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研究
時間:2022-03-16 03:08:26
導語: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教育界教育的改革和理性的時展,形成了今天的理性精神,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南京師范大學吳永軍教授指出理性精神的實質就是: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善于反思,獨立思考,不盲從權威,嚴格按規律辦事,把課程改革看成既是合目的性的實踐活動,更是合規律性的實踐活動[1]。將這一觀點運用到課堂,其實質就是辯證課堂,思想激蕩;黑白自明,理性人生。
一什么是理性精神
21世紀教育改革中最大的變革莫過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20世紀初受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這一思想的影響,教育改革關注到了學生的生活。隨之教育界出現了波瀾壯闊的改革思潮。60年代出現了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在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礎上強調了研究人的價值和人格發展。90年代受后現代主義心理學的推動,新課程理念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建構、多元、互動、對話、創設等詞語進入了每一個一線教師課堂里。西方啟蒙運動標志著理性時代的到來。前有人文主義強調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后有啟蒙思想家們對該認識的突破,“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核心。他們認為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只有人自己的“理性”。所謂“理性”是只認自己思考,運用自己的智力去認識、判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2]。啟蒙運動強調科學和理性;其核心就是批判態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種自由精神。
二理性精神在現有高中政治課程中的若干體現
高中政治教材的局部調整是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實際中,黨和國家遵循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不斷反思,追求真理的過程,是理性精神的一次次大膽實踐:經濟生活中基本經濟制度、分配制度的形成;市場從發揮基礎性作用到發揮決定性作用的表述上的變化;政治生活中政府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哲學中創新精神從之前的方法論上升成為了獨立的內容板塊;文化生活中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中深化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所以核心素養的提出不是否定新課程標準,而是我們哲學上所講的辯證的否定,其實質是一種“揚棄”,在揚棄的基礎上不斷與時俱進。
三理性精神的課堂體現
吳永軍教授認為理性精神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精神層面、知識和技能層面、行為習慣和方法層面。如何實現在三個層面呢?筆者堅持引導學生走進社會生活、走在時代前沿,從精神層面、行為習慣和方法層面,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才能培養學生德性,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提升德育滲透的有效性。陶行知先生在他近30年的教育實踐中認為,兒童的德育來自于兒童的自我構建,德育發展的主人不是別的什么人,而正是兒童自己。道德是兒童在自己的生活過程中,在他所處的各種社會關系之中,通過活動與交往,通過學習、模仿和反思,自我構建起來的。因此,只有源于生活實際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認識。[3](一)走進社會生活,提升德育時效性——精神層面。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告誡我們:“千萬不要干巴巴的同年輕人空講什么理論,如果你想使他們懂得你所說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種東西去標志他,應當使思想的語言通過她的心,才能為她所了解。[4]”我們面對的是00后的學生,學生在想什么?做什么?又呈現怎么的性格特征?這些都影響我們的教育方式,不研究、不關注學生生活的德育課程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我們常常會引用心理學上道德兩難問題,掩蓋事情本身的是非對錯。其實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說得因果聯系,準確的說這是正常的人生選擇,只是每一種選擇都有他應該承受的后果。我用序幕的方式放給學生。第一幕:2016年5月31日,南京新街口派出所趙警官抓到一個小偷。有學生評論到:偷東西本身就是不對的,該抓。接著我播放了第二幕:小偷讓趙警官感動了,因為小偷的女兒腎臟有病,住不起院,只能白天到軍區總院掛水,晚上租住在兩平米的房子里,因為腎臟問題,需要吃雜糧,媽媽就到超市偷點雜糧,1個雞腿,警官問為什么不偷兩個雞腿或者更多雞腿?她說偷東西就是為了小孩,不是為自己。有學生評論到:好可憐,真是母愛大如天。接著我播放第三幕:超市工作人員檢查到她腰部還藏的一本書。有同學說:不是只有雞腿?怎么還有書?太不誠實了。這個媽媽還是應該抓起來。接著我播放第四幕:她解釋道,明天是六一兒童節。同學說:這樣還可以理解,不抓了。很多人發出了同情的聲音。實際情況也是這樣,這個母親后來獲得了南京市民捐贈的好多書籍還有捐款,新聞媒體也大肆報道母愛如山、母愛大如天,滿滿的都是感動。學生們提煉了這么幾個觀點:A說:一個母親偷了東西,不但沒有被罰,反而還獲得了一些錢。B說:超市本來抓到人,可以罰一筆錢,可是一說身世可憐,超市還得送出去一些書籍和一些雞腿,感覺怪怪的。C說:我覺得不對,如果一個人殺了人,說因為他太愛對方了,法院也不會放過他啊。殺人就是殺人,就該受到處罰。偷東西就是不對,如果是這樣,所有的媽媽去超市拿東西,都說愛自己的孩子,那超市該關門了。而且這個母親被發現偷雞腿了也沒有拿出偷了的書籍,說明她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最后學生總結出一句經典的話:不能披著道德的外衣做違法的事情,錯的就是錯的。是啊,對錯這么明顯,我們的媒體導向居然這般離譜。(二)走在時代前沿,直面媒體負面影響——行為習慣和方法層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日益開放,文化多元化與多元價值觀已是當代社會的一個客觀現實和歷史趨勢。然而多元價值觀對青少年成長的負面作用也不小,它將影響青年一代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與發展。高中政治課肩負著意識形態教育的使命,在課堂中要敢于發聲,與時俱進,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弘揚社會主旋律,提升德育的時代性。在講授高二哲學《價值和價值觀》時,我問學生,為什么地震發生那些明星、企業去捐款、捐物?有個學生直面回答說,明星、企業捐款捐物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比如加多寶,就是汶川地震發生時捐款1個億,后來在市場上打敗王老吉。學生說的振振有詞,“有理有據”。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勇氣,敢于表達自己并愿意跟大家分享他的觀點。我拋出了第一個問題“為了提高知名度,去捐款捐物,假如是你,有人不斷提升你的知名度,你會不斷捐款捐物嗎?”該生說不會,他沒那么多錢。我拋出了第二個問題“我們都是人,誰會覺得自己錢太多了,所以去捐款捐物?馬云嗎?”該生立馬知道了自己的錯誤。最后我拋出第三個問題:有錢就應該捐100萬、1000萬,沒錢就捐10元、20元嗎?在三個探究后,我們明確只要是獻愛心的人,一分錢也是愛,一分錢也值得我們尊重,明星多捐,我們應該毫不吝嗇伸出大拇指。對于那些本就是弱勢群體的人,當他們獻出愛心時,我們更應該肅然起敬,因為他們做的更棒。不只是學生,其實我們當教師的也一樣,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們被網絡、媒體裹挾著走,多元的價值觀帶來的負面影響對我們影響太深了。電腦控、手機控,我們偕同學生一起被牽著鼻子走,離開電腦、手機一會兒就像與世隔絕的感覺。這怪不得學生,但需要教育去直面這種負面影響,需要教師陪同學生一起透過煙霧,理性思考;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精心呵護學生的自由及自主的能力、培養反思和懷疑批判的理性精神以及熱愛學習的情感。
四結語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要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無論哪種修養都離不開理性精神。離開理性精神,我們只剩下盲目的熱情和沖動,最終會適得其反。一線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學科教學這一主陣地,始終堅持引領學生走進社會、走在時代的前沿,攜辯證同行,鑄理性人生。
參考文獻
[1]許澤義.論新課改下高中政治課堂的教學生活化[J].教育現代化,2016,3(28):283-284+295.
[2]馬執斌.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③(必修)介紹[J].中學歷史教學,2004,(9):11-12.
[3]劉長貴.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的當代價值[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5,(05):96-99.
[4]戴曉光.愛彌兒與盧梭的自然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01):153-162.
作者:閆曉燕 單位:無錫外國語學校
- 上一篇:電教優化高中政治教學
- 下一篇:西藥庫管理內部審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