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黨建時期思想理論

時間:2022-12-27 02:24:39

導語:試論黨建時期思想理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論黨建時期思想理論

一、建黨時期的理論準備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研究和宣傳,基本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理論,如唯物史觀、剩余價值、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等等,從而明確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指導思想、性質和組織原則,為創建中國共產黨奠定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保證了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科學社會主義方向和無產階級專政、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

首先,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早期共產黨人是在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研究中,在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斗爭中,開始逐漸認識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而共產黨人一旦了解和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便用來作為斗爭的武器,用來指導自己的行動。早期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最初還是從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解開始的。他們對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即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觀點、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動力的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等等,都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從而認識到“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顯然為無產階級的思想”;只有把握“唯物史觀的要旨”,才能“說明社會主義必然發生的根源”。正是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早期共產黨人進一步確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才是“吾黨哲學的根據”。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掌握了唯物史觀,就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事實上,由于早期共產黨人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才使他們在確定黨的指導思想、制定黨的綱領和政策時,有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基礎。

其次,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社會主義是用以代替私有制度、資本制度的一種新的社會組織,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要實現這個新組織,首先要推倒現政權及其軍隊,重建勞動者的政府,“這種急進的、全部的、徹底的改造就叫作‘革命’。我們相信惟有革命,社會主義才能達到”。而無產階級專政則是保衛社會主義事業所必需的。無產階級專政是壓服、改造有產者的一種有效手段,“也就是消滅階級的一種手段”。陳獨秀更明確地指出:“我以為共產黨底基礎建筑在無產階級上面,在理論上,自然要好過基礎建筑在資產階級上面全力造成的政黨”?!皩嵭袩o產階級革命與專政,無產階級非有強大的組織力和戰斗力不可,要造成這樣強大的組織力和戰斗力,都非有一個強大的共產黨做無產階級底先鋒隊與指導者不可?!痹谒闹笇?,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中國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要組織一個革命的無產階級的政黨———共產黨。共產黨將要引導革命的無產階級去向資本家爭斗,并要從資本家手里獲得政權———這政權是維持資本家國家的;并要將這政權放在工人和農人的手里,正如1917年俄國共產黨所做的一樣?!闭窃谶@個認識的基礎上,黨的一大通過的綱領公開表明:本黨“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本黨“承認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從而使黨在建立時就找到了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真正依靠力量,也為黨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革命斗爭找到了制定戰略的依據。

再次,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原則。早期共產黨人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特別是對列寧關于建黨理論的學習,從一開始就認識到,無產階級政黨只有建立嚴密的組織,才能形成階級的有機結合體,才能有力量。如蔡和森提出:“黨的組織為極集權的組織,黨的紀律為鐵的紀律,必如此才能養成少數極覺悟極有組織的分子,適應戰爭及擔負偌大的改造事業?!彼J為,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員加入的條件是極嚴格的,這個黨才有極強的戰斗力“,所以我認為黨組織是很重要的”,要“嚴格物色確實黨員,分布各職業機關、工廠、農場、議會等處”。中共一大召開時,陳獨秀特意寫了關于組織與政策的四點意見,囑咐陳公博帶到會上,要求在討論黨綱黨章時予以注意。這四點意見中,其中就強調了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和黨的紀律。中共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共有15款,除第1、第2款為總綱外,其余各款都涉及到黨的組織紀律問題。由于早期共產黨人較系統地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并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為榜樣,從而使黨在創建之時就確立了民主集中制原則和嚴格的組織紀律,有效地保持和增強了黨的戰斗力。

二、建黨時期理論準備不足的原因及評價

盡管早期共產黨人在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過程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理論準備,但幾乎所有研究中共歷史的學者都認為,黨在建立之時理論準備是不足的。在承認這一事實的前提下,筆者認為,非常有必要對理論準備不足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歷史地客觀地對其進行評價。

1.理論準備不足的原因

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傳播的歷史較短。從1918年等開始接受并宣傳馬克思主義,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只有3年時間。除了、陳獨秀、李達、李漢俊等少數人外,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黨員中有許多接觸馬克思主義還不到一年時間,多數人幾乎是先成了共產黨員才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的。二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譯介較少,水平有限。建黨前,黨的早期組織曾翻譯出版了一批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但無論是從數量方面還是從質量方面,都遠遠不能滿足中國實際的需要。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著作,除《共產黨宣言》外,《資本論》、《反杜林論》、《國家與革命》、《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等,都還沒有中文全譯本。至于用馬克思主義系統分析中國社會的書籍,“簡直是絕無僅有的,就是僅有的,不是‘捕風捉影’,便是‘隔靴搔癢’”。再加之當時翻譯者的水平參差不齊,一些譯著的水平不高,使讀者猶如“霧里看花”,一知半解。三是由于黨成立前后即投入實際斗爭,無暇進行充分的理論學習。中國的先進分子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即開始投入實際斗爭之中。當時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都不同程度地在工人、學生、市民中宣傳革命思想,發動革命運動。中共正式成立后,即領導和推動了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由于黨員人數少,斗爭任務艱巨,加之白色恐怖的客觀環境,所以無論是黨的領導層還是普通黨員,都沒有系統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的條件。

2.對理論準備不足要歷史地客觀地進行評價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過程中,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作了大量工作。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出版了大量書籍,發表了大量文章,并嘗試著用馬克思主義來批駁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當時的政治環境惡劣,通訊條件和翻譯水平等都非常有限的情況下,他們能夠做到這樣的程度,實屬不易。應該承認,從1918年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僅僅只有3年時間,而在此期間內,由于中國特殊的政治環境,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又受到種種限制,所以中共成立時馬克思主義理論準備不足是毋庸置疑的,對此不必回避,也不必辯解。重要的是,在承認理論準備不足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對與此相關的問題予以分析。

首先,理論準備不足不等于思想準備不足。理論和思想同屬理性認識,但理論是系統化了的理性認識,而思想可以是系統化的理性認識,也可以是對某一事物、概念等的理性認識。中國最早的一批馬克思主義者,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系統理論固然沒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但他們通過別人的譯介和自己的學習,已經掌握了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觀點,這就是:中國要建立無產階級政黨,要走社會主義道路。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認識,所以在1920年,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就行動起來,開始創建共產黨早期組織,并不約而同地把發動和組織無產階級(工人階級)作為自己的重要工作。

其次,理論準備不足不等于不能實踐。劉少奇曾這樣說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時,又由于中國當時是客觀革命形勢很成熟的國家,要求中國革命者立即從事、而且以全部力量去從事實際的革命活動,無暇來長期從事理論研究與斗爭經驗的總結”,“所以中國黨一開始成立,就卷入偉大的實際革命斗爭中,各方面都應付不暇。這與中國黨的理論準備不夠亦是有關系的。這就是說,當時由于形勢的需要,中國共產黨沒有充足的時間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但卻給了中國共產黨人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客觀條件。中國共產黨人是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理解的,是在實踐中傳播馬克思主義的。

再次,理論準備不可能一蹴而就,理論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不斷創新。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上,從來不可能有絕對的“理論準備充足”,即使此時理論準備充足了,彼時實踐又會提出新的問題。黨在創立時期固然理論準備不足,但很快在二大上就提出了民主革命綱領,在三大上就解決了統一戰線問題。應該說此時已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彌補了創立時理論準備不足的缺陷。但是,隨著革命斗爭的發展,新的問題又擺在黨的面前,統一戰線中如何保持共產黨的獨立性?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如何銜接?等等,這些問題從理論上得到解決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新的問題又必須給予回答……。

總之,中國共產黨的90年,就是在不斷變化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并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在俄國,從“勞動解放社”創立到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一大”,中間經過了整整15年,這期間普列漢諾夫和列寧不僅翻譯出版了大量馬克思主義原著,而且還結合俄國思想界存在的問題寫了許多闡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著作,應該說是作了非常充足的理論準備。但是,這也不能保證俄共后來不犯錯誤。因此,“理論準備充足”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理論只有隨著實踐不斷完善、不斷創新,才能正確地指導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講,理論是永遠不會一勞永逸地準備充足的。換句話說,將“理論準備不足”的標簽只貼在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也是有失偏頗的。

作者:蘇若群單位: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