通貨膨脹的動因

考察當前這一輪宏觀經濟的波動,我們就會發現:一些變量已經很快地發生了變化,而另外一些變量由于“粘性”特點,變化得比較慢。什么變量變化得比較慢呢?非常重要的就是勞動力工資,勞動力工資的變化的滯后在劇烈變化的宏觀經濟中,會帶來勞動力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擾動,進而導致與長期變化不同的某些特點。所以,雖然我國勞動力供給在長期是無限供給,但在短期隨行就市,就可能因價格調整不及時出現供需的失衡,比如當前珠三角等地區“民工荒”現象的出現已經證實了這一判斷。而勞動力的價格是工資,工資又與物價相關。對于恩格爾系數相當高的勞動力來說,在分析中還需要注意的是,其實際工資不僅與消費物價指數有關,還與糧食價格直接相關。因此,當消費物價指數從負的2%上升至6%,便相當于農民工的實際工資下降了8%。而糧食價格從負增長轉為正增長的影響也是致命的。因此,這種勞動力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必然會導致勞動力的短期短缺。筆者認為,解決勞動力短期短缺的唯一出路就是不得不提高勞動力的工資,以此來吸引足夠多的外來打工者到自己的工廠工作,從而增加了生產成本。因而,加劇了這一輪通貨膨脹的出現。

(四)市場的無序性導致成本的超載:引發本輪通貨膨脹的內因

市場的無序性與通脹的關系,似乎難以用準確的數據加以說明。但從每年的物價上漲指數的結構來分析,除了當年新調價因素和其他改革措施出臺因素以及上年翹尾因素的影響之外,有一部分是當年自發漲價因素的影響。這部分因素包括的內容固然很多,但其中市場秩序是否正常,則對自發漲價產生很重要的影響。換言之,市場秩序的混亂和無序,必然導致物價的自發上漲。一方面是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從生活必需品到高檔耐用消費品,從生活資料到生產資料,凡是暢銷產品,特別是名牌商品,均有假冒偽劣出現。猖獗的造假、售假活動不可避免地擾亂了市場流通秩序。作為消費者,用相應的價格買不到貨真價實的商品,作為生產者,特別是名牌商品生產廠家,則花大力氣,以高成本來防假,打假,必然帶來社會生產成本的提高,假冒偽劣商品對通貨膨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市場價格秩序混亂。主要表現在:一是某些機構利用部分權力搞壟斷性經營,牟取暴利;二是各種投機行為加劇了價格波動。三是一些行政性收費項目混亂,亂收費、亂攤派。這些價格混亂行為都直接導致了生產成本的超載,從而推動物價上漲成為引發通脹的重要原因。盡管市場化改革會在長期內通過增加供給來減輕通脹壓力,但在短期內會使“缺煤”、“限電”、“油荒”等隱蔽性通脹顯化,使資源和要素的價格進一步上漲,增加短期通脹壓力。而從目前傳遞出的各種政策信息來看,土地、資金、勞動力和資源市場化已經或者正在被納入下一步的政策重點,這必然會對資源和要素價格、進而對物價總水平產生巨大的影響。思考之三:怎樣應對新一輪的通貨膨脹?

由于本輪通貨膨脹的特殊性,完全指望貨幣政策恐怕難以實現控制本輪結構型通脹的目標,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政策組合,把重點放在結構性調整,放在機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上,真正做到宏觀調控與改革推進相結合,以改革實現調控目標。

一是保持現有的貨幣政策力度,側重疏導信貸結構調節的傳導機制。筆者前面已經提到,本輪物價上漲的貨幣源頭在于前幾年的超額投放,去年以來隨著人民銀行提高準備金率等系列政策出臺,目前流通領域的基礎貨幣供應已經得到有效控制,2004年末M2的增幅降為14.6%,開始進入“適中”區。如果繼續緊縮貨幣供應,有可能加劇企業資金緊張局面,導致經濟硬著陸。當前的關鍵問題是信貸政策的結構調整難以到位,行政性要求與商業銀行的利益追求存在沖突,增加中小企業貸款、支農貸款、助學貸款、就業貸款等的政策導向難以落實。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要加大財政政策的配合力度,使信貸結構調整真正符合商業銀行的利益核算和規避風險的需要。

二是加大短線部門投資力度,拉長短邊。宏觀經濟學中的“木桶效應”告訴我們:一只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使木同多盛水——提高水桶的整體效應,不是去增加最長的那塊木板長度,而是下工夫依次補齊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因此,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長遠趨勢看,解決能源、礦產、原材料、糧食等基礎部門的供應瓶頸問題尤為重要。為確??沙掷m發展,國家要進一步放寬準入政策,通過推動民營資本進入來加大這些部門的投資力度。

三是進一步推進改革,打破上游企業的壟斷格局。在加強短線部門投資時,最重要的是要向內、外資開放上游產業。這樣才能打破個別資本對基礎部門的壟斷,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原材料價格既不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又不體現成本大小的問題,通過市場調節疏通上下游產業之間的價格傳導機制。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對內資的開放尤為重要。這些年來,中國開放戰略中的一個突出現象是從高到低,從大到小,總是把利潤最大的市場份額控制在國有手里,有的甚至讓外資進入,也不允許內資進入,這種政策應該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