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青年政治社會化分析
時間:2022-09-11 03:22:52
導語:當代青年政治社會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青年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因素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思維活躍、充滿活力,實現青年政治社會化,培養其合格的政治人格與政治素質對我國民主化建設至關重要,促進青年大學生個人的理想信念與政治教育價值的和諧統一,高校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在教育觀念上,要凸顯青年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價值性
近年來,政治教育被機械化的現象突出,高校政治教育被誤解為簡單重復的說教活動和單一灌輸,說服力不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不夠明顯,甚至被誤解為指導人們形成正確思想行為的一種方法與手段,政工人員最多的是把全部重心放在了理論宣講和日常管理方面,伴隨而來的是青年大學生的政治立場和世界觀方面的教育效果不明顯,也有部分學生信仰缺失,分不清社會提倡的主流價值觀與抵制的腐朽思想,盲目追風現象在大學生中司空見慣。道德滑坡,價值追求庸俗,原因之一在于政治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和針對性,或者形式單一沒有深入挖掘內在的潛質,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泯滅了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導致其被異化成了約束人、管理人和壓抑人的工具。高校要在以合理價值準則為前提的情況下,教育觀念上,要凸顯青年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價值性。
2.在教育內容上,要實現對青年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交融性
青年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學校,在教育內容方面的豐富和完善,對大學生政治教育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由于眾多因素的影響,政治教育理論與實際脫節,甚至把政治教育的內容純理論化,過于理想化,很難實現政治教育的預期價值目標。再加上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觀念,逆反常規的政治態度,使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偏離了政治教育價值與時代主題。由于政治教育的內容創新不足,使得大學生政治認知的興趣和政治人格的塑造缺失,更難以實現政治教育的終極價值。
3.在教育方式上,要體現青年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主體性
堅持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當前由于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機械化、單一化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單向度的灌輸、說教等方式,實踐育人與情境感化和塑造不強,受教育者沒有完全形成獨立人格,主動參與性沒有調動起來,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學生進行的僅僅是復制式的學習。這種忽視自我體驗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做法,使教育的價值僅局限于事實認知、概念學習、規范條文的傳授和記憶過程,更為重要的是割裂了由知識向情感、意志、行為的轉化,沒有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4.在教育環境上,要彰顯對青年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教育合力
當前,“政治教育主要采取從國家—學?!獙W生的自上而下的單一模式”[3]。在這種模式下,青年大學生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表現出政治冷漠的態度,甚至違背政治教育的原初價值。此外,在這個模式的實施過程中,學校處于核心層次,成為青年大學生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只是注重學生的重要性,忽視家庭與社會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弱化,由于多元的價值觀念,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校主導一元化的標準難以有說服力。所以,要與時俱進,發揮各種育人機制的長效作用,實現青年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教育環境的潛移默化作用和合力功能。
二、提高青年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實效性的對策
1.注重人文關懷,促進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融通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以豐富學生的生活、堅定學生的立場和信仰,解決他們思想中的盲點為目的,最終培養出與社會發展和主流價值要求相一致的新時代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在教育中更多地注入人文關懷的因素,將工具實用和高尚價值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中國共產黨的事業鑄造出優秀的政治精英和業務人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大學生政治教育實現其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要突出人文關懷,注重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和現實心理狀況,因為需要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動力,在培養學生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同時,也要又重視學生合理的價值滿足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通過學生的自主教育和實踐活動,使國家、社會、學校的期望變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當代大學生。
2.普及政治知識,增進大學生的價值認同
大學生政治教育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發掘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優良文化,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能力踐行本領,激發他們的政治參與意識,增強其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把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這是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前提基礎和關鍵所在。其次不斷普及政治參與意識,增強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技能,通過政治教育,使大學生享有各種合法權利的同時,履行他們的法定義務,增強自身的道德建設,進而使他們對我國現行的政治系統、政治現象以及國家的制度、法律、法規等形成科學的認識,達到自覺認同。最后,豐富大學生政治教育的內容。要從大學生的切身利益出發,解決他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滿足他們合理的價值訴求,將個人的需求與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動,這些都需要增強政治教育內容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3.突出主體性,健全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
當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主體性不明顯,而且參與的機制也不夠完善。盡管大學生總體政治參與意識是積極上進的,但是他們的政治參與能力有待提高,在與政治實踐的互動中,建立健全大學生政治參與的長效機制。通過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實踐形式,使大學生直接接觸各種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通過實踐活動,提高他們的政治認知能力,內化為他們的自覺行為。規范政治素養,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和政治參與能力。此外,改進和完善高校黨建工作,引導大學生加入到黨組織的隊伍中來,鼓勵大學生中的優秀分子入黨,宣傳黨的思想和優良傳統,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從而展現他們的政治才華,為黨的建設和發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在實踐中增強政治見識。
4.發揮教育合力,實現學校、家庭、社會等各種教育因素有機統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結合各種因素,不斷增強其實效性,為青年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保障,注入活力。高校有必要借助教育途徑,增強大學生政治信仰力,使得高校課堂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社會輿論、互聯網絡等各種教育因素在終極目標上形成一致性,為大學生政治參與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在青年政治社會化中,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為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提供良好的環境平臺,政治教育的內容通過網絡宣傳達到普及化的效果,從而培養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能力。
本文作者:田紅娟工作單位:長安大學
- 上一篇:民主法制化的政治體制改革研究
- 下一篇:兒童政治社會化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