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意義和對策

時間:2022-11-12 10:19:38

導語:農產品質量意義和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質量意義和對策

質量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關系到國計民生,關系到國家強大、民族振興。而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農業要強則必須樹立質量第一的意識,堅持優質發展、以質取勝。

一、提高農產品質量意義

黨的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根據國際國內環境變化,特別是我國發展條件和發展階段變化作出的重大判斷。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也到了這個階段,農業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核心是農產品質量要高,所以提高農產品質量意義重大。(一)對黨的精神的貫徹落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報告提出的重大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推進工農城鄉協調發展,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實現了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收入持續提高、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但當前依然存在著農民增收后勁不足,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城鄉發展不平衡是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是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充分。因此,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精神,提高農產品質量,進而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讓農業由大變強。(二)對“農業質量年”建設的有力推動。今年2月6日原農業部舉行工作會議,確定2018年為“農業質量年”。“農業質量年”的提出,是時展的要求。目前,我國經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階段性特征發生轉變,由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也與全國經濟一樣,由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稗r業質量年”建設發出全面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員令,提出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力求做到“六個高”:產品質量高、產業效益高、生產效率高、經營者素質高、國際競爭力高、農民收入高,其中“產品質量高”位居首位。所以提高農產品質量,是“農業質量年”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對“農業質量年”建設的有力推動。(三)對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的更好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的需要也發生了新變化,由追求溫飽轉變為追求美好的生活,而且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對農業發展也提出了更高期待。人們對農產品不再只關注“有沒有”“夠不夠”,而是更加關注“好不好”“優不優”。這就要求不僅要提供足夠數量的農產品,還要提供高質量的農產品。目前,國內農產品出現了結構性過?,F象,質量一般的農產品大量積壓,銷路不暢。而進口農產品的數量卻逐年增加,因為國內高品質農產品難以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因此,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必須加快提高農產品質量。

二、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內容

提高農產品質量具體包括“五品”,即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增加農產品的品種、打造農產品的品牌、保證農產品的品味、注重農產品的品相5個方面。(一)提高農產品的品質。以前,在農產品短缺的時代,人們考慮的是夠不夠吃,能不能吃飽?,F在,農產品極大豐富,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已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轉變。而提高農產品質量的關鍵是提高農產品的品質。農產品的品質是指農產品的安全、健康、營養的特性。農產品安全、健康、營養品質的高低決定著農產品質量的好壞。其中,安全是第一位的,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安不安全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是人們衣食住行的首要關注點。健康、營養則是農產品的物質基礎,目前人們對自身健康的要求不斷提高,在農產品安全的前提下,更希望農產品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使人們的身體保持健康狀態。(二)增加農產品的品種。目前,人民群眾對農產品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個性化、特色化、高品質的需求越來越多,還出現了特定人群,如病人、兒童、亞健康等人群對特定產品的需求。而我國絕大多數農產品則存在著大眾化、趨同化,品種結構單一,產品結構層次低,結構性相對過剩等問題。所以,要推進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豐富農產品的種類、花樣,針對消費者的需要,依據市場的需求,提供多層次、多樣化、優質生態安全的農產品。(三)打造農產品的品牌。品牌是一種信任,是質量和信譽的保證。目前,我國農產品品牌意識不強,許多優質農產品由于沒有自己的品牌,雖然質優但價不優。今年農業部確定的“農業質量年”中要求,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大力推進“品牌強農”,在質量和服務上下功夫,努力打造農產品的品牌。通過打造農產品的品牌,得以提升優質農產品的市場形象,提高優質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優質農產品的銷量,進而增加農民的收入。(四)保證農產品的品味。農產品的品味是指農產品的口感和氣味。農產品的口感是指農產品軟、硬、粗、細、沙,酸、甜、苦、辣、咸等口感;農產品的氣味是指農產品的清新、芳香等氣味。保證農產品的品味,要保證農產品原汁原味,品味純正。不同的地理條件生長出來的農產品在品味上有很大的差異,俗話說,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保證農產品的品味,還要保證不同地區農產品獨特的風味。(五)注重農產品的品相。農產品的品相是指農產品的形狀、大小、光澤度、透明度等外在特點。消費者購買農產品時首先看到的是外觀,在品質相同的情況下,都愿意購買形狀大小適中,顏色均勻好看的農產品。只要農產品品相好,即使價格高一些,也愿意購買。另外,隨著消費觀念的變化和家庭人口的減少,對農產品大小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比如對麒麟西瓜的需求。所以,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不斷為消費者提供內在品質優、外在品相好的農產品。

三、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對策

要提高農產品質量,必須對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進行質量管理,包括對農產品生產前、農產品生產中、農產品生產后的每一個環節都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農產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做到高質量。(一)加強農產品生產前的質量管理。首先,要調整政策導向。政策措施要從對增加產量的導向,轉變為對提高質量的導向?,F在,農業發展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業發展的目標要求也應隨之改變,政策制定就應該做出及時的調整。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產品產量高速增長,糧食總產連續5年超過1.2萬億斤,肉蛋菜果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過去我們是8億人“吃不飽”,現在是近13億多人“吃不完”。我國農業發展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農村變化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條件,農業發展可以實現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農業有條件有能力推進轉型升級、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邁進。因此要加快制定相應的政策體系,政策目標主要導向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全面提高農業質量、全面提升農業效益,在這些方面推動科學技術的研發、推動新技術的應用,引導資金投入,增加農業補貼。其次,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廣泛宣傳,讓大家充分認識到,提高農產品質量不僅是農業部門、農業生產者的事情,而是與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都密切相關,倡導全民樹立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理念。讓全社會都來關注農產品質量問題,調動媒體、專家、公眾、社會組織等各方面的力量,為提高農產品質量作出應有的貢獻。再次,要保護好農業生產環境。制定保護農業生產環境的法規,建立健全農業生產環境管理體制。農業生產環境是農產品生產的基礎條件,對農產品的生產至關重要,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有利于農業生產,有利于農產品質量的提高。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環境出現了很多問題,突出問題是土地污染、水污染和空氣污染造成的農業生產環境惡化。因此,要采取措施下大力氣,對已經惡化的農業生產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對污染的土地進行修復,采取休耕的方式,減少農藥化肥對土地的傷害。運用先進的技術改良污染的土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水污染,努力減少和消除污染源排放的廢水量。采用先進的技術工藝,對生產廢水進行處理,循環再利用。防治空氣污染的一個有效的措施就是植樹造林,植樹造林不僅可以凈化空氣、改善環境,還可以防風固沙,保護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二)加強農產品生產中的質量管理。首先,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綠色興農是“農業質量年”提出全面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發展綠色農業是生產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的重要保證。化肥和農藥盡量少用或不用,多使用有機肥和復合肥。對病蟲害的防治采用綠色技術。對農業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把秸稈、牧草當作畜禽飼料,把畜禽糞便作為農作物有機肥,減少農業資源消耗。其次,實行對加工等環節的質量監測管理。保證農產品在貯藏、保鮮、冷鏈運輸、加工、包裝等環節的質量。農產品加工時,首先原材料要保證質量,要選用沒有污染的原材料,或者污染物在可允許范圍的原材料;加工過程中,盡量不使用添加劑,或者少用、科學合理地使用。要立足高起點和高標準,在工藝、裝備、包裝等多個環節體現出較高的科技含量和現代生活理念,提高產品的層次與質量。同時,依據高端市場的需求特點,針對特定人群開發特制產品,將產品推向精細化、科學化。(三)加強農產品生產后的質量管理。建設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一種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要經過多個環節,一旦一個環節的管理疏忽,質量出現問題,就可能帶來安全隱患。所以,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個對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的管理監督控制體系,包括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等各個環節。并明確各個環節的責任。確保在出現質量問題后,能夠快速的查找問題存在的癥結,以便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問題。首先要建立準入機制,實行源頭控制。對上市銷售的農產品都能跟蹤和追溯,否則就不允許上市銷售。準入是追溯的前提。其次要實行“標準化”管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管理環節上實行統一標準。對各個環節都要按照統一的標準來管理,避免各個環節之間發生沖突,保證追溯的信息鏈不會斷裂。二是在管理層次上實行統一標準。各個管理部門標準要統一,要相互協作,密切配合。再次要建立責任機制。一方面,是建立懲罰機制。當出現問題的時候,要追溯是哪個環節發生了問題,一旦確定就要由發生問題環節相應的主體負主體責任、負監管責任,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是建立獎勵機制。對所提供的信息真實準確,對所負責的環節誠信負責的主體進行大力宣傳,并表彰獎勵。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的應用越來越普及,對農產品質量進行有效追溯,在技術上已經不是難題,重要的是要在管理和執行上狠下功夫,上下貫通、相互聯動,才能真正確保農產品的質量。

作者:王晶超 單位:中共大慶市委黨校